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影视创作

时间:2022-10-31 18: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丝绸之路甘肃段处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目前以此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已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形式,在影视创作中充分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因此对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影视创作;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72—05

一、 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及其影视创作

早在丝绸之路开创时期,古代人民就开始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新颖文化生活的特殊感受。从汉武帝刘彻的《西极天马歌》到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从敦煌变文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从西凉乐到长安宫廷舞,从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再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无不彰显丝绸之路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魅力。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同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丝绸之路文化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此诞生了敦煌学、丝绸之路学、西夏学等诸多学派,也大大激发了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创作出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音乐、舞蹈和影视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以其迅捷的传播速度与多元性综合化艺术效果,更是后来居上、影响极大。

(一)甘肃拥有丰厚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

丝绸之路①在我国境内长4000多公里,东起长安(西安)或洛阳(东延段),西至罗马帝国,纵横交错,形成网络,覆盖欧亚大陆大片地域。这条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绵延2000年,将所经地区的民族部落联结在一起,在商业贸易、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等方面相互发生深刻影响。

甘肃处在丝绸之路咽喉位置,丝绸之路三条主干道均穿越甘肃省境,②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缔造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交流、繁荣铸就了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和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敦煌。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艺术。敦煌文化不仅包括壁画、彩塑、文书等,还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存方式。敦煌莫高窟汇集了世界四大文化命脉精华,创造、保存了中国上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追溯历史,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新石器时代众多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陇上,周秦先祖从这里走向中原。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四类资源丰富度排在全国第五位,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特别是敦煌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快速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1.电视专题片

中国影视界主创人员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以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有《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敦煌再发现》、《守望敦煌》、《大河西流》、《敦煌写生》、《敦煌》、《黑戈壁·黑喇嘛》等。1979年,中央电视台(CCTV)与日本放送协会(NHK)合作拍摄大型系列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让许多人真正了解了这条举世闻名的古代商道和蕴涵丰富人文历史文化的中国西部地区,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在日本等国家掀起一股了解中国的热潮。2004年6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放送协会再次携手合作摄制12集电视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两国共派出350多人的拍摄队伍,深入敦煌、楼兰、黑水城、喀什等地采访,还专门设立海外组,在八国十个博物馆拍摄到大量珍贵镜头。该片历时两年摄制完成,于2006年3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新丝绸之路》以近年来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该片在技术手段上也多有突破,首次使用超高清晰设备,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首次将电脑复原的壁画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尊重拍摄双方的审美情趣、观察角度、素材取舍和表述方式,合作方式比较灵活,最終形成CCTV与NHK两个版本。

2010年2月14日,著名导演周兵带着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打造的十集纪录片《敦煌》登陆央视新闻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这部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融文学、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舞蹈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的成就为一体,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为配合拍摄,敦煌研究院首次向电视媒体打开67个洞窟,其中24座洞窟从未对外开放过。《敦煌》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创新,它改变了以往对敦煌再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故事来演绎历史,重点突出敦煌的地域风情之美、历史传说之美、文化积淀之美、民族风情之美、佛性人情之美、物性物情之美,令人耳目一新。第十届四川电视节上,《敦煌》在“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单元中夺得“人文类评委会特别奖”。

由甘肃酒泉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河西流》是一部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角度重新解读敦煌文化的史诗型电视纪录片,颇具文化反思力度。该片于2006年5月在甘肃省内首播,12月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影响很大。接着,甘肃酒泉电视台又摄制了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并于2008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引起轰动。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主办了“民国历史与内陆亚洲:《黑戈壁·黑喇嘛》作品研讨会”。该片还荣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奖”。另外,还有一些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市区电视台摄制的相关电视片播出后,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据悉,目前又有多个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项目已经开机。

2.电影和电视剧

最早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当属根据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佐藤纯弥执导的电影《敦煌》。佐藤纯弥有着深厚中国电影导演的背景,长期以来对中国和中国电影保持着高度关注。他从1962年开始,陆续拍摄了《追捕》、《远山的呼唤》、《人证》等优秀影片。

