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婚姻道德观的演变

时间:2023-04-20 15: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提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状况,首先想到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当代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性同等的权利,婚姻观念已由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发展到自由恋爱、自主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化婚姻观。

关键词:女性;婚姻;道德;演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4-0063-02

收稿日期:2011-12-28

作者简介:刘敏(1988-),女,安徽无为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形态。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里,婚姻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两性的结合完全是受人类自然本性的支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支配权,由其父母或长辈为她们作出决定。而当代我国女性的婚姻观念处于一个多元混杂的状况,既有相当强烈的传统观念,又有不少“现代观念”,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伴随着依附性。

一、远古时期——女性的婚姻道德观

探讨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婚姻的态度,主要探讨的是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上古神话传说中,有母无父现象十分普遍,其中透现出人类起源于女性的观念,同时也表明上古时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上是自由的、放纵的,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女人具有无上的权利和威望。《诗经》中“生民如何”一问,振聋发聩,“生民如何”,其实是在追问男人从哪里来的,《生民》一篇可以看做周氏族对自身起源的追问,他们追问周氏族第一个男人是从哪里来的,其意义也即追问人类第一个男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意义非常重大,在周人的观念中,自己的始祖只是由一个单独的女人制造的,而不是男人和女人交合而成的[1],由此看出,女性在周氏族观念中是处于唯一的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都是有母无父的。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人的体力在生产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女人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时婚姻以低下的生产力为基础,男女的结合大多数是为了生产的需要,很多女子成为部落的战利品,被分配给在部落战争中有重大贡献的勇士,对于婚姻的庄重几乎没有任何认识。因此,上古时期女性在两性关系和婚姻当中是放纵和混乱的,男性对女性是宽容的,到了奴隶社会,虽然统治者是男子,男子在婚姻中仍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女子是比较自由的,离婚比较容易。

二、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道德观

家庭礼教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儒家礼教的核心精神是家国同构,社会要和谐,国家就要有序,有序就要有等级,臣民要服从君主,统治着整个国家的是男人,而家庭权力结构和国家权力结构是同样的,家庭中男为主为尊,女为从为卑。在《周礼》、《礼记》等规定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规范的经典中,分别男女、以女为卑是非常明确的。封建社会对女性道德的设计与规划是女性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意识缺失的反映与描绘。女子的职能越来越囿于家务劳动和生育子女,妇女沦为男子经济上的附庸。经济上的寄生地位使女子失去自我发展和生育方面的主体性,成为男子设计、操纵的傀儡,沦为男子传宗接代和宗族延续的生育工具。女子的附庸地位造成了女子的存在价值由男子和家庭对其需要程度来决定,女子沦落为以“色”“德”“生育”等为主要手段来服务、取悦男性的工具。女子在生活中的这种“工具性”存在地位在男权文化中得到了系统的反映和描绘,成为对男女两性间既定秩序的合法说明和理论支撑,封建社会合法而强硬地把女子禁锢于家庭内室,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反映男女尊卑地位的道德规范体系,柔顺、贞节、孝义成为女子的典型品格[2]。封建的包办、买卖婚姻的旧习俗也在此基础上根深蒂固。

1.门第观念。在社会交往和男女家族婚姻的缔结过程中强调“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则结亲最合适,否则就会遭到家族成员的反对和质疑,我国古代很多爱情悲剧就是家庭成员太偏执于门当户对观念酿成的。

2.夫妻之间义务和权利是单向的。女性必须遵从三从四德和男子结合成为夫妻,即当尽夫妇之义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三从即“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也。妇功,丝麻也”。女性的生活是没有独立的空间的,完全是依附于男人。古代休妻中有一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把无所出的责任归结到女人身上,这些女人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

3.注重守节,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不得改嫁的妇女守节观提出最早见于《周易·象传》:“妇女贞吉,从一而终也。”儒家学者们倡导的“壹与一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的论调则使“守节”与“三从四德”一起,成为封建社会里妇女应当遵守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宋元时期,贞操观逐渐成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内容,程颢提出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使女性坠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成为人们信奉的教条。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组织成一张密封的大网,牢牢将女性密封在内。中国女性主体意识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呈缺失状态,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者的江山摇摇欲坠,统治者们为了稳固江山,加紧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和奴役,對女性的压迫更严重。

