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时间:2023-04-23 09: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去。广西河池乡土文化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将之融入课堂、社会、家庭,利用多种方式、各种渠道培养小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乡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101-02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的一块传奇的土地,面积33508平方公里,辖九县一市一区,有壮、瑶、仫佬、毛南、侗、水、苗等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和汉族一起辛勤耕耘,共同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乡土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池少数民族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除了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创新文化之外,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对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乡土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不够重视,使得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具有的优秀文化不了解,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也漠不关心,因为这些与他们的应试教育根本粘不上边,更没有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自己民族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受益,这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将乡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的整合,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民族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使小学生在搜集、整理、阅读、习作等过程中逐渐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存在的意义,促使民族地区儿童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弘扬本民族文化。

二、河池乡土民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天然地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具人文性、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艺、民族风情、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间美术、历史文物等内容。河池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红水河流域孕育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宜州、罗城具有闻名中外的歌仙刘三姐的传说;7个少数民族流传古今的民俗风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河池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让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有机的结合,从而弘扬河池少数民族文化,使河池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对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增强儿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伦理道德文化的传承。当今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中不尊敬长辈、自私,没有理想抱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和族群相对稳定后,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部落内部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少数民族主要是通过传统积淀的、长期奉行的伦理道德和严肃神奇的神话、传说来进行伦理道德的传播。如流传在河池的壮族民间故事《达稼与达伦》中所反映的那样,当恶人无恶不作、凶狠残暴,老百姓对他们无可奈何时,冥冥之中自有神灵相助,惩治恶人;而好人无论是历经多少磨难,终究得到好报。刘三姐故事中的刘三姐、阿牛哥、老渔翁等均得到好报,而莫怀仁及其走狗都没有好下场。将这些乡土文化的思想精神与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小树立关注社会、关注道德,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河池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腹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领导红七军组织百色起义,开辟右江革命根据地指挥和战斗过的地方。河池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遗址遗迹众多,有红七军前敌委旧址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韦拔群烈士故居东兰东里屯、韦国清上将故居、红军二十一师临时指挥所旧址、凤山红军岩、巴马红军二十一师兵工厂旧址、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燕洞会议旧址、右江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以及一大批关于红七军、韦拔群、邓小平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些老师进行爱国主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3.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某些科学和技术领域今天在日益发展科学技术中落后于世界的顶尖技术潮流,一些国民意识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本土的母语文化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看偏重于外来文化的学习,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这在全球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当今,有朝一日会迷失自我。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大量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或缺。

罗城仫佬族的神话传说多以歌颂英雄为主,《凤凰山》以古代仫佬族人抗旱为题材,塑造了一个敢于牺牲、为民消灾除难的姑娘形象,与此同时,也反映了仫佬族人民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垦王山》,这个传说塑造了一个仫佬青年的英雄形象。他以牺牲自己,化作山峰为代价,拯救了仫佬族人民,反映了仫佬族先民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相传在民间的仫佬族青年潘曼,他幽默机灵专和当地土豪作对,帮组穷苦人。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少数民族乡土文化,英雄人物是我们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将这些作品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会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河池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做法

1.结合教材内容,挖掘乡土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教材是小学语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的本意就是解读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从而让学生获得语言的应用和积累,最终参透作品的内涵,达到语言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语言教材中有文化价值的课文较多,但课文轮空背景离学生生活的环境很多却是遥远的。如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如果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东兰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韦拔群的故事进行拓展,向学生传递自己身边具有特色的文化信息,学生就不必将思想驰骋到遥远的地方去羡慕别人有英雄人物,且会在课后滔滔不绝地向其他同学或回到家里在家长面前将自己学到的故事讲述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从中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2.利用综合性实践活动,实践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多彩的乡土民族文化本身来源于学生周边的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直观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结合到被称为“小三峡”的河池市金城江区六甲风景区去体验;教学具有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可到东兰、巴马等老区的革命遗址来进行。罗城崖宜风景,米椎相思林、怀群风光等家乡自然风光,让学生深入到乡土生活和实地中去亲身体验,到生活中去进行语文学习,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参与设计和组织诸如朗诵活动、夏令营活动、队日活动等,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风土人情,还能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以少数民族习俗和乡土特色文化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提升民族文化底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听到要写作文就害怕。因为所写作文无话可说,无物可写,不知从何下手。原因何在?老师的命题脱离实际,没有生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将少数民族乡土文化作为题材,作为写作的对象,学生在亲身经历或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得到属于自己的原始素材,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他们就会写出优美的片断或篇章。

河池少数民族风俗种类繁多,各种节日也具有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月三”歌节、四月初八牛王节、六月初二为吃虫节、七月十四“乞巧节”。还有春节喝新水、每逢喜事的舞龙舞狮、唱山歌、罗城仫佬族的依饭节、大小平安节、南丹白裤瑶的“上刀山”等活动,以及结婚、小孩满月等制作糍粑、豆腐圆、红蛋、三月清明做的仫佬族特色的艾糍粑等,都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的文化,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将这些习俗、活动记录下来,学生在描写之中注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表露自豪之情,学生岂有不想作文的道理?此外,让学生将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作文的形式呈现活动成果,他们的作文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4.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潜移默化地传承。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河池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尚有许多没有开发利用,小学生的爷爷奶奶继承下来的故事和亲身经历过的习俗,如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为认识问题觉得传播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些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可以与家长配合,明确传承遗产的重要意义,让老人们将这些文化遗产创新形式,把它传承到下一代中去,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于发扬光大。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塑造学生人格、启迪学生认识生活之美,使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逐渐内化,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学校的重要任务[J] . 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Z1期.

[2]卢荣祥.语文教师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J].文学教育.2013年 第5期.

[3]温润芳.关于乡土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02期.

[4]徐 莉.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J]. 文学教育.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覃雪玲,女,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推荐访问:乡土 民族文化 小学语文 开发利用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