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整合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1-01 20: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及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系统性及联系性不足等问题,对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三横两纵”矩阵式课程体系结构为依据的具体改革实施办法。分别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改革、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对其内容的调整、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和执业基础知识类课程的改革四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加强课程间联系性及优化授课顺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培养计划 教学改革 整合

一、研究背景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相对于全国老牌建筑院校的悠久历史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系,在2000年建系初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的压力下,制订合理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培养计划及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学的要求一直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校建筑学学生专业1999年开始筹建,2000年9月正式招生,如今已走过10个年头,送走5批毕业生。通过10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就业后的反馈情况来看,我们所制订的针对我校特色的和基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2003及2006培养计划,大体上是正确的,卓有成效的。但在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其具体到各门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开设学期及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有待进行系统整合,并且亟需逐步进行自我评价和验证,并将教学成果与国内同类型学校相比较,从而最终得出一整套与我校办学总体思路相适应的、以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适应职业建筑师制度的新型建筑学人才的系统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建筑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多年来教学体系一直沿用传统的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体系及课程结构的设置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使普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本科生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尝试教学改革。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现状加以分析,认为对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结构设置进行全方位调整及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思路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顺序及其联系性不足等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原有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三个基础平台和五个教学阶段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和调整了若干课程设置,以“系列课”的方式将之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根据我专业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将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定为“三横两纵”矩阵式课程体系结构,即把课程按照学科基础模块、理论修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分为三大模块,按照选修课、必修课两纵向体系安排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加大选修课的力度,使三大模块的课程在工程技能训练和创造素质训练的两大平台和选修必修两大体系之间结构互动,产生合力,为建筑设计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服务。

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但这种素质必须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艺,才能物化为创新的设计。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技术与艺术双重属性的特殊专业,它以培养学生的建筑创造能力为培养目标,而建筑创作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尤为重要。因此,保证培养目标的创造性,就要用创新的教学体系和理念来建立起所有课程之间的联系,并将原有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整。

我校建筑学专业于2000年招生之初,就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同类院校及知名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尝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尤其是经过本教改研究项目的实施后,建筑学专业体现出课程结构合理、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提高的良好效果。本教改研究项目体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具有同类建筑院校不能比拟的独创性与前瞻性,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三、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及调整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课程的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理论修养课的创新思维的开发力。基于此,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改变过去教学中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陈旧老套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减少原来仿宋字及钢笔线条练习占的大量宝贵学时,加强对形态构成的学时数。并对其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发创造的潜能,学会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创造方法,为后续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改革。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培养计划改革中,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主要的思路就是整合教学内容,分别体现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与设计内容中,调整教学时间的安排,体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安排上,将原有的“建筑设计与构造3”课程分为“建筑设计3”和“建筑设计4”;将“建筑设计与构造4”分为“建筑设计5”和“建筑设计6”。并将其统一设立为:8学时/周X8周=64学时,教学周期为每学期第1~18周;进度要求为第1~8周和第10~17周为教学周,第9周和第18周为建筑学学术周。在教学周内完成本学期的所有具体的教学内容,用于各年级的讲评、总结和交流;具体形式为展示本学期设计成果,公开评图。在此过程中可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图,同时参与到各年级教学组观摩和评估教学成果,学生可以跨年级参与评图。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五年级采用学生自由选课制度(即工作室制度),这样每学期期末的公开评图为学生教师交流及今后高年级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建立了平台。其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将“快题”与“慢题”并举设置、“慢题”采用专题式设置模式、“快题”采用阶段式设置模式;同时在学生作业的调研阶段、草图阶段、成图阶段及评图阶段采取自主平等民主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书上提出改革,采用大题目包含小题目,同时设立阶段成果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加重视过程教学。

