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痼疾”

时间:2023-04-20 11: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土地兼并的原因

1.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存在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在性质上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一样,都属于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土地兼并之所以在封建社会蔚然成风的根源;二是由土地私有合法性引申而来的,土地可自由地转让和买卖,于是在频繁的土地交易中,土地逐步集中。因此,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存在情况下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它像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一样,是“痼疾”“顽症”。

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土地兼并加剧的重要原因。

从商鞅变法到中国封建社会结束,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封建社会始终,在这种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土地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无论是地主、官僚,还是商人,都尽可能地买田置地,导致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剧烈变动,日益集中。

3.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统治行为往往也加剧土地兼并。

以北宋为例,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太祖曾下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即只管收租,至于田亩在谁名下、土地所有权如何转移,国家是不加过问的。除统治思想外,统治者的统治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特别是大量地赏赐土地给贵族、功臣,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二、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

土地兼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其影响有四:一是激化了阶级矛盾。土地兼并的对象主要是个体农民的土地,兼并结果是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阶级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历代的农民战争都与土地严重兼并有关。二是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除兼并个体农民的土地之外,地主、官僚和贵族还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国有土地,使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三是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无论农民战争的结果如何,封建王朝都会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秩序等。当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时候,为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的力量来抑制土地兼并。四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而地主、官僚包括商人都热衷于买田置地,大量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市场资本积累受到影响下的情况下只能缓慢发展,难成气候。

三、土地兼并与“圈地运动”之比较

1.兴起的原因不同。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圈地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上,由于毛纺织业发达,羊毛价格上涨,加之新航路开辟后对外贸易的兴盛和城市的发展,一些贵族、地主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肆圈占农民土地,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

2.采取的生产方式不同。

土地兼并是将兼并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这仍是一种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圈地运动”是将圈占的土地都出租给农场主,农场主再雇佣农民进行作业,这种以雇佣关系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的影响不同。

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坏封建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后期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圈地运动”则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廉价自由的雇佣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由于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客观的历史进步性。

4.存在的时间不同。

土地兼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圈地运动”兴起于15世纪末,持续到19世纪上半期,它的兴起与发展加速了农村封建秩序的解体。

5.政府的态度不同。

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于是形成了“兼并→集中→抑制”的循环。英国的“圈地运动”,在1688年宫廷政变后,获得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权的英国政府公开支持,促使圈地规模越来越大。

推荐访问:痼疾 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