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时间:2023-04-23 19: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环境状况客观监测与公众主观感受之间的不一致,提醒我们思考中国环境问题的新趋向:比如中国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复合效应日趋明显,环境压力在区域间转移诱发了新问题,环境衰退逼近环境容量的极限产生的社会焦虑激发着更加强烈的环境维权;以及环境问题的国际背景,比如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建立的不平等政治经济格局及其在全球环保责任、环保观念上的缺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生态建设,区域性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可能的。这要求我们审视和重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重视组织化的、理性的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之损益分配的公平性。

关键词 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 全球视野 社会建设 公平性

作者 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 100872 )

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实践,直接针对中国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引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

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新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立法,充实环保机构,逐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新世纪以来,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之间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继续保持较高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递增,累计达到25649.9亿元。[1 ]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2 ]2012年的公报继续显示: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和4.52%。[3 ]

然而,当我们浏览各种媒体的环境报道时,发现“环境形势严峻依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污染触目惊心”、“雾霾指数频频爆表”、“癌症村频现”、“垃圾围城”之类的标题新闻频繁出现。笔者在2010年参与设计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以下简称CGSS)①数据表明:在全国城乡随机抽样的3716名受访者中,70%的人认为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认为根本不严重和不太严重的只占12%,另有18%的被访者认为“既严重也不严重”。由此可以说,媒体和公众对于环境状况的主观感知和反应,与政府公报的客观环境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环境问题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向。

第一,由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大体上,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制造业还在发展,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这种情形意味着难以避免较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同时,中国政府动员型的、高速度的、高投入的、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还在延续。全国各地之间依然存在着激烈的GDP竞争,工业化遍地开花,环境污染也随之全面扩散,影响人群更加广泛,社会关注自然更为强烈。

第二,中国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复合效应日趋明显,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由于所谓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费65年、33年。在中国,加上我们特定发展模式的作用,长期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在快速的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交互叠加。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上、从地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都有我们发展所“制造”的环境问题。这样一种形势显然比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要严峻得多,使得我们在环境空间上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导致我们应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准备、知识储备、能力建设和资源分配等存在巨大不足,难以有效治理环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客观上创造了环境压力在区域间转移的可能,并且诱发了新问题。从全国总量来看,一些环境污染数据呈现某种下降趋势,似乎表明环境治理已经取得效果。但是,如果从数据结构上看,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11)发布的数据,从2002年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先增后降,在2006年达到2588.8万吨后呈稳定下降趋势。但从各地区看,北京2002年是19.2万吨,2010年降到11.5万吨;而同期内蒙古则从73.1万吨增加到139.4万吨。[4 ]其他指标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位居前列的也主要是东部发达省市。[5 ]中国的环境治理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倾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换言之,虽然整体上的环境压力数据可能确实下降,但是环境压力的地区分布和影响人群却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地区遭受环境破坏,越来越多的居民直接感知到环境质量下降。

第四,由于中国资源环境天然条件并不是很好,加上日积月累的环境破坏,环境衰退正在逼近环境容量的极限,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等正在显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判断。总体上讲,资源紧缺、环境空间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6 ]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7 ]而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则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环境系统自身的运行极其复杂,长期累积的复合性的环境破坏以及环境治理的长期欠账,使得一些地区的环境状况在短期内难以修复,甚至不可逆转,中国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

推荐访问:中国 环境问题 文明建设 生态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