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沿海交通干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时间:2022-11-01 11: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福建沿海交通干线由现有的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福建段、324国道、104国道,温福一福厦一厦深沿海快速铁路,沿海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以及沿海港口和空港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构成,是国家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沿海交通干线重点产业集聚区是在沿海交通干线上分布的交通枢纽周边产业集聚区,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六大中心城市为“极点”,以各类交通干线为轴线,依托交通优势和现有产业平台,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空间。它是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进程最快、产业竞争力最强、最具发展前景的经济核心区,有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新经济增长极。

沿海交通干线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沿海重点产业集中区已基本形成

福建省沿海6个设区市辖23个县(市),人口约2491万人。土地面积达55500平方公里,沿海6个设区市以其约占全省45%的土地集聚了全省7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85%的GDP和90%的工业产值。初步建成了以湄洲湾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和零配件产业。以福州为重点的冶金产业。以莆田为重点的木材加工,以泉州、厦门、福州、宁德为重点的修造船工业和以漳州龙海、招商局港区为重点的机械产业,以及沿海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一批临港工业,逐步形成了港口物流、临港工业和港口中心城市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格局。

二、城镇支撑体系不断加强

沿海城市带是覆盖三大中心城市、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及众多沿海经济发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密集地带。近年来,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城镇建设初见成效,沿海城市带建设初现雏形,三大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逐步增强,县市和一批重点中心镇建设逐步加快,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城镇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文明和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福建省沿海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电子、机械、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建材等传统制造业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总体看,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制造业发展总量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够,行业间关联度不高,加工制造业附加值低下等问题。近年来,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虽已呈现出一些市场优势,但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工业结构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较低,大中型企业与众多小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档化,企业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国际化进程和全省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布局雷同。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厦门、泉卅三市依托已有的港口优势,率先确立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工业、机械装备的产业发展方向;漳州、莆田、宁德三市近年来为了实现工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先后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转向现代临港重化工业,形成沿海一线临港重化工业连绵布局、遍地开花的格局。雷同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方面使得港口功能定位和分工趋同,导致港口资源开发无序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布局分散,集聚难以形成。增加了产业配套成本和资源开发成本,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三)生产要素集聚与资源共享较弱。近年来周边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经济发展迅速。福建省原有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弱化,出现产业外迁、民营企业外移势头,给沿海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同时,福建沿海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投向也加速移至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此外,福建沿海已出现高层次人才短缺、高素质工程人才缺乏等情况,人才资源匮乏。

(四)有效推动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未形成。由于行政区划界限形成的区域封闭、经济联系脱节,全省各市发展仍处于分散发展、各自为政的格局,区域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形成,竞相追逐新兴产业、重化产业、大型临港工业较高的利益空间,沿海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比皆是,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限的生产要素资源难以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明显的分工合作局面至今未形成。

沿海交通干线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

以重点深水港区与沿海公、铁干线枢纽点,结合沿海各地经济最具活力、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地区为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在福建省沿海地区构建沿海交通干线重点产业集聚区。

一、沿海交通干线主轴线

以沿海铁路、高速公路和主要港口为依托的沿海交通主干道沿线产业发展轴,并在主要交通枢纽点形成重点产业集聚区。构建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主动脉”。

二、重点产业集聚区布局

以沿海交通干线枢纽点为依托,形成环三都澳、环罗源湾、闽江口南翼、环湄州湾、环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古雷)等七大重点产业集聚区。

——环三都澳产业集聚区。三都澳港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之一,具有建设50万吨级大型深水港的优势,目前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有沈海高速、104国道等主干道,随着温福铁路的建成,在打通宁衢铁路、宁武高速、福泰高速等内陆腹地通道之后,该区域将形成北承南联、西进东出之势。使之成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陆腹地的综合性物流港。依托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宁德三都澳经济开发区和闽东物流集散中心,构建以船舶、石化和钢铁工业为重点产业的漳湾一赛江一溪南重点产业集聚区。

——环罗源湾产业集聚区。罗源湾是福州港的深水外港,是福建省规划“两集两散”的重点散货中转港口。目前已形成104国道、沈海高速、疏港公路及建设中的温福铁路、罗源湾港铁路专用线等快捷便利的陆运基础,为环罗源湾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依托环罗源湾经济开发区和可门干散货物流中心。构建以冶金、物流为重点产业的可门一白水一大官坂重点产业集聚区。

——闽江口南翼产业集聚区。福州松下、江阴具备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优越的建港条件,尤其江阴港是福建省规划“两集两散”的重点集装箱中转港口,目前疏港新江公路自324国道直达江阴港区,随着江阴港铁路支线的建设。福厦高速铁路、沈海高速、324国道等将为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提供快捷的陆运条件。依托长乐两港工业区、福州青口投资区、江阴经济开发区和福州物流节点及江阴港物流园区等,构建以纺织、汽车、集装箱物流为重点产业的松F---~口—江阴重点产业集聚区。

——环湄洲湾产业集聚区。湄洲湾(南、北岸)港。是福建省石油化工和干散货的重点中转运输港口,随着湄洲湾的开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区域内已形成漳泉肖铁路、沈海高速、324国道及疏港公路等为主的交通干线运输网络,加上近日开工建设的向莆铁路,将为湄洲湾的开

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依托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和莆田市物流园区等,构建以石化、造纸及木材加工、干散货物流为重点产业的秀屿一肖厝—斗尾重点产业集聚区。

