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网络心育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3-04-21 11: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前各高校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以其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网络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与之相对的是与日俱增的消极影响。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变得更加完善与平衡,特别适用于艺术类大学生这个群体。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艺术生;网络;心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2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11 [本刊网址]http://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作为年轻人的最大聚集地——高校,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大学生主要从网络中获取社会信息,网络以其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但同时,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促进人类的社会行为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给人类带来冲击和影响。因网络负面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容易混乱、情绪冲突加剧、人格出现异常、对网络产生依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产生巨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创造了机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网络心育)在高校悄然兴起,它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因此,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运用较广,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即要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强化网络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积极应对网络对于学生心理造成的复杂影响,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心育工作的优势与挑战

(一)网络心育的优势

1.丰富了心育的内容

互联网络的大容量特点,使得网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以及整合各种素材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把各路心理學家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共享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网络心育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也使网络心育的外延大大拓展,群体发展性心育逐渐成为网络心育的突出特色。

2.达成了心育的主体化

个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服务项目和学习的内容、进度上进行自由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还可以把不懂的问题带到网上搜寻答案,有心结无法排解时,也可以在网上对大家进行倾诉交流。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在心理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援助和自我提高的本质特征,使传统心育无法实现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

3.提高了心育的实效性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向心理工作者求助。网络心育不受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限制,具有较强隐蔽性,一些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大学生也便于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内心世界的打开对心里教育的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大学生也可以随时进入,与其他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相互鼓励,讨论对策,提高心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心育面临的挑战

1.虚拟化的时空,可能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化

目前网络化人际模式在大学盛行,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矛盾凸显:面对陌生人,他们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对于自己的言行显得小心翼翼;而面对比较熟悉的人,他们又有独特的观点,热情奔放,能言善辩。他们的社交圈子主要局限于同学之间,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之中。而面对自己的隐私问题,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对陌生人倾诉。现在的大学生手机基本不离身,他们喜欢利用微信、QQ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十分关注他人的分享和心情。

2.知识碎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网络获得知识碎片化,而且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的东西,使部分学生思维僵化,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内容良莠不齐,可能导致大学生难以选择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自制力较差,涉世未深,他们深受网络垃圾信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诈骗、黄赌毒信息等,这些信息对他们产生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这也直接导致网络心育在网络上没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反而因为网络巨大的诱惑,使大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积极心理学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研究积极人格特征;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升华,完善并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特别适用于艺术类大学生这个群体。该理论一经提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并运用到各个研究领域,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根据我们的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发现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他们个性独特,不追崇时髦;他们直率单纯,有较强的创造性和随意性,但同时情绪也易不稳定等等。所以很多艺术类高校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此来帮学生获取更多积极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和技能。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息时代网络心育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现代化,网络心育的渠道、空间也得到拓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加覆盖面,扩大影响力,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另外,各高校可以利用电台广播、墙报、网络讲座等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宣传,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认识,确立以生为本的网络心育理念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网络文化特点出发,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变教育者角色,提倡并构建以人为本或人本化的理念。所以,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开展心理教育要以学生和心理生活为中心,让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这样才能增加亲和力,凸显人情味,也更容易彰显心理教育的魅力和效果。

(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倡导“理性回归”

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生活的浓郁氛围时,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学术讲座、文体竞赛(如乒乓球、演讲、辩论等)、学科竞赛(如英语口语、数学建模等)和课外拓展(如郊游、爬山等)及社会实践(“三下乡”、社区工作等)等集体活动,以吸引“网虫们”的注意力,使其“弃虚务实”在团队活动中享受现实交往的快乐,从而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特长、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还可将网络文化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整合,把大学生引导至“虚实结合”的正常轨道之上。还可以针对大学生组织开展个人网站设计、页面设计等赛事,引导其发现和发展自己潜在的兴趣和特长,树立自信,走出阴影,协助他们恢复生活规律,扩大个人在现实中的交往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上进心,从而推动其网络心理良性发展。

(四)高校要积极效仿、周密组织,加强校园网络监管

第一,要重视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网上行为,做到“违制必究”。第二,利用流量控制、上网行为管理、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有害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封堵黄色、暴力等内容,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净化网络天地。第三,“限时断网”是最简单有效的得力举措。即:每晚十一点,网络中心应按时切断网络,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和质量,对“网络瘾君子”也起到一定的钳制作用。此外,“上網实名制”的探索与实施也应在高校的考虑之内。

四、结语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网络心育以全新形式来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它还继承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所以,根据网络可以实现的功能,本研究把网络心育划分为五个方面:心理的测验、讲座、咨询、论坛以及健康知识。职业规划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最高,其次是情绪管理,再次是学业,这说明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中需要侧重这些方面的知识宣传和辅导。

推荐访问:艺术类 心理学 视野 构建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