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几个手段和步骤

时间:2023-04-21 17: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探索成果。如何在这个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中,展示真理的光辉,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指导意义,是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所热切关注的问题。本人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和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工作,以期在学生中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理论授课,扎实理论功底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设的历史来看,它曾经经历了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理论的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深,出现了普遍高度重视进而广泛开设的热潮。其结果就是大大挤压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正常的建设。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也带来了一批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多以报刊、杂志及研讨会等形式反映出来,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开设已经提出了强烈的时代要求,那就是这门课程如何在开设的同时具备与时代接轨的包容力。这就对这门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又要契合时代步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教材却迟迟未能做有效的增补和修改。我们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还没有完全在教学中得以具体体现。有鉴于此,新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从某种方面来说,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合并了进去,这种合并一方面大大精简了原有课程的重复问题,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另一方面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进一步扎实理论功底,把理论课这一本质特征抓住,不断的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

进行理论教学是多元化教学中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不得不承认,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中存在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阅读面不够广泛,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由以前的重视这门课程转而变成轻视,出现随便由其他非此类专业老师授课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之一就是理论授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第二种情况就是由于教材改革进程的缓慢,导致一些老教师几十年用一本教案,上课了无生机,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建设。

那么如何做好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作为思政课老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应精读马列原著,对相关科研成果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广博的知识,辩证、睿智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是一个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读原著,坚持读原著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如果原著知识贫乏,上课必然缺少力度,不具备说服力。原著的阅读也可以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但要求教师要读原著,研究原著,也应该把这一面进行扩大,引导学生进行选读原著来配合教学。第二,哲学理论知识是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应该多方面扩展。哲学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基础,学习哲学,懂哲学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本专业课的理论功底,而且要阅读面广泛,积极进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的阅读和认知。比如对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行,使得学生和教师达到互相体会、交流和融合的态势。第三,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解释原理本身和应用价值。对于理工类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一般不会从事思政类教学工作,而且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也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些深奥的哲学原理作出浅显的易为人接受的解释。这点应该跟文科类学生的教学大纲制订有明显区别。最后,扎实理论功底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科研成果的取得一般是本课程或者某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继而形成一个成果,如果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达到拓展教学方式的目的。

二、还原哲学本性,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哲学,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追问的问题。首先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从智慧的角度而言,古人的智慧和我们的智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古人的智慧远远高于我们。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关注,也是哲学所能够体现的最高思想。从这个方面而言,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接受抽象的哲学知识,更应使人产生一种获取智慧并且穷究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渴望。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只注重传授结论性、条文性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哲学本身的“启迪智慧”的功能。这样的教学不仅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背离了哲学的本性。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这是奠定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一步。如何引导他们在这一步走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哲学所体现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不能按传统哲学习惯以外在教化的方式、空洞无力的说教影响学生,或是以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论”规范学生,也不能单纯地以抽象的、结论式的“哲学知识”灌输学生,而必须把传授知识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启迪其智慧结合起来,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索,以思想的深刻性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关键。当然,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唤起他们对智慧的热爱和对自己人生的关注。

对于哲学的热爱不是仅仅靠构成哲学的原理就能被唤起,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自身的体悟。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主体性弱化的学生来说,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课堂的策划甚至教学主动权的掌握都非常重要。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在课堂上争取使学生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困惑发表建议。教师则根据相关的知识,将学生的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而且可以解决其思想深处的疑惑、偏见与冷漠,也许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并体悟到思考给人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思政专业哲学类课程的设置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赋予了这一课程更重要的任务,即通过讲授这门课程,要给予学生思考哲学问题的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高远的思想境界。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一代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那就是更加突出主体性,更为自我,随之而来的就更容易自私和冷漠。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也用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哲学知识不如其他学科知识有用的印象,从而失去对哲学课的学习兴趣,反映到生活上也将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担任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师如何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思想的深刻性和睿智性激发学生追寻哲学问题的渴望,从而真正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的魅力,显得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就是传播、转述、宣传。事实上,大学思政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创造性洞察力的启发者和分析性思维的培养者。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得这一传统看法得以改变,那就是积极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有以下教学方式的实践可以作为参考。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主题演讲,分组讨论提交发言。演讲是第一步,要有充足的准备,比如课本中关于理想这一章,如果单纯的去讲理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由学生去讲,就能够延伸他们的视线,引起他们热爱生活的愿望和动力。努力营造有激情的发言氛围,再组织演讲后的分组讨论发言,其实就是一个感性回归理性的过程,从这个方面而言,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照本宣科效果好很多;第二、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谈心得体会。大学期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去读一本哲学著作,然后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他们讨论发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每一个学生能够读一本书,介绍一本书的内容、心得和体会,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都增加了读这本书的机会。哲学的智慧是普遍的,任何哲学著作总与一般的哲学原理相关。读一本书,学习一本书,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独特尝试。第三,进行户外实践,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在授课过程中,教材里的经济理论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加以解决。什么是价值规律,什么是供求平衡,单纯的书本讲授很难胜任,这就需要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调查报告式的研究。最后,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这块,应侧重放在实践教学上,而不是照本宣科,比如理想的树立及其实现的方式,放在实践讨论的环节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根据这些指导学生实事求是,把间接知识和实际知识相结合,达到教学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哲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中介。在多媒体、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基本标志的今天,最鼓舞人心的事就是在各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与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有可能在虚拟和现实问题上给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更深刻的启迪。多媒体的引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解决了一大堆难题。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既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不但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从讲义的材料补充和阐述原理方面的文字资料来说,它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知识量、信息量,而且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角色的转换。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殊性,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哲学理论的叙述中,穿插适当的视频、图像资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理解。尤其是由于多媒体改变了时空关系,进而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使教与学的交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真正发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革。

