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环境影响与替代性政治选择

时间:2023-04-23 17: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虽然不能一概否认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一些环境惠益,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与其所造成的损失成正比。无论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现行可用的指标都表明,印度从整体上日益走向一种生态不可持续的发展,无数的民众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对此,根本性的应对方案或出路在于向一种“激进的生态民主”的转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充分的机会参与到关系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决策中,而所有决策建立在生态永续和人人平等这两大原则的基础之上。无疑,这种激进生态民主需要在治理结构与方式上发生巨大的转变,必将会遭遇到既存政治和企业权力的抵制。但许多迹象显示,这一转变在印度的未来几十年里是有可能发生的。

关键词:全球化;环境影响;替代性选择;激进生态民主;印度

印度在过去20年中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令人瞩目的。然而,这一成就的“黑暗”一面却被隐藏或忽视了。超过半数的人口已经被抛弃或受到了严重不利影响,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消极后果。今天的全球化环境既不是可持续的,也不是社会平等的,并将进一步把印度导向冲突和痛苦。然而,已经出现的诸多替代性方法与实践,可以作为转向一种激进生态民主——可以在引领我们实现更好福利的同时,维持生态可持续性和创造更大的社会公平——的前奏。

一、全球化时代的印度经济、社会和环境:主要数据

在经济方面,2003—2008年,印度经济创造了其史无前例的增长率:年均8%~9%。随后,它受到了西方始于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8—2012年,印度的GDP年增长率在6.7%~8.4%之间。2012年欧元区危机之后,也部分地受到印度经济中制造业和农业停滞的影响,增长率下降到了更低水平,2011—2012年的第四季度跌落至5.3%,是9年中的最低点。在第一个季度结束时,制造业的增长率由2010年同期的7.3%收缩到0.3%。农产量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一季度相比于2010年第四季度仅仅增长了1.7%。在呈现出重重危机的世界经济中,对印度经济的未来展望是相当不确定的。

自1991年以来,印度的工业产值增长了三倍,同时电力生产也实现了翻番。而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通讯、航空、铁路和道路交通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发展。到2009年,已有超过2 700家跨国公司在印度运营。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扩展,印度的外债不得不持续地用它的外汇储备来结算。结果是,印度的外债由1991年的83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 2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0%;近几年,印度的外债更是急剧地扩大,仅在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的一年间,就由3 060亿美元增加至3 450亿美元。这可以和它的外汇储备做对比:从1991年几乎为零的外汇储备增长到2012年的2 870亿美元。但最近由于资本从印度抽离,它的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从2011年6月的3 140亿美元下降到一年后的2 87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印度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尽管服务贸易部分地弥补了这一逆差,国家的境外账户呈现出恶化趋势,活期存款账户的逆差由2004—2005年的占GDP的0.4%扩大到2011—2012年的占GDP的3.6%。2011—2012年,债务偿还占印度政府预算开支的30%,构成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相比之下,国防支出占8%,卫生和教育支出共占不到2%。

在始于2007—2008年的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印度政府不得不在2008年9月大规模地干预经济以减弱市场崩溃的影响。2008—2009年,政府实施的经济刺激举措的财政规模高达12 000亿卢比(合270亿美元),超过GDP的2%。

在社会方面,社会分化成有产者(haves)、无产者(have-nots)和极端富裕者(have-lots)三个群体或阶层。

位于伦敦的新经济学基金会(NEF)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估算,1990—2001年间,世界人均收入100美元的价值增长中,只有大约0.6美元实现了它的既定目标,并为消除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标准的贫困做出了贡献。这意味着,减少1美元的贫困需要付出非贫困的人群165美元。就印度而言,当改革进程在1991年启动时,它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中的排名是第123名。而到2009年,它已经滑落到第134位。

依据由印度政府组建的“无组织产业Arjun Sengupa委员会”统计,2007年,印度77%的人口(总计8.36亿)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0卢比。这等于说,目前的贫困人口是印度1947年独立时总人口的两倍半。而根据“Tendulkar委员会”2009年提交给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贫困评估报告,2004—2005年,贫困人口中有41.8%分布在乡村地区,25.7%在城市地区。在乡村,所使用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收入15卢比;在城镇,则是略少于20卢比。现在,超过80%的印度人每天收入低于150卢比。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营养不良人口,比所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联合国粮农业组织对此的评估是,2004—2006年,印度的营养不良人口为2.51亿,占印度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人口增长和人们对生活期望的提高,并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印度有大量的可获得食物,联邦政府的粮食储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但仍有2亿人饿着入眠,0.5亿人面临饿死的威胁。2005—2010年,古吉拉特邦创下了全国最高的营养不良人口增长率(两位数)。依据政府提供的数据,1992—1993年,发育不良儿童(3岁以下)的比例为44%;而2005—2006年,该比例仍维持在42%(更新的数据尚难以获得)。在整个改革期间,体重不足的儿童的比例也几乎处在同样的水平(47%~48%)。

作为各种“发展”计划的一个后果,自1947年以来,印度无家可归和受发展不利影响的人口数量估计有6 000万。依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个对大约2 100万流离失所人群的评估,其中超过40%是原住民,尽管原住民人口仅占印度总人口的8%。

推荐访问:印度 全球化 进程 政治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