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变化研究

时间:2023-04-23 14: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土地利用效益反映的是土地的利用是否体现了土地价值,是否适应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否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并不理想,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区位、土地利用结构、城市规划及功能定位等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益高低及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改善这些因素,是实现上海土地利用高效益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土地利用 效益 空间变化 上海

上海经济发达,但地域狭小,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研究其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明确各区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程度,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为统筹安排各区土地利用、全市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1土地利用效益概念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1]。可知土地利用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要考虑土地的产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效益反映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可以表明资源、劳动价值以及资金等投入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可以用来衡量土地利用的水平。土地利用效益越高,说明土地资源的配置越优化,土地的投入得到了良好的产出回报,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出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综合产出[2]。

2.上海市土地利用概况

上海简称沪。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地处长江三

角洲东缘,南北海岸的中心,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

上海市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1.8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主要用地类型有商业、工业、农业、水域、住宅、交通、市政绿化、仓储、特种用地、其它等十大类。在各类用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水域和农业用地,其次为住宅用地。上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天然河港密布,多属太湖流域,主要河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上海所属的岛屿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等,其中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上海土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3.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土地资源数据来自上海市房地产局,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上海年鉴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生态环境效益数据则来源于上海市环境保护局。采用政府统计数据,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与可信性。

3.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单元划分

土地利用效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的选取也将根据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从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出发,分别选取适当的指标作为评判的依据。

(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获得的经济成果,是土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比较。本文选取的经济因子包括: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J1):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土地承载的投资密度及城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的建设水平;

地均国民生产总值(J2):指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水平,指标值越大,表示土地的产出越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越显著;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J3):反映土地利用的劳动效率及可从土地获取的人均经济福利水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J4);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J5):第三、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土地利用结构在经济上的直接反映。

(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本文选取的社会因子包括:

人口密度(S1):既在一般意义上表示了城市的集聚与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居民的拥挤状况、生活舒适度;

职工年人均工资(S2):体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人均居住面积(S3):反映了城市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也体现了城市现代化程度;

万人拥有医院床位(S4):表示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和基础设施完备程度。

(3)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的环境因子包括:

绿地覆盖率(H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H2)。

(4)评价单元

依据科学合理与数据可得性原则,本文将上海市划分为11个评价单元,分别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南汇区、闵行区、崇明县、浦东新区以及中心城区(包括杨浦区、黄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以及卢湾区),分别统计计算各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效益情况。

3.3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在确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后,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本文采用功效函数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为Ui(i=1,2,3…n),其值为xi(i=1,2,3…n),ai,bi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指标的上下限。根据协同论: (1)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状态方程为线性;(2)势函数的极值点是系统稳定区域的临界点; (3)慢驰豫变量在系统稳定状态下也有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对系统有序度有两种功效:一种是正功效,即慢驰豫变量的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增加;另一种是负功效,即慢驰豫变量的增大,系统有序趋势减少。因而,土地利用系统变量对系统有序的功效可以表示为公式:

UA(ui)=(xi—bi)/(ai-bi)………………UA(ui)具有正功效时(i=l,2,3,⋯⋯,n)

UA(ui)=(bi-xi)/(bi-ai) ………………UA(ui)具有负功效时(i=l,2,3,⋯⋯,n)

式中,UA(ui)为指标UA对系统有序的功效,A为系统的稳定区域。对于正指标,系统稳定临界点的上限和下限分别取空间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负指标,系统稳定临界点的上限和下限分别取空间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指标数据标准化后得表1。

3.4指标权重的确定

不同的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采用均方差决策综合赋权法。[3]

其步骤为:

(1)计算随机变量的均值。

(2)计算均方差。

(3)求取指标的权系数。

经过计算,得到指标数据标准化值及权重,列于表1。

表1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量化值及权重

J1J2J3J4J5S1S2S3S4H1H2

浦东新区0.50260.963710.37860.56840.14190.89460.6080.01260.80130.7112

中心城区110.0561010.47340.40540.875900

宝山区0.27790.2850.27370.41180.58340.117210.71030.27560.59950.5784

闵行区0.31550.48610.7553010.08310.414610.46990.82070.8545

嘉定区0.14090.21810.67190.07450.91990.0270.32850.59120.18720.77810.7643

金山区0.10660.0760.30010.07790.86880.014600.2290.44010.46940.5146

松江区0.14270.17570.76950.0190.96190.0140.34770.80240.67220.31060.6465

青浦区0.07310.09830.57010.13520.830.00440.28560.4418010.7742

南汇区0.22910.09430.29540.23460.68790.02340.42730.28070.52060.32050.9177

奉贤区0.06260.0670.33660.04450.89170.00760.05530.229410.39251

崇明县0000.17560.567600.026200.2446

权重0.0853 0.1069 0.0955 0.0871 0.0864 0.0880 0.0974 0.0882 0.0983 0.0870 0.0800

3.5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模型的建立——协调度模型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核心不仅在于土地利用效益各指标值及综合评价值的高低,还在于土地利用各效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的评价。[4]

依照系统论的观点,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指支持系统的各子系统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一般而言,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各子系统的评价值越接近,说明土地利用过程越协调。

采用线型加权法对每一个指标功效值配以权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获得:

( )

协同理论认为:

当C≥0.8时,协调度极大,表明土地利用系统高度协调;

当0.6≤C<0.8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比较协调;

当0.5≤C<0.6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基本协调;

当0.35≤C<0.5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不太协调;

当0.2≤C<0.35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

当C<0.2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极不协调状态。

经过计算,得出上海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为下表所示:

