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新闻的叙事艺术分析

时间:2023-04-20 19: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和其他新闻类型相比,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擅长于通过声画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在新闻叙事技巧上,如何讲的更生动、更符合受众的口味就成了地方电视新闻亟需解决的课题。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需要饱满的细节表现,声音和画面两种方式都是呈现细节的有效手段。细节表现应该是有目的的,它能够更全面的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在叙事技巧上,电视新闻报道还需注重节奏的把握,做到详略得当,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和呼应主题。电视新闻的人物塑造应避免刻板生硬,通过若干个人物侧面的描述,精巧的塑造出多种多样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地方电视新闻;叙事;技巧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因其具有的贴近性和服务性,一度获得诸多观众的喜爱。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电视新闻观众在不断流失。更便携、参与度更高的各种传播方式喷涌而出,成为电视新闻必须应对的挑战。在新闻的呈现方式上,如何讲的更生动、更符合受众的口味就成了地方电视新闻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细节表现体现真情

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离不开细节的呈现。细节能使人物更鲜活,情节更完善。并不是每个细节都能够直击主题,但生动的、有效的细节可以更好的呈现环境,构建场景,展现人物性格。对于电视新闻而言,细节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两种方式呈现出来。

声音的细节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表现手段。作为世界上最早播出电视新闻的媒体,BBC一度认为声音是电视新闻的唯一。这一方面源于这些“电视人”其实都是“老广播”,他们更擅长以声音来呈现故事、塑造人物;另一方面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新闻播报时电视画面并不能呈现新闻现场,屏幕中播放的是伦敦的大本钟。这证明了仅靠声音,足以描绘出完整生动的新闻内容。在电视新闻产生之前,英国的BBC,美国的CBS,我国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都证明了这一点。电视新闻中的声音包括新闻现场的程式化声音,采访对象的语言和记者写作的解说词。这些声音大部分是用来推进情节、讲述故事的。想要使故事更具可看性,不仅要使用叙述语言推动故事进展,更要捕捉各类声音细节,避免陈词滥调和空洞的描述。即使是程式化的声音细节也能展现大量的信息,避免新闻单调沉闷。如菜市场嘈杂的人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学生们高声朗读的声音。这样的程式化细节不宜过多,寥寥几笔就能更真实生动的刻画环境。采访对象的声音语言是声音呈现中最不可控的因素,讲述者无法左右采访对象说什么,但有意义的细节把握能使新闻更加生动。在一切声音里,记者的解说是最能呈现细节的。如果说故事推进是在搭建舞台,那细节的讲述则是灯光和帷幕,构建更完美的与众不同的舞台效果。各种声音的细节都能使电视新闻作品更生动、更具独特魅力。

画面的细节能呈现大量的有效信息。镜头语言是电视独特的声线方式和手段。虽然《60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仅靠声音足以生动真实的描绘出新闻事实。但《60分钟》的每一帧镜头仍完美精致,力求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画面的细节包括集体细节和个体细节,两者互相辅助,刻画出更生动的新闻现场。集体细节是具有普遍性的细节特点,有助于刻画人物、渲染场景。如飘落的黄叶、鳞次栉比的高楼、斑驳的桌椅、沧桑的双手、装满书籍的书柜等。这些集体细节在很多新闻中都可能出现,它能更真实的呈现新闻事实,更生动的刻画人物,帮助观众快速进入场景。个体细节是独特的细节呈现,更擅长传递意味深长的含义。如采访对象因无法自圆其说而紧张的频繁的吞咽口水;书桌上扣着的一本没有读完的书;梳得一丝不乱的白发和精致的金丝眼镜;不断抖动的高高翘起的二郎腿。这些细节能帮助表达者呈现更多的无法言说或不便直言的内容,是塑造人物、推进情节的有效手段。

二、故事讲述把握节奏

一条新闻就是一段旅程,这段旅程可能乏味无趣,也可能令人着迷。在这段旅程里,有平铺直叙,也有矛盾高潮。它们彼此交错,吸引受众继续往前走。虚构作品如是,电视新闻作品亦然。“节奏的定义就是叙事从一个高潮发展到另一个高潮的速度。”(1)唐·休伊特认为,电视新闻的讲述需要三分钟一个高潮,否则观众就会换台。毕竟,遥控器是一个让电视工作者爱恨交加的发明。以贴近性、服务性为首要特点的地方电视新闻更应着意于故事的节奏,讲好本地故事。

讲述者需要用声音画面,把观众带入到情境当中。并按照一定的节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阐述。故事讲述有普遍性的叙事结构,即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个宏观的节奏框架下,可以有若干个小的矛盾冲突,逐渐呈现主题。讲述的过程不是流水账,而应详略得当,既有平铺直叙,又有情感的挖掘。一旦到达矛盾或高潮,就应放慢节奏,展开叙述。这时可以增加叙述时间,让采访对象在镜头前说话,从而挖掘更多的细节;也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场景,更好的呼应主题。

三、人物塑造力求多样

新闻报道有的以情节推进为核心,有的以人物塑造为目的。但无论如何,大部分的新闻里都有人。地方电视新闻以软新闻居多,人物塑造更需精巧。纵然新闻报道和虚构写作最大的不同是真实,但人物塑造依然是重要的技巧。毕竟电视新闻受篇幅的影响,不可能呈现人物的方方面面,而只能展示人物的几个和主题相关的侧面。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并存。精心塑造的人物是圓形的,他有若干个侧面,能够变化。深入的叙事和细节的呈现才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塑造出圆形人物。圆形人物往往具有魅力:他们可能外表刚强但内心细腻柔软;可能成熟稳重但不乏童心;也可能工作严谨又充满生活情趣。但新闻报道不能把每个人物都塑造成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所占的比例更大。尤其是那些仅仅为了推动事件发展而加以报道的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只需展示他的某一个特征和侧面,这样的人物即为扁平人物。这个人物可能头脑聪明,可能敬业奉献,可能自以为是,可能处处钻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塑造不同的形象才能在一定的篇幅时间内详略得当的讲好故事。

直接人物和间接人物并存。直接人物是新闻报道通过画面展现,直接采访,跟踪拍摄等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间接人物是没有直接出场,通过间接方式塑造的人物。电视新闻应根据需要设置直接人物和间接人物。但间接人物并不一定是扁平人物。有些人物报道,虽然人物需要全面塑造,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实现,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塑造人物。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全面塑造人物形象。如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记者接受报道任务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已经故去,所以通过周边采访,事迹回顾等方式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依然可以通过场景展现、细节刻画,塑造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避免高大全,要有血有肉。人是极其复杂的,而电视新闻的篇幅又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展示复杂的报道对象经常会陷入“高大全”的俗套。避免高大全的空壳人物就要描绘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是人物要有自己的性格。这个被声画着意刻画的性格要与主题相关,或温文尔雅,或负责严谨,或彬彬有礼,或精益求精。二要描绘身份标识。身份标识是通过敏锐的观察挖掘出的人物细节,同样是为主题服务的。如熨烫平整的白色的确良衬衫,随着季节和心情随时更换的精美胸针等等。人物性格和身份标识能使电视新闻更加饱满,有效避免空洞抽象的“高大全”。

叙事技巧的提升是地方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断提升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不断提高新闻品质的有效手段。

注释:

《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杰克.哈特著,叶青 曾轶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访问:叙事 地方 艺术 分析 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