3.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对其内容的调整。根据我们目前现有的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拟增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紧跟建筑学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前沿建筑思想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建筑设计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服务。其具体新增设的选修课程有:生态建筑、版面设计、建筑色彩、城市色彩分析、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当代木建筑、城市景观设计、平面设计、中外美术史、三维电脑绘画制作、建筑造型、环境心理学、乡土建筑、高层建筑技术设计、建筑设计构想、建筑大师名作赏析、快速设计及其表达等。这些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授课方式可以很灵活,如可以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较少的选修课课时,如16学时~24学时,最长的不超过32学时,课程周期保证在4周之内。这样可以使开设的科目更多一些,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大。在这些选修课中,要严格的制订教学大纲及编写教案,使之所讲授的部分确保为精华部分,主要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增加其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兴趣程度而开设。上面所述的建筑学必修的四类课程系列分别侧重于不同方面,但都属于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程,实际上也可以按照上述四类来区分。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必修“系列课”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提高。

4.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和执业基础知识类课程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迅速扩张,吸引了大批境外建筑设计事务所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攻城略地。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对高校建筑学教学内容、毕业生素质和建筑市场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质”和“量”的要求。

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快了与世界建筑界的接轨与相互承认,同时也对原有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挑战。根据前几次注册考试,已经反映出建筑教育的不足,如需要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技术经济、法规管理、社会人文等领域方面知识结构的欠缺与不足;要求原有的建筑教育要切实改变“重形式表现,轻内容功能”、“重设计课程,轻技术课程”、“重考核成绩轻综合素质”的“三轻三重”现象;要切实提高建筑学的科技含量和真正的艺术质量。因此,我们增加和有针对性的加强了这方面课程的引入及调整,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如在国内本科教育中率先开设了《场地设计》课程,单独开设了《建筑构造》课程。同时对原有课程,无论是《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设备》还是《建筑材料》课程,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紧密联系注册建筑师考核,使我们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

二、课程间联系性的加强及授课顺序的优化

1.注重建筑设计系列课与其他系列课的联系与衔接。建筑设计系列课是建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主干课程,也是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应该在制订教学大纲时,以设计系列课程为中心,做好与其他系列课程的衔接,同时要充分考虑其他系列课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根据不同特点制订大纲,既突出特点又体现共性。

例如,建筑技术系列课与建筑设计系列课的关系十分密切。建筑技术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也是学生今后工作必备的知识。因此,在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于建筑技术系列课程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强调与实际内容相结合,强调应用性。对于建筑设计系列课要强调时间性,针对不同的学期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而安排建筑设计内容与题目,把技术知识要求在设计任务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既能提高设计能力,又对设计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

2.优化建筑理论课的授课顺序。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有的2006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中个别课程开设早晚的问题进行调整。如《建筑材料》课程在大一学期开设学生普遍反映有些难以理解,建议放在二年级开设。再如,根据历届学生的反馈,为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试行先学《外国建筑史》,后学《中国建筑史》。因为中外建筑史是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课,以往的授课顺序因循先中国、后外国的顺序。但是,《外国建筑史》以西方近现代建筑为主,中国当代建筑也主要因循西方现代建筑体系,低年级学生对于西方建筑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可以尽快达到学以致用。而且,《中国建筑史》以中国古典建筑为主,高年级学生才更容易领会其精华部分,从中受益。因此,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先学《外国建筑史》,后学《中国建筑史》。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以此顺序为准的,通过学生的反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其他个别存在类似问题的课程,我们每周定期组织全体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讨论及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反馈信息,并根据实践效果进行调整改进。

四、结语

通过本教改增补调整后的专业课程结构及培养计划,教学实践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调整后的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也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并且逐步进行自我评价和验证,同时将初步教学成果与国内同类型高校相比较,通过我们的调研、考察和走访(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2007及2008届学生的设计作业水平整体表现出专业基础扎实、方案构思创新能力突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等特点,完全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石铁矛,刘文军,付瑶.建筑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沈阳建筑大学主编.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345.

2.曾琳,王立风.探索新办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沈阳建筑大学主编.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248.

3.贾东,马欣,张勃.浅议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订.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沈阳建筑大学主编.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302.

推荐访问:建筑学 专业课程 探索 整合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