表2上海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

经济效益(C1)社会效益(C2)环境效益(C3)综合效益(C)综合效益协调度评判

浦东新区0.3235 0.1545 0.1266 0.6046比较协调

中心城区0.28460.25600.0000 0.5406基本协调

宝山区0.16660.19750.0984 0.4625 不太协调

闵行区0.23740.18210.1398 0.5593基本协调

嘉定区0.18550.10490.1288 0.4192不太协调

金山区0.12770.06470.0820 0.2744 不协调

松江区0.18920.17190.0787 0.4398不太协调

青浦区0.15470.06720.1489 0.3708不太协调

南汇区0.13770.11960.1013 0.3586 不太协调

奉贤区0.12560.12460.1141 0.3643不太协调

崇明县0.0640.0266-0.0906-

4.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11个评价单元之中,按照综合效益来衡量的土地利用系统,不存在协调度极大、土地利用系统“高度协调”的单元;只有1个单元即浦东新区的综合效益评价值在0.6以上,属于“比较协调”;中心城区和闵行区等2个单元,评价值在0.5~0.6之间,属于“基本协调”;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南汇、奉贤等7个单元评价值在0.35~0.5之间,属于“不太协调”;而金山区的评价值甚低,在0.35以下,属于“不协调”之列;不存在评价值在0.2以下的“极不协调”单元。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浦东新区最高,评价值达0.3以上;中心城区与闵行次之,评价值分别为0.2846、0.2374;其余依次为松江、嘉定、宝山、青浦、南汇、金山和奉贤,评价值在0.12~0.19之间;崇明县评价值最低,为0.064,其经济效益最差。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中心城区最高,评价值达0.256;其次为宝山、闵行、松江和浦东新区,评价值在0.15~0.198之间;其余各单元效益较差,依次为奉贤、南汇、嘉定,评价值在0.1~0.125之间;金山、青浦和崇明最低,均在0.1以下。

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的空间分布格局是:青浦最高,评价值为0.1489;其次为闵行、嘉定、浦东新区、奉贤和南汇,评价值在0.1~0.14之间;宝山、金山、松江和中心城区最低,评价值均在0.1以下。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上海市的中心偏东为协调度最高的区域,从该区域向四周,土地利用效益逐步递减,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度逐步降低。但在不同方向,协调度的梯度变化有所不同:沿东北-西南方向,即从浦东、中心城区至金山,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依次呈现出从比较协调、基本协调、不太协调至不协调的梯次变化;从东至西即从浦东、中心城区至普陀方向,呈现出比较协调、基本协调至不太协调的梯次变化;而从中心城区向北或向南,仅呈现出基本协调至不太协调的梯次变化。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5.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项目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下述结论及相关启示。

(1)上海市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仍不够理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潜力较大

虽然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的空间差异甚大,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或综合效益的区级行政单元不多,多数区土地利用的效益并不高。这表明提高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潜力较大,尤其是郊区各区县,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主要潜力所在。

(2)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重要保证

人类的一切活动以土地为依托。土地利用结构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各种活动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比例构成及其影响效应。就区域用地来说,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农用地及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所占比例,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等。科学合理的各类用地构成以及各类用地内部各业各部门用地的合理配置与均衡布局,是从土地利用上确保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得以均衡、协调的前提条件。上海市浦东新区、闵行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较佳,土地综合效益较高,协调度较好,皆因各类用地比例较为合理;反之,其他各区县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较低、协调度较差的原因,则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环境效益较差,社会经济效益也不高。因此,对上海的未来发展来说,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调整用地结构,适度安排必要的生态环境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提高上海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确保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加大投入,集约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具有历史延续性。对大都市中心城区来说,土地极为稀缺,寸土寸金,且土地利用的基本架构是由历史奠定的。按照现代用地理论来重新调整中心城区的用地结构,十分困难。上海中心城区的用地,用地投入甚高,用地的社会、经济效益高居榜首,虽然生态用地甚少,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值甚低,但用地的综合效益仍然较高。这表明,对中心城区来说,除了某些旧区改造需要适度微调用地结构、因地制宜地增加生态用地外,主要还是通过增加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集约利用土地,使单位面积土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态用地不足而环境效益低下所造成的损失。

(4)科学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土地规划及其实施,有助于改变土地的区位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的区位条件是自然、社会、经济及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安排土地利用中长期计划为基本任务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法定文件具有指导未来土地利用的重大作用,从而可改变土地既有的区位条件。虽然上海的土地区位条件已很优越,在全国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中处于一级地的地位,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利用实践中,上海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仍然对上海土地区位的持续优化与升级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与各区县所处的区位呈现呈正比的关系:越具有区位优势,土地利用效益就越高。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黄浦江的东岸,接壤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区,背依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另外,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与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相望,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浦东成为中国连通世界、世界进驻中国的纽带。区位的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在上海市总体规划框架下,规定了各个区县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功能定位。不同的功能定位,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益。

中心城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建设体现繁荣繁华和上海特色的现代化。面积仅占上海的4.56%,却容纳了94.4%的人口,三产产出占整个上海的42.16%。优越的地理位置、繁荣的商贸文化、密集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人口高密度,经济高水平,成为整个上海的辐射中心。

浦东新区,定位“一个作用三个区”,即示范带头作用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使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除中心城市之外最大的经济增长极,是城市化最快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退二进三”导致工业郊区化,郊区成为第二产业转入区、聚集区,从而形成宝山钢铁、闵行航天、嘉定汽车为主的工业区,这三个郊区将成为上海发展的工业走廊,中心城经济扩散、辐射和人口疏解的主要地区;而金山、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崇明六区县则成为“大农业、大工业、大旅游”的经济发展地带。

参考文献:

[1]彭建,蒋依依,李正国.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04-309

[2]陈荣,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5,(4):6-8

[3]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9(S):l00-101.

[4]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 304-309.

作者简介:苗琴,女,硕士研究生,上海浦东人;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推荐访问:上海市 土地利用 效益 变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