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际线:期盼与守望中的世纪重塑

时间:2023-04-23 13: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v]_i}M}M}}ʹmӔ0||ݴF材料千里迢迢运至上海施工,这使外滩殖民建筑呈现多层和高层的各种式样,也使外滩建筑呈现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各种风格,外滩因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新古典主义或殖民主义样式的城市建筑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殖民建筑在东亚与东南亚的最佳范例,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从城市地理角度而言,近代上海已形成三条典型的城市天际线。一是以原百老汇大厦、中国银行、沙逊大厦、江海关和汇丰银行为主体的外滩优秀近代建筑群,组成优美的浦西滨江轮廓线;二是由原跑马总会、四行储蓄会大楼、西侨青年会等优秀近代建筑构成,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人民广场空间轮廓线;三是以锦江饭店为中心的茂名路优秀近代建筑群,经衡山饭店到徐家汇天主教堂收尾。这三条高低起伏、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城市轮廓线与城市发展轴线相一致,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标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上海城市天际线以浦东陆家嘴一带的超高建筑实体为标志,包括东方明珠塔、国际会议中心、金贸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及在建的上海中心等。由于构筑上海新天际线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建筑设计师的顶级设计作品,因而上海浦东的天际线还获得“现代建筑学陈列室”的美誉。

(三)芝加哥:磨砺与大象限的城市曲线缤纷

由于1871年浴火重生后的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出现,1885年芝加哥城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幢高层建筑,由此开启了现在被认为是高度人工化产物的芝加哥城市天际线。1909年芝加哥城的“大芝加哥规划”规划了滨水绿化带、市中心绿地,为芝加哥城市天际线立面的丰富层次提供了生态有机的缓冲带。1930年代中期,芝加哥迎来了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高潮期,现代交通业大量出现,位于芝加哥河与密歇根湖交界处的商业高楼鳞次栉比,但主城工业区仍主要沿芝加哥河水平向发展,形成了现代芝加哥天际线的雏形。经历了此后20多年间的战争和经济衰退,1958年戴利政府完成的芝加哥城天际线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发展规划,包括加大对办公、旅馆、会展中心、大型文体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投入,这引发了现代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建,纷纷占据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1973年,面对制造业的衰退,芝加哥政府部门推出了“2l世纪的芝加哥”发展规划,重心是中心区的复兴,让中心区成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业的集中地。这项规划极大地促进了芝加哥的城市经济转型与空间转换。2009年芝加哥又建成了位于芝加哥河入湖口的“福德姆尖塔”,总高609米,获得全美最高建筑物的头衔,并成为芝加哥天际线新的地标。现在的芝加哥既有垂直高耸的摩天楼群,又有水平向发展的博物馆建筑群,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景致,使得芝加哥的天际线具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及多向维度、多要素复合的特点。这样的城市概貌亦显现“定制”的特点。纵观芝加哥天际线的形成过程,人们可以看到,高度的商业资本竞争贯穿了城市垂直空间上的全球性角逐,也为世界建筑史留下大量杰作。

(四)悉尼:拓荒与成正比的城市历史身价

悉尼作为澳大利亚东部第一大城市,面积约为2400平方公里,位于杰克逊湾的低丘之上。虽然200多年前悉尼还是一片荒原,其城市历史自1788年首批英国殖民者的登陆为开端,但经过两个世纪的艰辛开拓与经营,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素有“南半球纽约”的美誉。二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悉尼,多为意大利人,其次为黎巴嫩人、土耳其人、希腊人、华人和越南人。悉尼有许多旅游观光的地方,最著名的莫过于悉尼歌剧院了,此外像港口大桥、岩石区、环形码头、麦考瑞广场、情人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人们耳熟能详的悉尼天际线莫过于悉尼大歌剧院一带的中心商务区了:沿着悉尼首个欧洲殖民聚落——悉尼湾向南面延伸约2公里就是林立的摩天大楼和砂岩古迹,并列的是悉尼市政厅、维多利亚女皇大厦、皇家植物公园及温亚公园、海德公园。在悉尼中心商务区的南北部,街道很不相同,南部稍呈井然有序的格状走向,而街貌较古旧的北部街道则显得杂乱而狭小,这跟城市发展年代有关,突出反映了悉尼早期道路的特殊发展,衬出其城市古老的特色。站在悉尼湾对面海岸的最佳位置,人们可以看到悉尼一流的城市天际线,包括数以百计的摩天大厦、悉尼歌剧院的“千帆”屋顶、祥和的悉尼港。由于整个景观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因而颇让菩提自性的人感到隔绝尘缘的慈航意味。

