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30 17:1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建设农村商业网络对于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目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由两大体系构成,即通过三个层次商业网络设施建设,形成统筹城乡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通过十大网络建设完善和构建农村商业网络体系。为此,需要从农村商业网络主体打造、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建设保障。

关键词:农村商业网络;建设;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B

商业网络又称商品流通网络,是指多条商品流通渠道交织而成的网状流通渠道体系。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重庆基本形成了由各种经济组织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三大层级”(县-乡-村三级)、“六大体系”(日用品销售、农资产品销售、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农民生活服务、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农村商业网络体系。

一、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的意义

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在一号文件和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网络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在商业经济上的发展差距,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消费水平低下的制约,以及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现象,使得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商业网络建设滞后、双向流通不畅、农民买难卖难、消费乏力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贸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不仅在引导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就业、增加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方面也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商贸流通主要包括农产品分别在城市和农村的销售、工业品分别在城市和农村的销售以及农业与工业结合生产的产品(农产加工品)在城市与农村的销售六个方面。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作为城乡商贸统筹的关键环节,商贸流通的重点毫无疑问应放到农产品在城市的销售、工业品在农村的销售和农工结合品(农产加工品)在农村的销售三个方面,重心应该向二元经济结构中滞后的一元农村偏移,即农村商贸流通业。

但是,重庆城乡商业网络发展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农村商业网络功能不完善,农村商品市场档次较低,农村商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商业网络组织化程度不高,传统业态在农村市场占重要地位,农村商业网络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的目标。

因此,建设农村商业网络,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彰显。构建新型农村商业网络,不仅是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目标(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从而示范带动全国商贸流通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带动重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渠道。

二、构建重庆农村商业网络两大体系

(一)通过三个层次商业网络设施建设,形成统筹城乡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构建农村商业网络,需建立起以都市区为后盾、以县城(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村社为切入点的统筹城乡的农村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做到各种商业主体并存、多种流通方式并举。

1.以县城(城市)为中心,分层次实施区县商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县城在农村商品流通及农村商业网络建设中的轴心作用。县城(城市)在建立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联结、辐射、带动作用。从重庆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农村商业网络,首先必须以县城(城市)为中心,充分发挥县城(城市)在商品流通中的轴心作用。通过分层次实施区县商业网络建设工程,打造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县级平台,作为农村商业网络设施建设的第一层次。在以县城(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建设中,应根据小城市、中等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对商业设施建设提出不同标准,分层次规划建设。

(1)小城市商业网络建设。重点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建成一个中心商圈、一条商业特色街、一个综合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一条餐饮娱乐夜市街、一个商业示范社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园区、基地)、一家龙头连锁商贸企业、一家三星级以上宾馆、一家餐饮名店、一个品牌展会。完善商业设施建设,规范商业业态和建设标准。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连锁折扣百货店、品牌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发展家政、洗染、保健、废旧物资回收、房地产中介、典当等新型服务业。

规模以上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和餐饮店等商业网点的建设个数和单体规模建设要求:零售商店3 000平方米以上3-5个,1 000-3 000平方米8-10个,500-1 000平方米10-15个;商品交易市场3 000平方米以上2个,1 000-3 000平米3-5个;农贸市场3 000平方米以上2个,1 000-3 000平方米2-3个;餐饮店500平方米以上3-5个,100-500平方米5-10个。

(2)中等城市商业网络建设。对于南川、开县、綦江、奉节等中等城市,商业网络建设“十个一”建设工程只是个基础,提高规模档次是目标。提高商业规模,人均商业设施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提升商业档次,使主体商业设施面积达到商业中心总面积的50%,重点规划大型零售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旅游休闲服务业等商业网点及配套设施,合理设置业态结构和经营结构。

中心商圈建设应培育商业特色街,集中布局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集购物、商务、旅游、餐饮、休闲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百货店、大中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店及休闲娱乐、通讯服务、金融保险等业态业种齐全。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连锁折扣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餐饮店等商业设施,积极发展宾馆酒店、休闲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商圈各种业种配置比例合理,即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服务业占5%。引进连锁品牌企业,建设大中型超市,至少建设3个3 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提高宾馆酒店档次,建设星级酒店和餐饮大店,至少建设2家四星级酒店,5家以上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店。

(3)中心城市商业网络建设。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黔江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应依照城市CBD标准,建设集商务、购物、办公、会展、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商业中心区,按照布局好、功能全、高标准、业态新、现代化程度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人均商业设施面积在1.2平方米以上,提升区县商贸服务水平。

2.以乡镇为基础,分层次推进乡镇商业网络建设工程,作为农村商业网络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乡镇商业网络体系建设中,应根据一般乡镇、县级中心镇、市级中心镇特点,对商业网络设施建设提出不同标准,分层次规划建设。

(1)一般乡镇商业网络建设。实施“五个一”建设工程,即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引进一家品牌连锁超市、新建或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边贸市场)、培育一家知名餐馆、一家星级农家乐。以此推进乡镇商业设施不断完善。

(2)县级中心镇商业网络建设。以“五个一”建设工程为基础,提高建设标准。重点引进连锁企业,开办综合超市,兴建规范室内集贸市场,发展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娱乐等业态业种。

加强规模以上零售商店、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和餐饮店等商业网点建设,提高建设个数和单体规模。建设要求:零售商店3 000平方米以上1-2个,1 000-3 000平方米1-5个,500-1 000平方米5-8个;商品交易市场1 000-3 000平方米2-3个;农贸市场设1 000-3 000平方米1-2个;餐饮店500平方米以上1-2个,100-500平方米3-5个。

