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浅析武汉科技馆新馆科普工作

时间:2022-10-31 19: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科技馆发挥科普阵地作用的过程,也是大众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系统中,科技馆是传播主体,文字、图片、语音导览、展品等组成媒介,传播内容为科学知识,受众即为参观观众。武汉科技馆新馆展陈设计符合议程设置,微信作为新媒介也运用到科普工作中,通过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普活动。

关键词:传播学;武汉科技馆新馆;展陈设计;议程设置;微信;使用与满足;科普活动

传播学对于传播的定义是,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動行为;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提升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在传播活动中是传播主体,其受众为广大入馆参观的观众。在科技馆传播活动中,文字、图片、电子屏、展品……组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媒介系统,传播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武汉科技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2015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设有交通、数学、信息、光、儿童、宇宙、生命和水八大展厅,共有500余件(套)展品。通过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科普剧表演、科普讲座等各类科普活动,共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形成一套完整、复杂、丰富的传播系统。

一、展陈设计中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选举中媒介作用的研究,基于两个观点:第一,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重大事事件不可少的“把关人”;第二,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值得关心和注意的。即大众传媒不能决定人们如何想,但可以左右人们想什么。

科学知识上至浩瀚星空、下至汪洋大海,古往盘古开天,新至高新尖端……如何在知识的汪洋中选取具有传播价值、易于受众接受的重点知识,形成各展厅系统?多位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在新馆展陈设计之初,成为“把关人”,把关筛选展示内容,最终形成基础学科、前沿科技与武汉地域特色、产业特点相结合的展陈格局。

观众一走进新馆,序厅一棵高达18米的“天问之树”马上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天问之树”设置成楚文化图腾形象——展翅凤凰,隐喻人类自古以来对自然宇宙的探索求知精神;新馆比邻长江,水展厅是国内科技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展厅,通过议程设置,既体现了武汉这座江城的城市特色,又传播了水作为生命之源的诸多科学知识;交通展厅将人类水、陆、空交通发展轨迹与武汉“九省通衢”成果相结合,展项“汽车的构造”是一辆拆解的东风雪铁龙轿车,既能让观众获得汽车相关知识,又能宣传武汉重点产业。

议程设置使科学知识和武汉特色成为观众学习、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微信是科普传播的新媒介

微信已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广的通讯介质。与碎片化、私人化的微博传播相比,官方微信号更强调专业性和公共性。新馆微信公众号是场馆展览、教育活动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在场馆外、在线上拉近观众与新馆距离的新媒介。

新馆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以下三种类型消息:第一类是近期活动推介,如“探究式教育活动‘小小建桥师’开始报名啦!”、“科学秀《大力士‘帕斯卡’》开演”等,这些活动消息一经传播,马上获得不少观众留言报名,大大提高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第二类是最新科技资讯,如“美国重夺超算TOP500第一,中国还有反超机会吗?”紧跟前沿消息,进行权威解读;第三类是趣味性强的科普文章,如“全国首份蚊子预警地图:今晚这些地方或将陷入‘人蚊大战’”,这些文章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引发观众留言讨论。

三、观众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及接触后满足了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新馆开馆以来,三年多的时间共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观众重复率达到13%以上。观众们反复多次来到新馆,为满足求知、娱乐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观众来新馆参观次数多达7、8次,将新馆作为“第二课堂”,成为学校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观众意见调查还发现,宇宙展厅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厅之一,据此,新馆在宇宙展厅开发“宇宙小课堂”科普活动,以“万维望远镜”展项为介质,传播更有深度的天文知识,有针对性的满足对天文十分热爱的观众的深层次需求。

2018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对湖北省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1.8%,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新馆为推动武汉科普事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传播主体,新馆要进一步研究受众的更深层次需求,采用多种媒介,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科普活动,使得新馆这一套传播系统更加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志斌,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合肥市科技馆天文活动的成功要素,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M],451-457.

[3]许艳、曾川宁,对科技馆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江苏科技馆“引力波”主题活动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3期,28-32.

[4]彭思雅,微信:科技馆科普教育传播的新渠道[M],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D],389-395.

[5]林坚,科技传播中的信息选择.

推荐访问:传播学 武汉 浅析 科普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