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校本研修的新标准

时间:2023-04-22 16: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校本研修是源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的发展需要,主要在校内进行的学习、培训与研究活动。教师是研究主体,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研究的成败,决定着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但是,当前很多校本研修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校本研修缺少深度研究和理论基础,为了研修而研修。我们的校本研修有不少还停留在说教和形式上,研修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缺少交流合作与专业引领,使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停留在几堂课的研究,满足于写出几份案例或论文,完成规定的学分。

其次,校本研修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我们的校本研修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很多未能与具体校情、课堂相结合,随意性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全局性。教师缺乏积极准备,往往把自己放在“圈”外,听从安排,主动参与性不强,使得研修布置任务多,深入研讨少,这样的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第三,对校本研修的效果缺少反思,研修完了就完了。我们的研修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跟随式,特征是经验传递,优点是短期内效果明显,缺点是难超越,经验效能递减,有形式,难神似。“低结构的专业方式”针对性不强,导致培训不少但效果有限,教师经验个人化,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提升,结果导致教师教学主张的集体“退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倡开展有感知的研修。校本研修其实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教师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不断地发展个人能力,熏染意识,形成习惯,锻炼思想,并激发感情和情绪。而感知就是感觉到、领悟到,使受教育者深入理解内容及含义,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校本研修就是需要这样的感知,让教师在感悟中感觉到自己专业的发展,领悟到自己不断汇聚的教学主张。

1.感知温度,凝心聚力,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一所好学校需要专业强的教师,而教师专业的提升则需要和谐、民主的学校“温床”。几年来,学校党政工三驾马车始终把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为基础工程。践行“训育以本真,树人以知行”的办学理念,倡导学做“真人”、探求“真知”、践“真行”的本真教育。结合寄宿制办学特点,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从“看门”到“护心”。在提高师德素养的同时,开展“书香校园”活动,“阅”心浸润;开展文体活动,“悦”心聚力,使学校形成了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

2.感知改變,问题取向,驱动教师专业发展

让教师感知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激发教师专业自觉的关键,其作用是能快速形成教师常态单项研究力,但要转化成对整体教学的反思力,还需要更高结构专业行为的支撑。

同伴互助:从“行政学苑”到“时代讲堂”,提升智慧与水平,使团队产生强大的共振。

办好“行政学苑”,领跑学校发展。在“书香校园”阅读氛围中丰富“行政学苑”,行政同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每周行政例会,挤出一节课由一位行政人员主讲,就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学习讨论。以领学、导学,达到促学、感知,提高干部“管”和“理”的智慧与水平,使团队产生了强大的共振。

拓展“时代讲堂”,激发职业理想。让教师成为时代讲师,说育人、说教学、说愿景,多角度互动、多维度思考、多方位感知,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因,激发工作与学习智慧,增强认同感,让教师们在建立和追求共同愿景中实现自我价值。

行为跟进:大奖赛与专题研修交融,使教师看得到问题所在,明确改进的方向。

任务驱动是教师感知行为的助推器,专家指点是感知前行的润滑油,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加速。学校教师每年都参加“时代杯”教育教学大奖赛,在设定适切的主题后,我们会聘请学校“成长助力团”专家做赛前辅导、赛中评委、赛后点评和讲座,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建,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教师看到问题之所在,明确了改进的方向,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感知反思,需求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满足感

我们强调教师整体发展,但也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要基于不同教师的需求,搭建不同的展示舞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风格的形成。在感知研修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要有“增值”意识,聚焦专业支撑与力量,持续为其搭建专业进阶的平台,使教师感知自己的专业进步,从而找到自身的专业存在感。

问题导向:从行动方案到论文反思,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注重由思到行,提升效益。

“小步走,不停留”是我们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每年寒假,我们都会给教师布置两项作业,一是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心得或疑惑写一个微行动方案,二是根据上一年的微行动方案,撰写相应的论文、报告、案例或小故事。我们强调小目标、微行动,循序渐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反思生成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头脑风暴:项目激励与点亮智慧共享,在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教师们感知智慧的增值和情感的升华。

随着教师们的不断成长,我们开始尝试搭建跨学科感知发展平台,根据学校特色和发展需要,设立了五个项目组:书香校园、学生情绪管理、学习设计、科技创新和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组。教师以一个组为主,其他组可交叉参与,除了平时项目组研讨外,每月进行项目组的专题研讨。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教师们感知了智慧的增值和情感的升华,实现了专业发展。

专家点评

刘莉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以前,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师们渴望参加培训。现在,培训的机会多了,教师们却不愿意参加培训了,陷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和困境,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现在的有些培训不是基于教师自身需求的,不是教师真正需要和渴望的。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成长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培训必须满足教师的深层需求,才能真正有实效。

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提倡深度学习,其实,深度学习不只是针对学生的,而是指向每一个学习者。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学习都不仅仅发生在认知层面,还包括自我期待层面的提升。因此,教师培训也需要从原来仅仅基于学科知识的认识,基于某种技能的掌握,转向自我需求的激发和在思维碰撞中的升华和成长。现在,教师培训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维空间下的对话。

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如何走出专业发展的困境?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让教师既不自觉地成长,又自觉地成长。不自觉地成长是受到氛围的感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成长;自觉地成长是有成长的自我需求和内动力,主动地寻求发展。

其次,让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成长。有些学生觉得教材和课堂很无聊,是因为教师在低水平上反复强调一个有限的内容,不能把教材变成生动、丰富的知识。当教师已经习惯了读、背、说,习惯了简单的、机械的强化和练习,就会变得麻木。只有走出这样的强化练习,走出狭隘的教材文本,走出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改变教学,重组教材,开发课程,走向学科内的主题设计,走向跨学科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超越。课堂教学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又从有模式到无模式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研修也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整合。

第三,教师自身要对学科价值进行审视。现在,我们要求学生穿越知识本身,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有更长远的社会责任感。那么,教师也必须走出狭窄的学科知识,看到社会和未来,看到诗和远方,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最后,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一个团队。不论是研修负责人团队的建设,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不论是同一学科的团队还是不同学科间的团队,都对教师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价值。在团队中,教师们共同构筑一种文化,追求教育的真谛,在课程建构当中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互相推动,共同成长。

推荐访问:校本 研修 感知 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