三、近现代——女性的婚姻道德观

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了自己革命和改良的政治意图需要,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宣传西方的女权主义和民主自由思潮,男性进步知识分子的同盟和领导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契机。但是资产阶级没有认识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度,因而不可能找到一条妇女解放、道德觉醒的道路,最终只能使妇女已经觉醒的意识再度陷入迷茫之中。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不断的观念碰撞和斗争中愈加深入。不缠足运动是中国女性主体性觉醒的第一步,这是对女性身体的解放,也是摆脱女性作为男性欣赏工具的第一步。兴女学运动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发起了冲击;女子不再顺从地居于内室,而是积极创办女子学校,出国留洋学习;女性接受了平等教育的机会,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摆脱了对男性在经济上的附庸。独立的女性可以在政治上活动,女子的参政运动是女子有目的、有纲领的社会运动的开始。中国近代女性在西方女权思想和参政思潮的影响下,要求取得和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更有大无畏的妇女亲自参加到革命斗争中,与男子一起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妇女解放更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封建残余思想毒害妇女的现象。国家颁布各项法律确定男女平等,女性和男性享有相同的权利,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妇女的解放,鼓励她们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但是全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也给女性道德带来了新的内容。女子不爱红妆爱武装,英姿飒爽成为女性美的标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特有的美被忽略了。很多影视作品中,女人都是一律短发,女人总是强调女人和男人一样,她们认为也应该争取和男人一样的权利,也同样履行相同的义务。这时期的女性解放和在家庭社会中主体意识的获得是国家政策的保障。女性主体身份的认可还不是基于自我女性身份的自觉认同,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人”的觉醒、社会主体觉醒,而不是“女人”的觉醒[3]。

四、改革开放以后——女性的婚姻道德观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主体意识得到理性发展,女性对婚姻有自己的主见。女性的婚恋选择趋向多元化。

1.结婚自主,离婚自由

自主婚姻占绝大多数,现阶段女性的婚姻观念,属于综合权衡模式,即在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基础上,婚恋的双方除了考虑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外,更注重考虑婚姻生活质量、家庭生活稳定等方面的因素。

随着传统的婚姻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被彻底颠覆,女性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没有了政治、礼教、风俗等严格要求,她们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对婚姻和家庭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要求。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社会中大龄女青年越来越多,她们信奉“与其卑微地恋爱,不如高傲地单身”,“剩女”这个词不再新鲜,人们已经越来越能接受女性对于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主选择。

2.女性生育观的变化

自由、晚婚正成为女性新的婚恋态度。“异类”帽子被送给了过早结婚的人。女性的生育观念由过去的早生、多生演变为现今的“提高生育质量、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生育观,外在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丁克家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3.性观念变化

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对于婚前性行为,仅有15.26%的人认为不道德,要“坚决反对”;12.77%的人虽认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32.68%的人则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还有28.83%的人把婚前性行为划入了“个人隐私”的领域[4]。人们对于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越来越宽容,认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女性性解放的一大进步。

这些是对古代守节和一夫多妻制的颠覆和冲击,但是新时代女性也挑战着日益崩溃的道德底线。

1.从嫁人就嫁普京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再到嫁人就嫁灰太狼

不论是哪种流行语,女性把自己的幸福又一次交到了男性的手中。女大学生追求一种更为实际的生活道路,她们将自己的学历文凭、青春美貌作为商品,进入婚姻市场与男方的丰厚家资或权力社会地位进行联姻交换,一旦成功,这就将意味着女性不必承受就业的压力和工作的艰辛。

2.当代整容风潮盛行

“人造美女热”成为一股潮流。整容女子“不惜命爱漂亮”,猝死手术台上,仍有大批爱美女性前赴后继。有人说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可以自主支配自己的身体,甚至改变面貌,但是这种整容无异于古代的裹脚,只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情趣,仍抹不去“男性中心”的传统色彩。男性中心逻辑制约下的“女性美”,是男性中心论的产物。在“女性美”的诱惑下,女性只剩下了“女”和“美”,而不见了“人”,女性被规范化成了“女性美”的奴隸。

3.各类相亲娱乐节目火爆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网络和传媒节目的发达,推动了人们想去参加节目的欲望。相亲类节目已经不仅在相亲这一层面上了,节目的娱乐性大于择偶的实用性。对于他们是否在真的找对象遭到人们的怀疑。这种快餐式的爱情到底是女性解放还是人们对婚姻的不确定性的增强呢?

参考文献:

[1]陈璁.从历史角度看当代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J].科教文汇,2007,(3).

[2]许总.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3]王晓丹.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2):43.

[4]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完颜华.中国公民家庭道德观现状调查报告[J].中州学刊,2006,(6).

推荐访问:道德观 中国 演变 婚姻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