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特征探究苏曼殊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时间:2023-04-20 17: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审美特征对悲剧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概念和标准,对悲剧的美感内涵及特征进行了叙述。并以悲剧审美理论为分析依据,对苏曼殊小说的人物悲剧命运的美感特征和审美意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特征;苏曼殊小说;人物;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一、苏曼殊小说的审美角度

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感,是小说人物命运的困难处境与悲剧结局给读者以伤感和怜悯甚至是恐惧的感觉,在人物悲剧命运的背后体现着人物与文化环境、道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冲突与融合。所以人物命运的悲剧感,是以“悲剧”的创作形式引发所“感”。“感”是作者的创作内涵以悲剧为传播形式、以小说书籍为传播载体面向读者传播,读者在获取小说内容后对小说内涵的价值判断,种价值判断即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读者的审美体验是通过对小说内容的伦理情感判断和理性情感判断来进行的,正是基于这两种思维过程,形成了对于小说人物命运悲剧感的审美。悲剧的美感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首先,悲剧的创作内容传递悲痛的情感体验,使读者产生痛苦、怜悯、同情、伤感、义愤等情绪化反应,进而触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对小说内涵产生更深层的感悟。第二,悲剧情感体验并不是以带给人消极情绪为目的,而是以“悲”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对文化层面、道德伦理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实现悲剧作品内涵的体现。第三,悲剧的美感价值,是悲剧作品中人物面对悲剧命运所体现的思想层面价值判断和行为层面的反抗形式。这种人物与命运抗争并体现出人物抗争命运的智慧,是悲剧的价值意义,也是悲剧的美感体现。悲剧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故事叙事形式,其内涵价值表现应具备文化价值内涵表现的基本特征,即:以文学的形式传递人类文明智慧,使人们获取用于面对人生的积极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知识。所以悲剧的美感特征应基于此点而做价值判断,即:通过悲剧的艺术形式表现,使其文学作品内涵具有使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解决悲剧困境的知识。悲剧,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学形式,其审美意义的层面与角度建立于作品内涵价值的思想积极性和智慧性。

二、苏曼殊小说人物悲剧命运的特征

(一)小说主人公的“弱化”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作者进行作品内涵进行价值传递的载体,也是读者进行情感体验的切入点。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大程度影响着读者的审美体验过程和最后的审美价值判断,所以文学作品中对人物个性特征的设置是作者首先需要进行分析的内容:设置什么样的人物、如何表现这样的人物、人物怎样传递作品内涵等。人物力量是人物综合特征的动态表现,也是人物进行情感传递的主动性驱动力,人物力量也是多维度的、多层面的读者感受。读者基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力量判断,进而对文学作品矛盾冲突的层面和冲突的力度进行感受和分析,进而对整部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与价值衡量。在人物力量进行设定之后,需要进行否定力量的设定。否定力量是与人物力量形成反作用力的力量,一般称为反派角色力量,否定力量可以通过反派人物进行体现,也可以从非人物角度进行作用,如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等。否定力量的根本作用是对人物(主人公)进行价值否定,发挥反作用力作用与人物产生矛盾冲突,进而起到反照人物特征,烘托文学作品内涵的作用。

苏曼殊小说的人物设置是其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曼殊小说创作中,苏曼殊将人物社会维度力量弱化处理,人物在一些方面有着过人的才华,但是多数情况人物缺乏社会竞争性力量。《焚剑记》中的独孤粲,《碎簪记》中的庄湜与《非梦记》中的燕海琴都是背违“翁命”、“婶命”的软弱者。苏曼殊小说人物力量与否定力量的悬殊差距,使小说人物在小说故事情境的悲剧结局中付出更多的人物代价,这些代价的失去不仅烘托着悲剧情绪体验,也是表现小说内涵价值的重要形式。《绛纱记》中对五姑的行为描写深刻的刻画了人物精神层面的陨落感:“余细瞻之,容仪绰约,出于世表。余放书石上,女始出其冰清玉洁之手,接书礼余,徐徐款步而去。女束发拖于肩际,殆昔人堕马垂鬟也。文裾摇曳于碧草之上,同为晨曦所照,互相辉映。俄而香尘已杳。”在苏曼殊小说中,人物力量的优势往往在人性层面进行体现,如:人物才华、人物道德情感、人物的生活态度等,这些人物力量优势是人物的价值同时也是小说内涵体现的正面价值,在故事进展的人物力量与否定力量的冲突中,这些美好价值的失去和毁灭,塑造了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魅力。

(二)人物悲剧的层面构成

人物悲剧的层面是悲剧文学作品中,人物最后悲剧结局产生的价值定义维度,也是文学作品内涵的体现维度。在苏曼殊小说中,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人物与否定力量冲突也在不断地深化,由人物的外在生活环境冲突向内心层面冲突发展,最后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断鸿零雁记》中对三郎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流泪进行行为描写来说明冲突层面向深层的转换。小说一开始“余斯时泪如绠縻,莫能仰視;同戒者亦哽咽不能止”将故事的主要冲突层面引向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故事结局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在情感、道德、社会层面产生了一定的失去与获得。这些人物悲剧的代价是人物悲剧的层面构成,是使读者进行价值深省的判断维度。苏曼殊小说的悲剧层面构成是苏曼殊小数的重要特征,苏曼殊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对于“代价”的界定层面在人物的道德情操层面,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的主要层面产生在人物的正确道德观在当时社会道德伦理环境下的挣扎,最终人物的优秀道德信仰被否定力量所压迫和毁灭。这种道德层面的激烈冲突,体现了苏曼殊的道德价值判断和人性价值判断。苏曼殊小说的悲剧代价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价值共鸣,表达了当时社会环境与文化道德环境下人性的生存状况。这种悲剧情感价值在当今时代角度分析,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在苏曼殊小说中深刻的刻画了人生思考的维度的极限,使读者对于道德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人物面对悲剧命运的选择

