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教会学校建筑的折衷主义

时间:2022-11-01 20: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u]}OiuO5O5u=xv_u㍶]u]u^EH(kbju'+rt_u_u_v}6Z人物。墨菲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从1914年开始在中国进行中西建筑的比较与设计工作。他在华其间,曾先后主持设计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长沙雅礼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的校舍建筑,并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享誉中国建筑界。他所设计的校舍建筑无不在西方建筑的基础上扣上一个中式的大屋顶,被称为“亨利·K·墨菲式教堂屋顶”。

1917年,福建协和大学在购买校址土地后不久,董事会聘请沙特克·赫西的芝加哥建筑公司提供校园规划设计,但是远在美国的公司所作的规划完全忽视了校园的地形特点,所以校方于1919年另聘墨菲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墨菲没有模仿西方大学的校园建筑模式,而是参考福建当地环境,采用中西折衷的风格,设计了一系列带有中式屋顶的西式建筑。这种墨菲式的大屋顶校舍建筑很快被当地农民称为“大学教堂”。[3]157这种“大学教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当地人的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要从当时协大招生的情况上即可看出。

比较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协大的校舍建筑看起来更加中国化。女大的校舍除了屋顶极为明显地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顶外,其他整体构造基本上都为西式建筑风格,而协大则在运用中国传统屋顶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细节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因素在整个设计中所占的比例大为增加。如中国式红柱、斗拱、额匾、窗棂、门扇等的运用都是华南女大的校舍建筑中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墨菲的确是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方面下了一定功夫的,可以说,相对同时期的其他设计师而言,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是更为透彻的。“以往的西方建筑师多将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生拼硬接,缺乏必要的过渡,看起来就像戴上了一顶不合时宜的帽子。墨菲的高明之处不在对屋顶的处理,而是将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渗入到西方墙身,或许他是第一位能理解斗拱在木结构建筑艺术造型中魅力的西方建筑师”。[2]86事实上,这种中国化的校舍建筑在当时完全合乎了教会折衷主义的建筑前提,满足了教会对中国教会大学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要求,同时也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颇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实体。

结 语

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中西折衷建筑在教会大学里盛极一时。这种风格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的转折点。从这时起,中国建筑开始不再局限于传统古典建筑风格的运用了,同时也否定了全盘西化的发展,而是在西方教会的影响下,形成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应该说不管当时西方教会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可忽视的。在当时全盘西化的风气盛行的时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这种折衷风格的建筑也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是中国近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风格之一。

参考文献: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折衷主义 福建 浅谈 教会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