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外商管理体现的三大传统

时间:2023-04-20 09:3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要看清中国封建社会外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中国的传统,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才能理解它的变迁。任何原则、价值、纲纪等都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产物,这些传统也既是此前文化的积淀,又是当下社会需要的满足。本文中笔者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为例,就中国封建社会外商管理体现的朝贡及朝贡贸易传统、重农抑商传统、文化传统三大传统进行详细讲述,希望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外商管理能够有所贡献。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外商管理;三大传统

一、朝贡及朝贡贸易传统

外藩朝贡相沿已久,比如,在朝贡贸易中,清政府仍采用“薄纳厚赠”的政策,对藩属国而言,朝贡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事情,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和商品免税等贸易特权。有了清政府政治经济上的保障,这些国家都甘愿屈居于藩属地位,清政府也以“万邦来朝”来提高对内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所以历史上传统的朝贡国家,都和大清帝国保持了宗藩关系。

朝贡贸易对中国政府来说远远不是平等互利的行为。这种贸易形式之所以能为历代中国政府所传承,是因为“义主利从”的封建伦理观念长期以来的积淀。

康熙皇帝对外邦“进贡”之事,并不热衷,认为关键在于中国保持清醒头脑,安定内邦“惟中国安宁,则外患不生,当培养元气为根本耳。”所以对外藩朝贡有贡期限制,对外国使团人数也加以严厉限制。但破除了明代“非朝贡不许互市”的传统,允许商人自由贸易。清政府的谨慎态度是外商管理规范有序的主要原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关系到统治阶级全局的东西,具体的经济利益同政权相比只是局部性的事物。因此清政府在具体的经济利益问题上往往能表现出比较开明的态度,但对逾礼越制的任何政治、经济活动,却绝不宽容。

二、重农抑商传统

我国严守农本主义数千年,至清末而未尝变更,盖由于社会之环境,与政治之旨向然也。清代的抑商思想虽有相当市场,但作为封建国家的抑商政策,则越来越趋向于缓解,就是因为:第一,思想和政策是常常会不一致的,抑商思想和抑商政策常有不一致之处;第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行抑商政策的必要性在逐步减弱乃至于消失,出现了许多官商勾结的现象,而抑商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退出思想家的头脑,虽然要重农抑商,实质是限制商人而不是限制商业发展,所以清政府实行开海贸易并不排斥商业发展。

抑商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观点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在于封建政权是以农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而延续,农业经济是清政权各个方面进行整合的基础,并且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对清政府而言重农抑商存在本身比农业相对于商业的优劣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国之根本,“传统”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使它不可能轻易地移植。鸦片战争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向中国移植资本主义经济时遭遇到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顽强抵抗而发生的一场传统与变革的斗争。

三、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科举官僚制度。即西方汉学家所谓学者官僚制度。

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对传统的极大尊重大大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儒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其合理的内涵一直被传承,并且在清代的外商管理中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其中行商在与外商的交涉中始终以儒家的忠信为指导思想,赢得了外国商人的信任,而我们知道,贱买贵卖是商人的信条。春秋时,管仲说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这个概括简单而深刻。所以说传统的某些内容也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才被强调的,并不是历史上存在的一切东西,都会在今天成为传统,传统是由人的意志所影响的生活事实,它具有比现实性更多的性质。李约瑟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的态度时说:没有必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实有剥削、欺压人民的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但是那是治理失效的衰世,不然,这一传统何以延续这样久远?完全否认传统,实际上是把自己骑着的树枝砍掉。

中华文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在近代受到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曾经与小农经济及宗法专制社会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与纷至沓来的近代工业文明之间发生明显的“错位”,传统的精神文明与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间不再丝丝入扣,而屡生扦格。这导致清政府在转型过程脱扣于现实。

参考文献:

[1]王雷鸣编注.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五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

推荐访问:三大 封建社会 中国 外商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