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老区鼓与呼

时间:2023-04-23 13: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退休前我是东至县一名中层领导干部,退休后虽然没有了具体工作岗位,但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想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再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组织上好像摸透了我的心思,根据我过去干过政研工作并爱写点小文章的特点,破例地聘用我为县委特约调研员,经常下乡去搞一些农村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查研究。2001年省委部署排查扶贫攻坚乡村,我就向县委政研室提议到革命老区高山乡高山村去做一些调查,领导采纳了我的意见,并派一位同志随同前往。

高山村地处海拔600米高的高山头上,从乡政府到村部要翻山越岭走20多里的山路。过去在岗时我没有去过,这次来到这里不仅亲眼看到了老区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同时也经受了一次最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高山老区是已故著名将军倪南山的故乡。 1935年坚持在贵秋东的党和红军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江南特委和红军独立团,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组织和领导了贵秋东地区“八·一五”秋收暴动,展开了艰难激烈的高山保卫战,为保卫红色政权,积蓄革命力量,有100多名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建国后,党和政府给予高山老区人民以极大的荣誉和关怀。1951年由毛泽东主席签字,邀请高山老区代表进京参加怀仁堂招待会,此后曾有多位县级领导亲临这里看望和慰问,并给予了许多钱粮物方面的济助。对于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区人民一直铭记在心。这次调研我在山上住了一宿,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每户人家都珍藏着两件宝物,一是烈属光荣牌;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像。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没有赌博、迷信、偷窃等社会丑恶现象,走访时看到的唯一一座庙,一问方知是红军当年藏枪的地方,群众称其为“藏枪庙”,当作革命文物,保护至今。尽管这里的人民生活还很贫困,但他们心中始终亮着党的这盏灯,他们相信党和政府会继续关心和支持他们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这次调研,我们走访了几十户人家,召开了不同对象的座谈会,老区人民畅谈了他们的渴望:渴望上级领导经常来看看他们,以体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区;渴望政府帮助他们修一条进山公路,以结束肩挑背扛的艰难生活;渴望科技信息进山村,把这里丰富的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老区人民有许多话要说,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并认真写出了调查报告。回到县城后,我将调查报告打印数份,分呈给安徽省委书记、池州市委书记和池州日报社,事隔不久,池州日报全文发表了这份调查报告。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分别在报告上作了批示,高山乡和高山村很快列进了安徽省扶贫攻坚乡村的名单。当年省里便拨出扶贫专款扶持高山乡驻地建设自来水工程;县里向高山村派出了挂职村支书,安排县信用社为对口扶贫单位,扶植村民种植木耳、香菇,办精制茶厂,修缮村小学,建起了过河桥。2003年高山人民盼望已久的乡政府通向高山村的盘山公路,由县交通局向省交通局申报通达项目, 2004年获准列人,拔出专款,于8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机械进场,预计到2005年底就可修通这条全长8公里的“盘山”公路。随着这条路的建成,老区人民下山难、就医难、卖茶难,入学难、致富难等等实际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004年10月,我第二次上了高山,亲眼看到了公路路基已修到“鸡栅口”下面的山坡上,山上便有人迫不及待地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摩托车在这条新修的路基上跑起了运输。沿着山路,但见山坡上茶园青青,松杉茂盛,盆地内香菇、木耳棚比比皆是,山村里人欢羊咩,尽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第二次上高山,我的任务是对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进行调查。最近我已写好了这方面的调查报告,供各级领导参考。但愿这份调查报告同样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把高山老区的红色旅游很快开发出来,到那时,高山老区不仅是一块宝贵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而且将在国家扶贫攻坚计划指导下,出现一个“打开山门,飞出‘鸡栅’,山珍入市,特产进城”的新景象。老区人民笑开颜,就是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心愿。

推荐访问:老区 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