《何香凝传》

时间:2023-04-25 11: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就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反抗精神。她和廖仲恺结婚后到日本留学,很快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廖仲恺回国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时,何香凝写了一首诗赠给他:“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她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激情,和当时同在日本的鲁迅的那首诗何等相似。这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她和廖仲恺始终追随孙中山,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从来不曾向黑暗势力屈服过。当孙中山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她和廖仲恺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洪流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廖仲恺并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大革命失败后,痛苦中的何香凝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苦闷和彷徨,很快就坚强起来。她曾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道:“紫金山上中山月,照着中华烈士血。烈士之血为谁流?如斯代价空磨灭。”在仿佛漫漫长夜的险恶环境中,她同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紧紧地站在一起,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地仗义执言,为抗日救亡和保障民权奔走呼号。经过长期的实际斗争,她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她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高举爱国民主的旗帜,同反动势力顽强抗争。她以自己的巨大声望,团结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诞生时,何香凝已过了古稀之年。但她不顾年迈体衰,继续为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祖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生活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要能跟随着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不断进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像何香凝这样一位杰出女性,自然应该有一部比较详尽的传记留存下来,借以缅怀前辈,激励后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任。但它的难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何香凝出生在19世纪70年代,逝世时已是20世纪70年代,她一生经历了众多重大而复杂的政治事件,有些时期关于她个人的历史资料又相当缺乏。这些困难,很容易使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动笔。

尚明轩同志具有写好这部传记的许多有利条件:最近十多年来,他先后撰写并出版过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这些同何香凝关系特别亲密的人物传记(其中《宋庆龄传》是他和唐宝林同志合写的)。他和余炎光同志一起,经过长期的精心搜罗,编辑出版了何香凝和廖仲恺的文集《双清文集》,收入两人的文章、讲话、函电863篇,共130多万字。他还出版了一部《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研究》的学术专著。这些,为他撰写何香凝的传记做了扎实的准备。

但作者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为了写好这部传记,他又尽力搜集有关的新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何香凝本人在1962年8月30日到9月5日叙述自己一生经历的《谈话录》和她女儿廖梦醒所编的《何香凝大事纪年》。这两部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未刊稿,许多以往没有弄清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作者还广泛发掘同何香凝重要活动直接有关的档案和报刊资料,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广西日报》(昭平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委会记录正本和代表大会记录簿原件等。读完这部传记的稿本后,我深感增加了不少知识,也增进了对何香凝这位老人的了解和尊敬。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何香凝一生中有过的短暂曲折的处理。在大革命失败后,何香凝曾对汪精卫存有幻想,支持过“分共”。这是事实,但时间很短。在现实生活的教育下,她很快就抛弃了这种幻想,重新走上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道路。对这样的事实,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据实直书,给以适当的说明。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很对的。历史工作者总得尊重事实,把客观历史事实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其实,从何香凝同国民党有着那样深那样久的历史关系来说,当面对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时,她一度有过困惑和彷徨是不难理解的。对她的一生应当如何评价,已经由她一生的经历作出了回答。对这样一位具有特殊经历和特殊地位的国民党元老人士,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过分地苛责她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过短暂的摇摆,倒是应该更多地钦佩她在经历了短时间的困惑和彷徨后,那么快就断然决然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极端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再也没有回过头。这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叙事文笔流畅。作者心中考虑到的阅读对象,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门研究工作者,还有广大的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本书也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

推荐访问: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