中国影视创作者也非常关注甘肃段丝绸之路,陆续拍摄了《封神演义》、《英雄》、《沙州王子》、《怒剑啸狂沙》、《敦煌夜谈》、《海市蜃楼》、《天脉传奇》、《齐天大圣孙悟空》、《象牙佛传奇》、《失踪的女神》、《大敦煌》、《张大千在敦煌》、《月圆凉州》等20多部影视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2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这是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古装商业大片,汇集明星的阵容十分强大。2003年,该片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第6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及其他多项大奖。制片人张伟平采取全新营销手段,使影片影像制品版权卖出1780万天价,至今未被超越。从商业营销和社会影响角度来看,《英雄》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它除了将胡杨林、雅丹地貌、戈壁滩等西部特有的地理景观推向世界外,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彰显则几乎等于零。事实上,这部影片只是在敦煌等地取景而已。《张大千在敦煌》、《象牙佛传奇》、《月圆凉州》等影片依然停留在简单介绍历史事件层面。至于《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海市蜃楼》、《天脉传奇》、《齐天大圣孙悟空》之类的影片拍摄背景虽然选择在敦煌,但内涵与丝绸之路文化相去甚远。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缺憾,有意识地走近敦煌。例如由甘肃敦煌影视文化中心(兰州电影制片厂)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百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拍摄的数字电影《失踪的女神》,就从致力于敦煌文化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冯玉雷的小说《敦煌百年祭》中撷取一段故事,演绎而成。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甘肃卫视播出,获得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和甘肃省第二届锦鸡奖,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6年,著名导演陈家林执导的46集电视剧《大敦煌》首次在荧屏上全面展现敦煌故事。该剧由国安文化传媒投资公司投资,原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张锐编剧,一些著名演员主演。《大敦煌》讲述了从北宋年间到抗日战争共1000多年的历史,剧中着重表现三个部分:第一部“藏宝”,以公元1034年敦煌归义军在西夏崛起的威胁下藏宝于莫高窟的历史为背景;第二部“盗宝”,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表现清朝末年国运衰微,敦煌文化遭遇劫难,藏经洞被盗的过程;第三部“护宝”,展现解放前爱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保护敦煌文物的故事。贯穿三个历史阶段的主线是一部珍贵的经书,围绕“藏宝”、“夺宝”、“护宝”演绎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歌舞剧院精心编排的歌舞剧《大梦敦煌》选段“飞天”现场助兴,之后,兰州歌舞剧院的《大梦敦煌》以及电视剧《大敦煌》联合组织出国巡演。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暨2007日本“中华年”仪式上,《大敦煌》作为国家特定的文化项目,赠送日本。尽管有学者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部分情节提出批评,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不利于观众了解敦煌,甚至还有可能误导观众。③然而,瑕不掩瑜,作为首部反映敦煌文化历史的正剧,《大敦煌》对甘肃省是一次强有力的宣传,在全国再次掀起一股“敦煌热”。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以后,敦煌就逐渐成为一个“金字招牌”,蕴涵着巨大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受学术文化和影视剧的影响,很多商家都着力打敦煌牌。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20多家以“敦煌”为名称注册的商标,其中有“敦煌牌”乐器、 “敦煌牌”卷烟、“敦煌牌”领带,而在甘肃,敦煌品牌更是遍地开花,有敦煌卡、敦煌药剂、敦煌宴、敦煌酒,还有“敦煌牌”油墨系列产品、“敦煌牌”系列电线电缆、飞天润滑油等。至于以“敦煌”命名的丝毯、灯饰、蚊香、绣花鞋垫、工艺品、扑克就数不胜数。据了解,全国与敦煌有关的网站就有十几个。

二、影视作品展现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构想

影视诞生之始就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在电影或者电视中,创作题材都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题材已成为衡量影片的标准之一。换个角度看,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同一题材的挖掘和展现,其作用也各有侧重。

