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寻

时间:2023-04-23 17: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鉴于历史遗留和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功能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大力推行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关键词】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区位选择;区域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5)03-0025-03

产业布局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布局不合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厘清产业布局优化的一般原理,探索和解析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布局优化的内涵

产业布局又称产业配置或产业区位选择,是指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即产业在地域(地理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分布及其地域组合。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产业布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甚至被替代消亡的规律,因此适时把握产业布局变化的新动态,优化安排产业布局,是非常必要的。

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有效配置的方式。研究产业布局的目的就是力求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即寻求各产业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力图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产业布局优化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历史经验证明,多数经济活动的布局一旦形成,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如有失误就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对于什么是产业布局最优化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判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产业布局最优的评价标准。实践证明这一标准比较狭隘。产业布局优化应该是综合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整体最大化,只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高度上来统筹把握,才能使产业布局的结果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影响城市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产业布局优化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所制约,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既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也受资源技术条件制约。

(一)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任何生产都要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地表的各自然要素是生产发展和布局的必需基础和条件。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作用,最终会影响生产成本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

(二)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制约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条件使产业布局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联结起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赋予产业布局以指向性,而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则将会使生产条件和布局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其二,技术进步使生产工艺流程更加复杂。随着技术进步,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将日益显示其在社会生产地域分工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三,技术进步改变着生产对原料、能源等的需求。其四,技术进步使原本缺少原料、能源的地区有发展原材料加工行业的可能。其五,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大大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六,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涌现,促进了产业集约化的形成。

(三)基础设施条件

研究制约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主要应研究区域的现有经济基础态势,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而研究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对产业布局的经济条件的研究,就是要评估论证相关区域经济基础态势与新规划项目的质、量有机联系,使之进一步协调发展。

(四)产业布局调整的空间

产业布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逐步在深度和广度上延展,产业布局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演变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甚至消亡替代的规律。这是由于产业布局的制约因素和条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产业布局也必然随之调整。初始产业布局的调整,也就是产业布局的继续或产业再布局的过程。如果说初始产业布局是产业布局的横向运动外延展开,那么产业再布局则主要是产业布局的纵向运动内涵深化。

(五)社会环境条件

人口、劳动力、市场潜力、城镇居民点分布等社会环境条件,同样对产业布局起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及分布状况、劳动者的技能与文化素质、民族构成,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都会对产业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高技术尖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极为严格。城镇居民点分布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市场潜力和风俗习惯,也是进行产业布局时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此外,在分析和评价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和作用时,还必须全面统筹考虑产业布局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六)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有:(1)影响建设项目的确定:(2)影响工业建设规模和专业化程度:(3)由于交通运输业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交通运输业必须先行。评价交通运输条件也必须注意动态分析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不断革新和改善,效率和费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此必须要有充分估计。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演变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布局演进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布局合理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可以发现是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带来产业布局的相应变化。产业结构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具体区位也有不同的要求,合理的产业布局应当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2)合理的产业布局反映产业的分布特征和生产效率。产业布局是产业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其中包含产业结构分布特征。产业的合理分布影响并作用于各个产业的经济功能和生产效率,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仅需要看经济指标、数据,同时要分析其产业布局分布是否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会进一步改善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优化也会显著地提高生产的效率,改善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土地使用机制是联结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基本纽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价值的观念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在追求最大效益的前提下产业结构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调整,从而促使产业布局也向更为优化的方向演变。

近年来,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有效地调整和升级,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演变和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建成区用地结构中,工业及仓储用地逐年减少,居住用地、城市公共设施、广场、绿地面积比重明显增加。工业用地比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市区内的工业企业陆续迁往城市外围或农村乡镇,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价值,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盘活了存量资产,发挥了城市土地的比较优势,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②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化,生产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城市工业布局大规模调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城市布局拓展了新的空间。③除新增近郊部分建设用地外,主要是利用原来工业厂房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居住小区,实现了城市用地性质的转换。(2)建立了一批市内商业区和市场群体,房地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和城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3)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强中心城市与乡镇的产业联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小城镇的增长速度加快,以产业联系为纽带、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地域分布有序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四、当前推进我国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

(一)抓好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按照城市的产业规划和重点区域布局,通过市、县的协调、项目对换等,确保产业布局战略的实施。打破城乡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市域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城乡互动,加速产业要素的空间扩散,加快产业转移,将高新技术工业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他工业园区及空港附近转移:市区原有的污染较重的工业向郊区郊县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力充足的农村转移:原料指向性强的轻工业、食品工业向原料产地转移:厂区占地面积大的工业向远郊区转移。

(二)以产业优化为主导,以产业要素空间适度聚集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城市主导产业的培植。一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尽快形成竞争优势。二要适当集中。各市、区、县应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三是要打造品牌。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竞争优势。

(三)注重培育核心企业,大力发展区域产业链。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连动,使之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协作水平高、生产经营特色显著的企业群体。抓住产业链这一纽带,加强本地产业配套,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重视发挥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四)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强化园区载体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构筑特色产业集群。以现有园区为依托,集中连片建设,引导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骨干产品为龙头、以重点企业为支撑、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产业集群,构建起与城市地位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五)为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一是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二是应当构建适合城市市情的公共财政体制,加速经济后进地区的发展。三是建议成立区域合作协调机构,以利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四是应当提高市场发育程度、政府审批与管制、法制健全程度、产权保护度和个体经济决策的自由度。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国城市的产业布局呈现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局面。

推荐访问:探寻 城镇化 视野 产业布局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