文学作品的故事结局是人物在整个故事矛盾冲突进展的所作出的最后选择,也是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重要表达内容,在人物的最终选择中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内涵的价值取向。苏曼殊小说多以悲剧性结局作为小说的结尾。而在悲剧性结局中人物面对自己悲剧性命运做出的选择,是苏曼殊小说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代表性特征。苏曼殊小说中人物本身具有的美好情感向往以及道德价值向往,经过与否定力量的激烈冲突之后,在故事结局中被彻底击碎,人物梦想被否定力量所会泯灭。但是人物的面对这种悲剧性结局时所体现出的人性力量是苏曼殊小说内涵价值所在,人性的力量驱动着人物在困境中做出体现人性智慧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正是苏曼殊小说的重要审美价值。苏曼殊小说故事结局中男子多为从佛的结局而女子多为殉情的结局。《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和《绛纱记》中的梦珠都是“看破红尘”的出家者,苏曼殊设置小说人物以出家入佛的方式来对人生做出选择,体现了苏曼殊对于这种悲剧人生的智慧思考和选择。即,小说人物以身体毁灭或情感毁灭的方式寻求生命意义的重生。从这个层面看待小说悲剧结局,不仅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更是人性面对困境的积极态度和智慧的体现。是文学作品境界的升华。

三、苏曼殊小说人物悲剧命运的审美意义

审美意义是文学作品内涵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读者正确获取文学价值的途径。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涵价值,取决于审美者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角度与价值判断层面。这些价值衡量标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内涵价值体现出的审美意义。苏曼殊小说创作于我国清朝末期与民国初期阶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主观社会意愿,对苏曼殊小说作品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苏曼殊小说这一层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是具有的现实意义较少。对苏曼殊小说的审美价值及意义的挖掘应从人文内涵、道德伦理以及创作艺术等层面展开,这些层面所阐述的内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关注的人文问题。人性智慧是所有人文艺术领域、所有人文艺术作品的价值核心,也是人们永远追求和探索的目标,也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核心标准。

(一)对于苏曼殊小说人物悲剧命运的内涵界定

悲剧,并不是读后使人悲观的剧。由于阅读经验以及综合知识储备的不同,很多读者对于悲剧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悲剧以向读者悲痛、悲伤等负面情绪为目的,甚至一些肤浅的作者以这样的目标进行创作。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播负面情绪,为了实现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宣泄,那么这样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学价值。文学是文化价值的载体,其本质是知识力量的传播,应具有使人获得智慧启发的价值。所以作为文学的重要分类之一的悲剧文学,其内涵是以悲剧的故事叙事形式及情感体验形式,向人传递人性光辉在面对艰难困境时应表现出的智慧,为面对现实生活困境中的读者给以积极的人生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对苏曼殊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审美,应建立在对苏曼殊小说内涵正面积极性的价值判断之上。悲伤的情绪共鸣只会对读者产生短暂的情感宣泄价值,不具备影响读者生活态度向上的影响力,不是真正的审美意义。只有深度挖掘苏曼殊小说悲剧色彩背后体现的人性智慧才是发现苏曼殊小说审美意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苏曼殊创作小说作品的真正意图。《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中写道:“一时雁影横空,蝉声四彻。余垂首环行于姨氏庭苑鱼塘堤畔,盈眸廓落,沦漪泠然……忽有风声过余耳,瑟瑟作响。余乃仰空,但见宿叶脆枝,萧萧下堕,心始耸然知清秋亦垂尽矣。遂不觉中怀惘惘,一若重愁在抱。苏曼殊在此段刻画中,借景喻情,表现了三郎的对世事无奈的哀愁以及对看破红尘的超脱。

(二)苏曼殊小说人物悲剧命运中体现的智慧

苏曼殊小说内涵的哲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佛教智慧的哲理性存在着共通之处。这一点在其故事情节中颇为常见,很多小说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话语方式体现着我国佛教哲学的理念与智慧,甚至很多话语直接源引于佛教语言。苏曼殊小说在故事的最终结局中所体现的智慧正是佛教的涅槃精神的体现。读者受其感悟会得到对人生的更神层面的知识间接,进而使读者自身由于阅读而受益匪浅。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佛教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现。教导人们在困境达到极限的时候应勇于面对艰难,承受身体以及其他物质层面所受到的打击,但是在信念上却不可被战胜,进而达到精神上重生的涅槃境界。在苏曼殊小说中人物在其悲剧命运的结局时,男子从佛、女子殉情的方式就是涅槃概念的体现,人物用精神重生的方式解决自身命运的困境问题。《绛纱记》中的五姑、《断鸿零雁记》中的静子、《碎簪记》中的莲佩和《非梦记》中的凤娴。这些女性人物通过精神层面的动作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争取,例如静子,当“余”要出走,在雪地被静子发现并追上时,静子尽然“出其腻洁之手,按余额角,复执余掌”,而“静子频频出素手,谨炙余掌,或扪余额,以觇热度有无增减”则表现了人物精神层面的超脱。

参考文献:

[1]邹承辉. 蘇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2): 45-48.

[2]曹晓丽. 诗意的悲哀——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哀之美及其成因[J]. 名作欣赏, 2011, (23): 32-35.

推荐访问:探究 审美 悲剧 特征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