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时间:2023-04-23 10: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于近日正式颁布,《纲要》总结了该课程实施近20年来的实践经验,并对讨论稿进行了多处修改。为了让广大教师进一步了解《纲要》,本刊记者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郭元祥。

颁布意义:巩固地位

记者:郭教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历经10多年的实践与修订,终于正式颁布了。这不仅是健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迫切需要,对于本课程广大建设者而言,无疑是个喜讯。您能谈谈《纲要》颁布的意义吗?

郭元祥:《纲要》的正式颁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研制过程。第一,得益于广泛的实践与调查研究。研制组总结了该课程实施十几年来的经验,收集了全国各地上千个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借鉴了这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访谈了大批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调研。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广泛的文献与比较研究。研究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化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了解了国外核心素养新进展,如跨学科主题、创新、创业、STEM、全球意识、财经及商业素养、公民素养、环保素养等。此外,还借鉴了自2000年以来的124个专题教育文件。第二,研制的过程也非常严谨。从草稿—初稿—征求意见稿—征求校长教师专家意见稿,经过了10多年的反复完善、修改,送审程序则经历了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审—教育部各司审—教育部党组签发稿—正式印发稿这样一个过程,可见《纲要》颁布具有科学、严谨、权威的特点。

《纲要》颁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发挥其独特价值。其二,《纲要》指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方向。其三,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校课程文化深度变革、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促进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

解决的主要问题:五大方面

记者:前面您谈到《纲要》颁布之前,做了广泛的一线调研。从教育部调研的情况看,本课程的实施有什么价值,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开设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可,课程开设正逐步规范、走向常态,形成了丰富的课程推进模式和资源开发经验,课程实施的效果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收获很大或有所收获,学生在情感态度、关键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课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改变了,课程开发能力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本课程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使一大批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课程还推动了学校课程深化改革,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对课程概念、性质理解存在偏差;课程不开设或开设不规范;本门类课程资源相对缺乏;教师专业队伍不够稳定,难以适应课程的要求;相关课程支持政策没有及时到位;评价机制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等。为此,《纲要》的颁布主要解决了这五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到位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②政策支持和科学管理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③资源开发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④师资培训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⑤评价是课程有效实施的杠杆。

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记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的地位一直是大家关心的。尤其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什么考虑?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纲要》的再次重申,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同时,小学一、二年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整体设计,并明确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3年,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小学一、二年级增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由该课程的独特价值决定,与此同时,如科学等综合课程也是一、二年级增设,这样有利于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课程内容:避免分化

记者:《纲要》除设计了总目标外,还分年段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目标:总目标主要包括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分目标主要围绕总目标层层细化,形成一定梯度。在这种目标框架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有哪些变化?

郭元祥:《纲要》规定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其一,规避了讨论稿中关于4个指定领域的问题,这样避免了课程内容的分化,杜绝出现以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目前,一些小学、初中仍单纯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这些做法都不够规范。其二,增加了职业体验、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场馆教育、研学旅行等内容。无论内容领域如何宽泛,我们都要遵循课程开发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原则,以主题方式统领丰富的内容。

主要活动方式:四种类型

记者: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活动方式包括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基于应用设计的项目设计活动、基于体验的社会考察活动等等,但往往在实践中会多种方式整合。本次正式颁布的《纲要》明确了4种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

郭元祥:本次明确了4种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与制作、职业体验。设计4类活动方式,一方面,引领教师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与类型;另一方面,每种活动方式把握关键要素。如,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设计与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也要兼顾。

学校规划:必不可少

记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学校的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关系密切,很高兴看到这次课程纲要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学校层面应该如何进行规划?诸多的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在学校层面如何实施?

郭元祥:《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订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作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進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补充附件:创造使用

记者:与以往不同的是,新颁布的《纲要》补充了若干附件,包括《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4类活动推荐主题及其说明,那么主题的推荐是基于什么原则?如何使用?

郭元祥:主题推荐基于5个原则:①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②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④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容;⑤兼顾城乡差异。同时,主题选择具有示范性与普适性。4种主要活动方式在每个学段都可以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这里只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主题作为样例推荐给学校。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城乡各地都能开展的活动,如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我是尊老敬老好少年、生活中的工具、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推荐主题的使用也要把握几个原则:①因地制宜 (可行性评估),如要考虑学校资源条件、师生情况;②创造性使用,不能生搬硬套;③整体设计,综合实施,每种方式不是割裂的关系。对于没开课的学校,要先从容易开展的主题做起,选择学校资源条件能满足的、容易操作的主题,如少先队系列活动、劳动技术中的动手制作活动、校园内的考察探究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将其纳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对于开课不规范的学校,要规范课程开设,纠正错把学科实践活动或技艺类的校本课程当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为。

推荐访问:中小学 纲要 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