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化团日活动育人模式研究

时间:2023-04-23 10: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团日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团组织思想引领、服务成长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以Z学校为例,结合学院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定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专属活动。其次,搭建多层次团日活动的服务平台,贴近时政、贴近专业、贴近教育,开展寓教于乐的团日活动,做到主题鲜明,玩有所得。最后,形成规范化课程结构,建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课程化团日活动,打造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德育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团日活动;课程化;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61-02

一、課程化团日活动的意义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团日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育人形式,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团中央指出要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1]。同时,多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因此针对主题团日活动精心设计和不断创新[2],将“大学生团日活动”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以育人实践为核心,努力打造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并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与成果评价方面形成一系列有效做法[3]。

课程化团日活动不是课堂化,让学生对团日活动的开展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标准[4]。课程化团日活动就是在不改变团日活动本身固有的属性的前提下,把自发形成的团日活动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将理论指导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以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为组织载体,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为课程内容,遵循课外实践教育的规律和特点[5]。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由学生自己组织、课程指导老师做相关引导,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的而设置课程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化团日活动实施过程研究

(一)课程化团日活动培养目标及基本内容框架

1.培养目标。课程化团日活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适应,让大学生在检验专业知识、提高社会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并产生互动效应。在团日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到团日活动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适应;必须做到“以生为本”,认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和倡导团支部的首创精神,提高团员参加团支部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团支部活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2.课程设计。根据团日活动的性质,确定团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分为体育活动、公益活动、教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组织活动六大类,教育活动又细分为理论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每种形式又有各自的学分、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

3.课程化团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1)公益活动类。古言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当代新青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将社会与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使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门,社会援助这类团日活动的举行迫在眉睫。“电脑义务维修”、“赴清东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浅层次来说,个人获得了维修电脑技能,又收获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的经验;深层面讲,个人境界得到了提升,生活阅历得以丰富。在实践中领悟到真知;不仅能增强自身技能,还可以引发自身对社会的思考,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石。

(2)组织活动类。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自主的学习环境,将老师与学生齐聚一堂;观一场电影、看一部纪录片、赏一场辩论会、参加一场换届大会等组织活动必不可少。全体学生代表参加“考研交流会”、“组织师生观看十九大开幕式”等活动的举行既能增进师生关系,又能让学生对未来有个大致的规划,让老师对时代背景了解更透彻;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使组织展现出组织该有的面貌,才能使组织在学生的努力下越发光彩。

(3)体育活动类。“大学生阳光体育节之阳光晨跑”活动促使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 “新生杯篮球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一新生直接感受到大学的激情,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从这里开始堆积;“毕业生文明离校师生联谊赛”让离别变得不再只是不舍与泪水,师生情谊一点一滴的在比赛中凸显。

(4)文娱活动类。“舞动青春年华,拨动年轻音符”三七女生节交谊舞舞会扩展了学生的交际圈,用舞蹈展现青春的曼妙姿态,校园生活本该这样,像舞蹈动作那样多姿,如胭脂墨粉那样多彩。“我行我宿·我秀我家”——宿舍文化节向全体师生展现了优秀宿舍风貌;室友间的小打小闹,室友的才艺等等让宿舍不再是宿舍,而是一个“家”,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能感受到温暖的家。

(5)科技活动类。国强科技定强,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届“玲珑杯”ACM程序设计大赛暨河南省高校邀请赛(又称新生赛)每届的成功举行都能让新生感受到程序设计的魅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华中赛区”筹备会又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锻炼学生在大赛中的心理素质及紧急情况应变能力,也能让大企业捕捉到优秀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活动之-网络技能培训”、“PS设计大赛”、“参观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举办让对创业有想法的学生不再迷茫。实地参观,技能大比拼,技能培训都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平台机遇。

(6)教育活动类。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将教育大致分为理论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八类。

三、课程化团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优化管理、提供保障

学院成立了以院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团日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两大指挥系统: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指挥系统。前者主要协调教师的力量,为团日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后者主要负责协助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进行组织和管理。两大指挥系统负责协调各自力量,落实领导小组决策。从领导小组、指挥系统到学生组织,全院辅导员积极参与,形成了团日活动教学从决策到实施、从教师积极指导到学生自主参与的完整体系。

(二)层次分明、稳步推进

1.以时间为主线:从9月“暑假归来话实践”,到11月“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12月“纪念一二·九系列活动”等活动;从3月“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到4月“正学风 聚能量”、5月“承五四精神,扬青春风采”、传统节日庆祝等二十余项活动贯穿整个学年。每个活动由各团支部紧跟活动主题自主开展,形式自定。

2.以主题为引领: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紧跟社会形势,开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志 共筑中国梦”、“践行青年志 助力中国梦”、“聚焦两会热点 勇担青春使命 ”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3.以专业为依托:对不同专业开展针对性团日活动,传递创新理念,营造科创氛围。指导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大、天梯赛、物联网设计、视频制作等大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以兴趣为指引: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定期开展多彩活动,学生按个人兴趣爱好参加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综合素质。指引学生参加大学生简历设计大赛 、心理情景剧大赛、“PhotoShop”平面设计大赛等活动,搭建多层次团日活动服务平台,努力把兴趣类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课堂和实践基地。

(三)严格考评、确保效率

按照《郑州轻工业学院德育学分制条例》,辅导员以服務学生为切入点,制定团日活动考评表,激励每位学生融入活动,不断保持团日活动的影响力。定期评比提升团日活动品质,推动团日活动“出精品、出成果”,促进各支部之间良性竞争,互动发展。

(四)设置学分、合理保障

制定团日活动学分折算办法,其考核要求须依托学校现有的德育学分条例,成立专门的团日活动考核小组,根据其参加活动的出勤率、贡献度合理且科学设置学分,确保学生通过团日活动获得的学分有理有据。活动结束之后,团支书填写团日活动教案,由辅导老师进行审核,从而为团日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四、总结

课程化团日活动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教育,创新方式、方法 ,将“大学生团日活动”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与成果评价方面形成一系列有效做法。通过团日活动与学校活动的相互结合,普通活动与精品活动的双线开展,切合课程主题自行开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团日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团日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使得团日活动与学生品质相得益彰,同时使团日活动自主性、教育性、趣味性,各团支部活力也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盛丽,王艳云,宣楚楚.高校基层团日活动创新机制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3):23-24.

[2]郑蕾,殷为民.对当前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80-81.

[3]秦鹏魁.高校班级团日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7):178-179.

[4]李毅,刘沐华,王琳.面向90后大学生开展团日活动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4(8):75-78.

[5]张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J].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13)4:9-14.

推荐访问:团日 育人 高校 课程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