(3)市级中心镇商业网络建设。商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级中心镇,应按照小城市商业网络建设“十个一”标准进行。规模以上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和餐饮店等商业网点的建设个数和单体规模建设,要基本符合小城市商业网络建设要求。

3.以村社为切入点,村级商业综合服务网实现“一网多用”。村级商业综合服务网点应根据实际条件,可以把村级日用品便民放心商店和村级农资便民放心商店选址在一起,也可整合在组织部门牵头建设的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内。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网点,以 “一网多用”为目标,拓宽经营项目,体现多功能作用。

(二)完善和构建农村商业网络体系

1.构建日用品销售网络。以大中型日用连锁流通企业为依托,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手段,按照标准改造或新建农村商业网点,形成以区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便民放心商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双向流通的连点成线、结线成网、连网成片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体系。村级便民店应推行“一店多柜”的经营方式。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形成市级龙头企业、县(区)级骨干企业、乡(镇)及村级连锁门店的农资流通网络体系;培育跨区域、集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资龙头企业,发挥大型农资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县级农资配送中心的骨干作用和村级农资店(或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终端作用;农资龙头企业应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各级农资企业之间应联合合作,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展开有效竞争。

3.构建农产品购销网络。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平台的“批发商+农户”销售模式,带动农业生产;通过专业合作社连接企业和农户,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为终端的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建立农产品直销网络,把农产品直接配送到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将农产品营销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组织引导超市、餐饮、食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化屠宰厂等企业到农产品产地实行产地直采,建设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基地连接企业和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销售模式;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农商对接区域协作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探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模式,搭建多种形式农产品购销平台。

4.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整合再生资源网络,建设绿色回收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村社标准回收站,建设片区分拣中心以及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或集散交易市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集散市场为核心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5.构建农民生活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家电维修、餐饮、摄影、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家电维修、摄影、餐饮等企业、经营大户;鼓励连锁企业将服务网点延伸到乡镇。

6.构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构建以市级信息服务平台、区县信息服务总站、乡镇信息服务分站、村和农产品流通主体信息服务点为空间布局,以镇(乡)、村信息员为保障,纵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横向连接全市重要农产品流通市场和流通企业的农村商务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发布、交易对接、咨询互动”。

7.构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网络。构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电化教育播放厅(电影放映厅)、农家书屋、棋牌室等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在各村社全覆盖;开展城乡文化交流与文化竞技活动。

8.构建“建材下乡”销售服务网络。加强“建材下乡”县乡基层销售网点建设,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销售网络,扩大乡镇覆盖面;完善“建材下乡”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建材下乡”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实行两级配送体制,建立市级配送中心和县(区)级配送中心,形成面向农村市场的完善的分级物流配送体系。

9.构建农村药品连锁经营网络。依托药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规范和打造市中心药店—区县连锁药店—乡镇连锁药房—村社连锁专柜四级药品连锁经营网络;加强药品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实行市县两级配送体制。

10.构建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和配送中心建设,建设标准化配送中心仓库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批发企业专用仓库;以连锁企业为龙头,以直营连锁、统一配送、特许加盟为主要形式,对原有经营机构、网点进行改造、重组、联合,在县城、乡镇设立连锁直营店、加盟店或连锁专柜,并利用网络优势向农村市场延伸,构建统一管理、安全高效的新型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三、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的六大保障

(一)打造农村商业网络主体

1.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创造条件让农村经纪人、贩运大户、乡土能人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基于共同购买、共同销售、共享技术服务的“农户联合”专业流通合作社模式;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超市+供应商+农户”、“批发商+农户”或“研究机构+支部+专合组织”模式,通过工商联手、农商对接,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

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化程度。培育农村商贸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商业网络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现有优质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采用参股、控股、承包、兼并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并以连锁化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长为龙头企业;在没有龙头企业的区县和经营领域,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合作等方式组建龙头企业。

(二)打造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结构

从资源优势角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个主体作用,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建立农产品渠道联盟,实现渠道关系创新;从“经营连锁化”、“销售超市化”和“配送集中化”三方面实现流通业态创新;可在农产品领域逐渐采用拍卖、仓单、远程合约、期货交易等方式,实现流通方式创新。

(三)构建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发展政策

1.建立协调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运作高效、服务到位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农村商业网络体系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以解决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问题。

2.建立促进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如:市级商贸等部门通过相关扶持资金,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 “家电下乡”、“建材下乡”、重点市场、大型超市等项目,实现财政扶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证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用地及乡镇商业设施建设用地,实现政策优惠;个体工商户加盟农村商贸网点建设,三年内不改变交税方式和数额,实现税收减免。

3.探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运行长效机制。政府应重视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后期扶持问题研究,尤其是加强后期扶持政策研究,建设龙头企业配送体系,提高商品配送率,强化区县实施责任,确保“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农村商业网络与商品流通基础设施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具有部分公益性质,应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要想富,先修路”,“搞流通,上交通”。因此,各区县政府应落实“要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文件精神,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投入力度,为农村商业网络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大力培养人才队伍

制订农村商贸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农村商贸流通人才技能培训。如,对龙头企业管理人员、超市店长、农家店负责人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业经纪人以及从事商贸流通行业的农民个体户的免费实用技能培训。

(六)构建农村商业网络监测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重庆市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实施农村商业网络绩效考核评价。该指标体系,可由规模、现代化、潜力、环境、财务、贡献等系统构成,以客观反映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发展对农村商贸流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速度、环境、效率、现代化以及社会贡献的作用,为优化农村商业网络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庆均.重庆商贸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 张淑梅.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造与建设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责任编辑:刘春雪)

推荐访问:重庆 网络建设 农村 商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