——环泉州湾产业集聚区。泉州港直接腹地多年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是全国沿海内贸运输的重点港口,目前区域内的沈海高速、泉三高速、324国道、漳泉肖铁路以及在建的福厦铁路,形成了发达高效的集疏运交通体系。造就了环泉州湾产业集聚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依托泉州经济技术工业区(含清口出口加工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石狮园)和泉州物流节点及石湖物流园区等,构建以纺织、服装鞋帽为重点产业的石狮一晋江重点产业集聚区。

——厦门湾产业集聚区。厦门湾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大力发展集装箱码头和大型专业化泊位,港口建设发展迅猛。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全国第五位,并向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发展,目前陆运交通主要有沈海高速、319国道、324国道、鹰厦铁路以及近日开工建设的厦深铁路和龙厦铁路等。依托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角美工业开发区和厦门物流节点及海沧物流园区等。构建以石化、机械装备、新型金属材料、集装箱物流为重点产业的海沧一龙池一角美重点产业集聚区。

——东山湾(古雷)产业集聚区。古雷港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址资源,港区后方陆域平广,适合布局大型临港工业项目,目前交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滞后,主要通过疏港二级公路与沈海高速、324国道连接,随着新动工的厦深铁路和规划的古雷港铁路支线的建设,未来交通状况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依托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和物流中心。构建以石化、新型金属材料为重点产业的漳州古雷重点产业集聚区。

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以七大重点产业集聚区为平台,重点培育石化、冶金、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鞋帽、造纸及木材加工、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联动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福建省新型产业体系。

——石化产业。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发展的双向推进战略,带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以成品油、聚烯烃、有机化工等石化中上游原料和以芳烃系列的有机化工及其深加工产品为重点石化产业。

——冶金产业。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上游发展钢铁冶炼、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中下游形成钢材利用及后加工产业链、钢材深加工及后加工产业链、钢材再加工及后加工产业链,发展船舶制造、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生产、机械设备、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家电制造、造船用钢、石化用钢、轿车用钢和建筑材料等下游产业。

——汽车产业。以闽江口南翼、厦门湾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打造以汽车、工程机械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冶炼轧制成型、配件、汽车物流、组装等产业链。重点推进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的CAD/CAM/CAE系统建设,发展电子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和集成电路芯片零件系统等产业链。

——船舶产业。在现有福安、福州、泉州、厦门船舶工业基础上,加快全省船舶工业发展。产业链重点向修船、造船和船舶拆解三个方面延伸,发展修船客船和货船维修及游艇维护、造船及船舶装备制造业、船舶拆解一废钢一钢铁产业链、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

——纺织产业。以化纤、棉纺、印染、产业用纺织品等优势产业为纽带,形成以化纤纺织为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棉纺织产业主要向闽江口南翼产业集聚区集中;化纤、纺织面料主要向具有优势的环泉州湾产业集聚区集中,强化配套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从原料、织造到印染后整理的纺织产业集群。

——服装鞋帽产业。服装鞋帽产业向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发展。重点放在打造棉纺、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三大优势产业链。发展服装水洗一织造印染一配套辅料产业链,向鞋帽辅料一鞋帽、鞋帽配件和饰品、鞋帽设备产业链发展。

——造纸及木材加工产业。以湄洲湾北岸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用纸、新闻纸等产品。木材加工产业应向木竹材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林化产品制造、林业机械制造等产业链方向发展。

——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和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及加工,延伸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产业链,大力发展钢结构等新型建筑与装饰材料,形成我国重要的金属加工及制品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以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网络产品、数字音像产品、通信终端及微波通信、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主导产品。以闽江口南翼、厦门湾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带动环湄洲湾、环泉州湾产业集聚区信息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业。按照物流节点一物流园区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依托厦门湾、闽江口南翼、环湄洲湾产业集聚区等大型深水港口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枢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业集聚区,重点推进福州江阴港区物流园、闽江口内港区物流园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泉州秀涂综合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莆田市物流园区、宁德市物流园区等9个物流园区建设。

促进沿海交通干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城际协作,促进要素共享

树立统筹观念,加强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合作。促进经济和产业相互融合。在沿海交通干线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布局中。加强城际协作,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支撑。连接宁德、莆田、漳州并辐射南平、三明、龙岩等中心城市的协作体系。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协作,实现产业互动、市场联动,增强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传导传统产业的功能。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升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

按照“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理念。加大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园区发展层次与水平,促进产业集聚。一是强化专业园区规划,使专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产业发展的载体;二是鼓励发展低消耗、高收益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建设节约型专业园区,引导同类产业和关联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集中连片布局,促进资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

三、整合交通资源。优化公共平台

根据沿海交通通道发展需要,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以港口发展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以福州、厦门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联接沿海和内地、周边地区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加快包括技术创新、工业园区、融资服务、物流服务、人才集聚等在内的公共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四、落实技术创新,强化人才培育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项目洽谈、共性技术推广、难题招标、科技专利转让等产学研活动;依托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的产业工程中心,强化科技在推动沿海交通通道产业集聚中的促进作用;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和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一批区域性人才开发基地,培育各类层次、本地化的人才队伍。

五、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注重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引导同类产业和关联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集中连片布局,促进资源梯级利用。二是统筹港口资源开发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三是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做好水资源规划与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区。推广清洁生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荐访问:干线 沿海 依托 产业集聚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