(一)通过艺术片展现自然和人文景观

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1655公里下场的地段上,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既有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又有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色;既有浩瀚无垠的大漠风光,又有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既有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又有亘古如银的冰川雪山。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距今有近80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都极具盛名,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堪称世界瑰宝。

丝绸之路甘肃段丰富多彩的地理地貌和人文景观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对现代人的心灵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千姿百态的历史文化遗址带着古代人们的创造和岁月雕凿的痕迹走到今天,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例如石窟建筑、古长城、古城、烽火台、雅丹地貌、穿越荒原的古道遗址等,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优美的影视艺术片将它们介绍给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可以产生一种震撼和冲击,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二)纪录片再现历史

丝绸之路开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物、事件乃至各种物品都可以纳入纪录片拍摄制作范畴。例如丝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时人们就能织出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来,又发明了罗纱与织锦。汉代,制造技术提高,丝绸大量运往西方。最晚到南北朝时期养蚕缫丝的技术已由内地传到新疆了。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欧洲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作为富有荣耀的象征。在古代罗马,丝绸服装成为当时贵族高雅时髦的装束。与这个历史变迁过程相对应的是大量考古实物的出土,并且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制作纪录片提供了坚实可信的学术基础。再如印刷。中国古代印刷术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金剛经》雕版残本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根据这件实物,完全可以拍摄制作一部纪录片。另外,中国先后引进苜蓿、葡萄、石榴、胡桃、胡豆等农作物,在耕作方式、农具等方面也有所引进。直到现在,甘肃很多农村还在使用的农具连枷就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这种古老的农具在敦煌壁画及魏晋墓壁画中都有所反映,它来自于古代印度。现在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地乃至全国常见的烤羊肉串,借鉴于西域游牧民族,魏晋墓壁画中也有所反映。用纪录片形式探究这些农作物、农具、食物的来龙去脉,非常有意义。

针对中央电视台影响较大的《探索·发现》等栏目,可以量身打造一些文化价值颇高的纪录片。例如丝绸之路东段走向及变迁就是非常好的题材。④丝绸之路东段各线及西段至今仍然留存着很多遗址,结合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专家研究成果,制作纪录片不是很困难。特别要强调的是,现代科技(譬如航拍、卫星定位系统等)也提供了很多便利,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丝绸之路中段、西段各线路用电视语言记录下来,将是一项浩瀚的文化工程。

(三)借助电影、电视剧彰显历史文化精神

丝绸之路发展演变中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宗教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创作资源。例如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组织劳动者进行开垦耕作,从黄河河套到河西张掖、酒泉一带迁徙屯垦戍卒60万,他们在守边的同时从事农业生产。屯田的收获不但完全解决了边防给养,供应往来丝绸之路的使者和商人,而且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因此,使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当内地发生灾害时,还能调拨屯田积谷用以赈灾。这次规模宏大的古代移民事件,是非常好的影视剧创作题材。另外,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西巡曾狩猎于甘肃。随后,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于6月11日到達张掖郡,召开由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使臣、商旅参加的“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百里。这是举世创举,从西域到中原交易的外商越来越多,重新出现 “胡商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的贸易盛况。可以想象,这些场景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配以龟兹乐、西凉乐和各民族舞蹈,将是何等绚烂辉煌。

上世纪80年代,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曾发现数量较多、保存较好、残存面积较大的西汉麻纸,比东汉“蔡侯纸”要早170年。这表明造纸业不但在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其技术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据考证,敦煌遗书用纸的长度以40~50厘米为最多,表明当时造纸在这个规格范围内较为普遍;也有长度大于50厘米甚至超过100厘米,说明在当时就有人锐意创新,在造纸技术上迈出了一大步。同时,根据用途不同,敦煌遗书用纸有薄有厚,有的纸质比较松软,有的比较柔韧。专业写经生抄写经卷经常使用比较柔韧的加工纸,这种纸张要经过染黄、熨烫,使用之前,还有一道“打”的工序,就是将纸夹在皮革中间,放在石面上敲打,使纸张内部结构紧密,写字时不会洇墨。要是创作一部故事性、文化性、艺术性很强的电影或电视剧《西汉麻纸》或《敦煌纸》,重现这种纸的发明与革新,很有意义。再例如1907年,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曾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一组写于西晋末年(312)前后的粟特文信件,这是居住在凉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斯坦)贵族人的书信,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商品交易活动,影视创作人员完全可以据此创作出一部极具文化交流意义的电影。