(五)莫斯科:精琢与去浮饰的城市架构变迁

莫斯科城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始建于12世纪中期,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有“第三个罗马”之称。其天际线的经典标志是以建于16世纪中叶的七个镀金洋葱形圆顶球体的圣巴西尔大教堂作前景,以等距离排列的七座摩天大楼与克里姆林宫作背景。这种独特景色展现了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情,也真实显现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是莫斯科城市建筑的历史缩影。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从1933年到1955年,莫斯科兴建了一大批外形呈阶梯状和生日蛋糕样式、饰面呈富丽堂皇的斯大林-哥特式城堡式公共建筑物,这些建筑造型气势宏伟,庄重简洁,布局对称,在建筑风格上传承延续了新古典艺术的潮流,同时呈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成为斯大林时代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斯大林逝世之后,这种建筑风格被赫鲁晓夫以“昂贵的规划设计和奢侈的装饰”为由而颁布法令予以终止,取而代之的则是单调、乏味、实用和缺少变化的大量五层建筑,最典型的是1961年建成的波索欣设计的克里姆林宫议会大楼。1971年莫斯科又通过了《莫斯科发展总规划》,规划了城市布局呈严整的环形和放射状,而每个环区的作用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以反映莫斯科城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几百年的时间跨度里,莫斯科扮演了俄罗斯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这里汇集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及纪念碑,莫斯科的权力机关从没间断对这些建筑遗产的保护,这使得莫斯科的天际线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夜晚更有“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的迷人幽情。

(六)伦敦:废墟与新都市的城市凤凰涅槃

公元50年前后,罗马人就在泰晤士桥边建立伦敦城了。2世纪后叶,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的增长使伦敦成为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12世纪,王室开始在伦敦修建大量王宫、教堂、修道院及著名的伦敦桥。1666年的伦敦大火烧毁了城里所有的木材建筑,至此后的伦敦房屋一律使用石头和砖瓦为建筑材料,开启了伦敦的新都市建设。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伦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至今看到的不少建筑物都是在废墟上兴建起来的。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城区迅速扩大,农民进城务工的增多,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的城市复兴策略完全改变了思路,把那些衰败的社区看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政府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对私人资本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并把这些地区的复兴策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融为一体。伦敦市政府还意识到城市街区规划的重要性,商用建筑应远离民用住房,同时主要街道间距必须加宽。从此以后,伦敦市里竖立起了更多的方砖建筑,而且根据不同的社会功能将伦敦东部建成了工业区,西部成为了王室政要显贵的住宅区,南部和北部则成为了多数平民的居住所在,而伦敦市区中心腹地则规划成为金融业中心。伦敦的这种布局使各种建筑在城市天际线中获得了公平的份额,其所具有的独特低调的功能特点,也使其城市轮廓线更加清晰。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白金汉宫、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等历史建筑构成了伦敦城的文物古迹,伦敦眼、瑞士保险大厦、千年穹顶、夏德塔等新地标构成伦敦迈向21世纪的城市雄伟风姿。城市风格的改变不仅让伦敦从此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建造设计楷模,更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性化构建一座大城市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众矢之的:荒谬无趣的城市天际线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天际线不再是随意摆弄的城市剪影,而是城市建筑叙事空间里人性与自然性的天然融会,是城市文化历史意象的综合表情。所谓“千城一面”的面子工程,其所造成的视觉生硬与贫瘠是外貌形态上的城市之罪,扼杀的是城市阴阳和谐的秩序之美。因此拒绝城市天际线的荒谬无趣的设计念头,营造城市更加完美的天际线是城市改变世界、城市改变生活的未来趋势。

(一)纽约:拒绝帝国大厦的一枝独秀

2010年,美国纽约市的议会以47:1的压倒性投票结果批准了在帝国大厦附近兴建新的摩天大楼的计划。这之前,帝国大厦的所有者强烈要求市议会否决这一将“破坏大厦城市地标地位”的新项目,尽管这个计划建于宾州车站附近的“宾州15号广场”还比帝国大厦低34英尺。纽约当地媒体也疯狂吐槽该计划,认为新大楼的兴建不仅让帝国大厦所有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将重新界定纽约市的天际线,还会损害了帝国大厦的象征性地位,因为在帝国大厦旁边修建大楼,相当于在自由女神雕像旁建石油钻塔,或是在埃菲尔铁塔、大本钟边上建摩天大厦。对此,纽约市议会辩解说,纽约的外观不应停滞,应该欢迎新的投资。纽约大学城市政策教授、纽约市市长的非正式顾问米歇尔·摩斯还补充道,“人们到纽约来,不是为了参观洞穴的。他们希望看到景观,观赏高大的建筑。摩天大楼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也认为,“每一个在纽约市建起的大楼都会改变城市的天际线。我们不必找到每个业主,然后一一向他们道歉。某些人拥有了一栋大楼,他希望这是唯一的高楼。很抱歉,现实不是这样的”。这个新项目现在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纽约天际线之争最终以帝国大厦的失败而告终。可以想象,建造后旁边的帝国大厦将风光不再。

