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选择与运用

时间:2023-04-22 20: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国防教育是革命传统教育、军事技能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国防教育活动等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以国防教育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效果。它有利于坚定大学生信念,磨砺大学生意志,促进大学生爱国,体验大学生成功。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教育 励志教育 载体选择 载体运用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为什么要对天之骄子——大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呢?当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没有奋斗目标;价值取向扭曲,缺乏自我认同;对人生没有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等等,甚至还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当然,原因多方面的,但归根究底是没有远大志向,缺乏励志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1]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2]励志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思想性和崇高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主体性与示范性的结合。其中,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3]教育的示范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他人的思想、行为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影响的特质。

首先,励志教育历来十分受重视。我国古代的尚志理论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古圣贤们十分重视立志。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孟子在《文说》中强调人贵立志,“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其次表现为意志,强调人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和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孔子十分注重坚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西方国家也重视大学生励志教育。近20年来,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励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大学生励志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励志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有明确的要求,对励志教育的要求却很模糊。可以说是,讲教书,忽略了育人;讲授业,忽略了传道。尽管大部分高校开展了励志教育,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其次,在教育方法上,不能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入学生源差异、家庭环境和性格特质等特点,开展励志教育。最后,在组织形式上,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缺少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大降低了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选择

载体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同样离不开载体。选择什么载体,反映教育者对教育主客体现状规律的认识程度。在励志教育中,载体的选择运用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励志教育过程展开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如果载体选择恰当、运用合理,就能促使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使励志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则会使各要素互相制约,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国防教育能与大学生励志教育建立起有效关联,形成完美的结合体。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具有相同性,都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等等;二是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都能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强和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备受广大教育者的青睐。

国防教育是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各种具体载体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体现一定的特质,所承载的内容,彰显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在选择载体时,应考虑励志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等要素,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载体,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培养大学生的意志,选择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就比革命传统教育载体更恰当。其次,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对那些不能被教育主体所运用的载体必须摒弃。例如,战争是彰显成就意识的最高手段。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大学生体验自我成就感,而发动一场战争,也不能组织一次军事演习。最后,科学认识载体,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短长,要准确地掌握各种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自身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的载体运用

在大学生励志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革命传统教育载体、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效果。

1.运用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坚定大学生信念。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原因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6]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把握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及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光荣史。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要挖掘国防历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感化大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高昂斗志。另一方面,借助现代技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与视频,再现无数革命者和建设者的光辉事迹,让广大学生领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坚定革命信念。

2.运用军事技能教育载体,磨砺大学生意志。

对于磨砺大学生意志,不管采取哪种军训模式,其所蕴涵的特殊教育价值,都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战术、综合训练等,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学习中,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乐于添补新鲜色彩和情感,使各项单调的动作和内容相应地活跃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将参训学生视为准军人,实行军事化管理,做到统一训练内容、统一训练强度、统一着装、统一作息时间和绝对的服从。这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对自己的严峻挑战。大学生面对这些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与内心世界的反压力,实质上是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在训练中,教官为了使参训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就会对一个动作要领进行多次重复。这种教育过程的坚持,实质上是坚强意志的养成过程。同时,炎热的天气,以及训练场地所营造的紧张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3.运用军事理论教育载体,促使大学生爱国。

第一,军事教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战争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据统计,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发动了400余次侵略战争,致使我国人民饱经战争之苦和西方列强的掠夺与欺辱。这些饱含血泪的侵华战争,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第二,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将满腔的热血化为对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例如瞿秋白、刘志丹、方志敏、杨开慧、刘胡兰、董存瑞等英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继承与发扬光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这份爱国情感。第三,学习军事科技,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军事科技往往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先进的军事科技就容易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感,有利于增进民族自豪感,相反,也容易找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4.运用国防教育活动载体,体验自我成就感。

首先,借助国防教育实践课堂,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长征是当年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的一座伟大丰碑。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万里征途上,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在超常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栉风沐雨而饥寒交迫,任重道远而荆棘载途,几乎处于绝境,而红军饮苦若贻,笑迎胜利。[7]这种精神被称为长征精神。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就是要大学生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成就感。其次,抓住兴奋点,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为大学生创设自我实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缩小社会要求与自我实现间的差距,使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例如,组织一些大学生,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让其担任新生军训的教官。最后,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开展生存能力训练营活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穷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培养劳动观点,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前进,没有后退,追求成功,永不言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就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排除万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华国学网.http:///GXGJ/MRMY/1080

7.htkl.

[2]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2007,(12):166.

[3]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8):201—204.

[4][5]孔丘,孟轲.论语,孟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82—93.

[6]闫萍莉.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171—173.

[7]陈宇.长征精神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87—88.

推荐访问:新时期 载体 励志 选择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