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04-21 10: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幼儿教学;应用思路;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幼儿园应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使幼儿初步学会感受美、喜爱美,并敢于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情感与体验。适当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爱的情感的培养及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但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实际是要求幼儿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心理。

一、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幼儿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因为幼儿阶段是人们人生的启蒙阶段,视野和知识面、思想和认知能力都有处于形成时期。但这个阶段也正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因此,运用好教育心理学,把握幼儿的学习规律与特征,深入领会幼儿教师的总做性质和方法,帮助幼儿战胜心理障碍、这对于促进幼儿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与道德观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只需要支配他们,教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还有人说幼儿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你怎么写就怎么是。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以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独立性增强的趋势,并逐步产生了參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其心理也在逐步的发展。显然,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差别,这在幼儿教学中必然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努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人们把由于自信而引发的积极心理效应现象,称之为亨利效应。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自信,便拥有了决心、意志、勤奋、耐心以及不屈不挠的斗志,他的潜能也会得到发掘。把亨利效应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就需要音乐教师在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让他们感受到亲切,对他们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比如选择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他们给予正确答案时候给予肯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信心,这种自信心的建立也许比课后的辅导有更大的效果。成功的喜悦,自信心的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三、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四、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音乐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合适他们的音乐为客体。幼儿阶段的学生最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一些现代化科技的课堂应用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设计出的活动能使主客体相互统一。多媒体的使用,能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其中之一或更多。运用多媒体,也要注意把握好时间、顺序与次数。合理的时间、顺序、次数能与教学内容更自然组合,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层次,获得更加生动深刻的印象,加强教学效果。

五、培养孩子们的乐感

在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孩子们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孩子们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孩子们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音乐课上,让孩子们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孩子们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小孩子们,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孩子们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孩子们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孩子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孩子们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孩子们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孩子们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六、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

音乐教育是一个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创新意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往往发现,幼儿的一些想法和语言,总是给人眼前一亮或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与大人不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一切都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多半是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独特的想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才能。在幼儿音乐活动中,除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比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其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七、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教育事业改革不断在推进,人文理念是教育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音乐学中积极应用教育心理学,才能真正推进教改,推进教学进步。

参考文献:

[1] 郑旭东,吴博靖.教育心理学在音乐学中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1):40-48.

[2] 汲飞龙,李爱娟.教育心理学教学对音乐的应用 [J].现代交际,2012(06):247-248.

[3] Susan Veronikas,Michael F.Shaughnssy,盛群力.教育心理学与音乐学联盟:促进学习者认知变化――与理查德·梅耶教授访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8(01):21-26.

(作者单位:江阴科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音乐教育 幼儿 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