(二)伦敦:建造高塔计划的一朝夭折

据英国最近被发现的一份文件中披露,英国上世纪初曾经想在伦敦建造高塔,文件中的诸多设计图强烈地体现了当时的英国建筑师欲建造同埃菲尔铁塔一比高下的高塔的决心,因为1889年在法国世界博览会上,建筑师盖斯拓维·埃菲尔设计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举世瞩目。对新生事物习惯持谨慎态度的英国人也流露焦躁之色,建筑师们开始着手设计能够与之媲美,甚至超越埃菲尔铁塔的伦敦高塔。据记载,当时有68位建筑师提供了设计草图,有的看起来像是埃菲尔铁塔的复制品,有的看起来像无限大的旋转舵轮,有的像轻姿曼舞的飘然胜景,有的则呈现了对未来世界的一些奇异构想。其中有一款由斯图瓦特和都恩共同设计,外形酷似缓冲前进的心电图,比埃菲尔铁塔高215英尺(约65.532米),比目前欧洲最高的大楼——英国的碎片大厦(夏德塔)还要高出180英尺(约54.864米)。按照原计划,按该图样建造的伦敦塔顺利完工后,将被当作新建游乐场的中心建筑物,矗立在伦敦西北部的温布利公园。可惜的是由于工程耗资超过了预算金额,这座承载着雄心壮志的伦敦塔只完成了一层,高度只有47米。1907年,仅有的一层也因为根基不牢而倒塌。

(三)朴茨茅斯:饱受唾弃和咒骂的丑陋建筑

2004年3月,欧文所设计的英国南部朴茨茅斯综合性建筑三角中心被拆除。这座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包括商店、公寓楼、酒吧和公园在内的层叠式建筑群,仅有过短暂风光:建成第一年被《女王》杂志称为“英国最令人兴奋的建筑之一”,《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用增强效果的水泥创作的异域风情画,使用塔楼、金字塔和尖塔营造出东方式的感觉——具有北非要塞卡斯巴的品质”。然而仅一年后,它就被评为英国第四丑陋的建筑。到了2001年,英国第四电台《今日》节目的听众则干脆将它评为“全国绝对最差建筑”。无数人觉得,三角中心有许多纳粹德国刑讯所的特征。另外,人们普遍认为,这座建筑故作粗糙的凹凸不平的水泥表面,只有极少数具有超前审美眼光的人才能赞同。据说在拆除过程中,大喇叭里一直播放着柴可夫斯基进行曲。在“低劣建筑评级”发起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院长弗格森看来,低劣建筑之所以该被拆除,是因其污染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精神萎缩,使人头脑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环境,破坏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中心城镇的景观,尤其是某些建筑为了标新立异,最终变得“百分之百丑陋”,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与建筑学背道而驰。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建筑设计师就对现代建筑该如何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结合进行了反思,认为对城市的保护与整合十分重要。1975年,英国设计师莱昂·克里尔还策划了旨在强调“在城市实践中整合历史”的“伦敦理性建筑”主题展,集中展示了欧洲建筑师对传统城市关注的作品。他认为,现代建筑应将目光聚集至“对城市、历史、社会使用和社会满意度的思考上”,并“体现出历史的连续性”。这些思考对于如何彰显城市标识、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聚合视觉中心、突出城市意象,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结语

从古到今,世界城市的天际线随着沧海桑田的城市变迁、随着城市建筑的结构转型,不断成长变化。城市是以建筑实体与空间来叙述古往今来的城市历史的,城市中大量旧建筑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传统基调,而新建筑则应该是已有空间环境中产生的宁馨儿。现今所谓的城市明信片,也许大多仅是政府面子工程意义上的政绩效果图,因为城市绝不能简单推倒重来,也不能天际线上只有摩天楼,缺少个性缺少灵魂。唯有新旧共存,参差有序,才能展现城市发展和更新的动态变化。

另外人们在全方位审视观察城市天际线的高度时,还必须更加关注城市建筑的上部线条廓形——由重檐庑殿、拱券穹窿营造的丰富绮丽、沿革民俗的城市天际线。所谓“天人合一”、所谓“通往天国”,是人们对城市天际线的规划引导策略,是希望城市天际线中,城市原有的山水景观被有力地衬托出来,破除“劳伦斯魔咒”的病态窠臼,化解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的兴建挂起钩来的衰退征兆。

为了让城市更加美好,纽约1961年的城市分区法案中规范了容积率,认定允许的最大容积率值为21.6,以控制城市的密度,保证相对高度及统率天际轮廓线的特征能够将周边环境组织成清晰有序的关系,在天际线上能识别建筑物的清晰踪影。这说明,城市的天际线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需要应和城市的经济能力,能够真正构筑城市温暖的生命场景。

责任编辑:张 炜

推荐访问:天际线 重塑 守望 期盼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