以甘肃丝绸之路为背景创作影视作品,展现汉唐风貌,演绎甘肃历史文化故事,弘扬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精神,才是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真正复兴,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发展动漫作品空间广阔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动漫艺术滞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甘肃更不能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但这不等于说甘肃动漫艺术的前景黯淡。相反,甘肃具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例如现存文化遗址、壁画、雕塑及墓葬等,就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莫高窟从366年开始建造,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还保存着五座宋代木结构窟檐和十几座造型独特的舍利塔,加上壁画中彩绘的亭、台、楼、阁、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为创作与此相关的动漫影视剧提供了蓝本。画家史敦宇、金洵联合绘编的《敦煌舞乐线描集》展现菩萨伎乐、飞天伎乐、舞蹈造型、经变舞乐、舞乐百戏和演奏乐器的各种手姿与乐舞形象,也为制作相关动漫影视提供了蓝本。作为舞蹈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乐器也丰富多彩,有钟、磐、丝、筝、箫(排箫)、方响、笙、阮咸等中原乐器和腰鼓、齐鼓、答腊鼓、鸡娄鼓、五弦等西域民族乐器,还有琵琶、箜篌、铜钹、贝蠡等外来乐器。另外,很多写实型的壁画,能够反映当时的生活、劳动情景。例如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打铁图》,再现了西夏锻铁的劳动场面:两个铁匠持锤在铁砧上锤炼,另一人推拉着双木扇风箱。用双木扇风箱作鼓风设备,鼓风力量大,可大大提高炉火温度,保证了金属冶炼技术的高精度。《打铁图》是关于冶铁技术的最早图像记录,若创作冶炼有关的动漫影视,《打铁图》应该算是首要参考蓝本。

甘肃丝绸之路沿线除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著名石窟外,还有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等诸多石窟中的造像、雕塑和壁画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凝聚着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博大智慧,价值极高。很多造像、壁画、雕塑都表现佛教题材,艺术手法自由超逸、生动活泼,与动漫艺术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同时,动漫艺术可以达到传统影视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并且其表现手段还可以渗透到纪录片、艺术片中。因此,开发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艺术题材,动漫艺术空间广阔,亟待发展。

(五)依托丝绸之路文化崛起的影视城带动旅游经济

近年来,由于 “丝绸之路文化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选用丝绸之路文化作为拍摄背景,有的用西域文化作为故事基础,有的直接将沙漠戈壁作为外景拍摄,还修建了不少影视城,不仅为多部影视剧提供拍摄场地,也作为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敦煌影视城又名仿宋沙州城、敦煌电影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建,由中国八—电影制片厂著名美术师寇鸿烈参考我国古代沙州、甘州、汴梁的风格设计,其主要街道以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照沙州古城,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的人文景观和影视拍摄基地,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

大敦煌影视城是《大敦煌》剧组在甘肃省景泰县大水村投资修建,占地300亩,建设有仿敦煌莫高窟建筑明清一条街,内有怡春园、古艺斋、福隆商号、粮行、药铺、马棚等仿古建筑以及人工湖、烽火台、古塔楼等,还建有一座五层塔楼和100多个仿敦煌洞窟。根据拍摄需要,还移植沙枣、红柳等特色植物,充分体现出西部风貌。《大敦煌》摄完后,修造的彩绘、泥塑、军帐、山寨以及所有服装道具全部移交影视城,使其成为景泰黄河石林之后又一新的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城所有建筑都四面有门,可以一景多用,方便影视拍摄。大敦煌影视城是全国首家继承敦煌文化的影视基地,也是甘肃省唯一人工建造的影视拍摄基地,目前已接待《雪花那个飘》等影视剧拍摄。