另外一个教学手段就是网络平台的应用。它是配合多媒体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网络不仅能够提供资源,而且可以多方面的跟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比如创建BBS或者教师个人主页,讨论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本门课程的开展和建设。网络平台的运用和实际效用发挥,充分借助了资源库的巨大优势,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而及时的回答和解决,也为师生的感情交流搭起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要与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相结合,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果大家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模式,交流就会产生隔阂。还有网络上一些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评论,也会对一些课程改革造成冲击和影响。所以针对这些,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哲学课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富于哲理。对于抽象、深奥的哲学道理的理解更多的需要借助理逻辑思维,不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喧宾夺主。二是不要误以为单纯地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改进了教学方法,革新了教学手段,而是要敢于尝试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三是网络平台的创建要持之以恒,及时回复同学们的发言,有力的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讲授艺术,如果脱离了教学艺术,教师仅仅扮演敲击电脑键盘的工具角色,虽然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屏幕代替了单调的粉笔加黑板,但学生的感觉会比电视教学的感觉还要差。可想而知,失去“教师”真正作用的教学以及失去“课堂”本来意义上的“教室”,最终也将失去多媒体本来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破除传统观念,变革考试方式

长期以来,在大学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方式都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当然,考试作为教学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验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更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指挥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考试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传统的考试理念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结果是教师没有教学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背”知识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这种考试观念不仅严重背离了教学的最初宗旨,而且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但考试依然能拿到高分的奇怪现象。严格来说,这种现象不应该在大学考试中出现。应该看到,考试只是一种教学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造就成智慧聪明之人,让学生能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懂得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表现,增强社会主义情感。因此,考试应侧重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认识到考试,是学生展示智慧和运用智慧的过程,是发挥智慧能量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收获智慧的过程。那么考试这个过程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带来激情。而这样的考试就对考试内容的变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明确考试目的。考试并非只是简单地测试知识,它主要是测试分析能力,测试创造性地利用所学到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试题应以理解和运用为主,建立在考查学生掌握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出一份好的试卷。试卷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学生就会以考试促进学习,把考试真正看作是展示自身聪明才智的机会。第三,变革考试形式。在一般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大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并附有标准答案。这种形式单一化、答案标准化的机械考试,只能使学生盲目地记忆现成的原理或者结论,教条地回答问题,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思维空间,从根本上也背离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反思、批判的精神,有创新的意识和辩证的智慧。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真正哲学思维的锻炼和展示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高校也就无法做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比如闭卷或开卷的课堂考试、查阅资料的论文写作、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汇报等等。第四,变革计分形式。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是百分制,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考试成绩仍然在分数计算中占有大部分比重。但是如果要采取多种模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多样化,突出实践教学和思维培养等特点,就需要同等量化考核。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必要遵循这样一个三七开的计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践或者平时表现,还可以采取灵活的计分方式,比如四六分、五五分,突出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这样做的目的,鼓励学生不死记硬背,平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

变革考试形式与内容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行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教学改革。有鉴于此,有以下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只注重试题题型多样化而忽视内容的考试。第二,以课程论文作为考试手段时,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的论文充分认真地履行指导任务。教师有责任为本科生提示深思之道和表达之道,有责任与学生就论文的写作进行清晰、有效的反馈交流。有责任对优秀论文提供一种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推荐发表并计入创新学分当中。只有把这样的态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尽一个教师的职责,考试改革才能有希望继续进行。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整个教学系统中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协调。单纯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或者考试改革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它还需要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来配合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统一,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几个 教学改革 多元化 步骤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