同样以西部文化、西部风貌为主要特色的宁夏西部影视城更好地实现了影视拍摄与文化旅游的双赢。它的成功经验,对甘肃同类影视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西部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初创时期,就以“继承中华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借影视艺术之体,还民俗文化之魂”为精神主线,在体现中国西北地区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乡镇风情特色的基础上,将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逐步实现从“出卖荒凉”向“弘扬文化及历史”的跨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迄今为止,已拍摄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以及著名影视片《大话西游》、《成吉思汗》、《书剑恩仇录》、《老柿子树》等近百部影视剧。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所以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

这些影视城成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例子很有说服力和借鉴意义。甘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科学规划、有效发展,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和产业手段,赋予文化资源新时代内涵,才能真正将丰厚的丝绸之路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新丝绸之路东起連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横贯欧亚大陆,途经中国中西部和中亚、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陆路通道,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中国、中亚各国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形成经济发展带的资源、产业和城市等支撑条件已经具备,新丝绸之路交通走廊初步建成,同时,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在民族成分、宗教信仰、所持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相同相似之处,彼此在民族、宗教、文化方面有强烈的认同感,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发展带的时机已经来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交流融合的杰出典范和物质见证,既具有物质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通过一定族群、社团的传承,内化为风俗信仰和文化精神,具有精神意义。通过影视艺术等手段开发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加甘肃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因此对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 释]

①这条古代中西交通线本来并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名称,直到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SILKROAD)”,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文明之路”等名称。

②④根据文献资料及专家考证,丝绸之路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一般分为东、中、西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南、中、北三条路线。东段各线路主体在甘肃省境内,分为陇西段与河西段。陇西段北线由长安(西安)出发,翻越六盘山,北上原州(固原),沿清水河经石门关(须弥山下),折向西北,在石门川索桥古渡处或鸇阴口渡黄河,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到达武威。以此道为轴,还有两条通道:一条从长安到陇州(陇县)后,沿陇山东麓过华亭县,到泾源,过制胜关、越六盘山到达陇西;一条由咸阳到甘肃宁县后,沿茹河进入固原,向西北到景泰,再到武威。丝绸之路北道无论走哪条线,都必须翻越六盘山,在景泰或靖远渡黄河,才能到武威。陇西段中线开辟时间为前109年,这条路从长安沿渭河过陇关(后称大震关),翻越陇山,经张家川、陇城(秦安北)、通渭、定西、榆中,在金城(兰州西固)渡过黄河,溯庄浪河,再经永登(汉令居)越乌鞘岭抵达武威。陇西段南线从长安到陇县,出陇关(后称大震关),翻越陇山,在张家川马鹿折南经清水,过上邽(天水),沿渭河西行经冀县(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狄道(临洮),渡洮河,再经枹罕(临夏),由永靖渡黄河,出积石山,经乐都到青海西宁,越大斗拔谷(扁都口)到张掖。陇西段过黄河逐渐汇聚成一条主要通道,这就是丝绸之路河西段,沿河西走廊依次经过凉州(武威)、永昌、山丹到达甘州(张掖)。然后,由张掖西行到肃州(酒泉),再由酒泉往西出嘉峪关,经过玉门镇、瓜州到达沙州(敦煌)。另外,丝绸之路河西段有一条重要支线,即由张掖或酒泉沿黑河到居延(汉代战略要地,沿途设有肩水都尉府和肩水金关,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也可以由敦煌南下青海。

③参见刘显:《从敦煌学角度看电视剧〈大敦煌〉的瑕疵》,《电影文学》,2008年第24期。

[参考文献]

[1]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史苇湘.敦煌研究论文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5]杜伟生.敦煌遗书用纸概况及浅析[A].融摄与创新: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甘肃 丝绸之路 浅谈 创作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