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域下镇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30 12:1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力求乡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曾多次从生态文明到乡村振兴,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图画。文章以镇江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找出建设镇江美丽乡村的生态伦理路径,不仅对本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伦理;美丽乡村建设路径;镇江

[中图分类号]F323

1 前 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衰弱、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土壤和水资源持续污染、生态空间不断压缩等难题,江苏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文章将从生态伦理的视角总结江苏省镇江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成果和经验,对推动建设江苏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镇江拥有三千年積淀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长江、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2013年5月6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其中“镇江生态文明实验区”被明确提出。镇江成为苏南生态文明实验区。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要增强他们的幸福感。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是对广大农村居民利益的维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新的内涵诠释,给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村容整洁”的要求提到“生态宜居”,明确了生态文明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3 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伦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不难发现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源,因此“人靠自然生活”。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都分别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社会变革。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的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异化”,正是这种“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才能恢复——“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在《手稿》中马克思强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 , 就不是自然存在物, 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2]

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仅使得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还要确保后代人的生存资料。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伦理关怀从现代人延续到后代人,从人类延续到自然,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

4 镇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4.1 镇江面临的机遇

镇江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沿长江往西,可到达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镇江水运综合交错,与全国多个港口保持业务往来,是江南运河最重要的入江口。镇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新时代的镇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3年,国务院批准建设“镇江生态文明实验区”。同年,江苏省将镇江市生态建设综合改革列入江苏省重点改革试点。2013 年镇江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镇江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于同年12月启动,并于2014 年6月入围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 年2月镇江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015 年1月镇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全面确立“生态领先”战略路线[3]。

2014年12月,习总书记视察镇江时充分肯定了江苏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要求“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抓下去”,并称镇江为中国第一朵生态云。

2015年,镇江市政府制定了《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2016年3月,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该文件指出持续开展城市和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富民强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新时代,镇江市已确立走生态之路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并坚持实施“生态领先,特色发展”。

4.2 镇江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镇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投资增加,在带动了镇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环境。农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液急剧增加。经调研,镇江乡镇工业布局混乱,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分散在镇江各村庄中且规模偏小,“三废”的直接排放,进一步加剧乡村环境污染。乡镇企业排出的废气,如二氧化硫等物质,是酸雨形成的重要成分,同时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使得镇江人民更容易得呼吸道方面疾病。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计划地开采地下水以及生产和生活中造成的水污染都给生态水资源带来了压力。镇江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生活污水、垃圾、粪便得不到切实有效处理,容易造成河道堵塞等。

镇江的乡村大多数没有脱离小农经济,土地分散,不利于集中作业化管理。很多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滥用化肥、农药、农膜。在亩产经济效益提高的诱惑下,农民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不仅造成土壤贫瘠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同时还污染了水体。农膜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量,但因为回收率低,在田地和垃圾场随处可见废弃的农膜。久而久之,土壤里残留的农膜将会破坏土壤结构,对农作物造成减产等影响。

5 生态伦理视域下镇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5.1 推动镇江美丽乡村“自治”建设

镇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加大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加大各级政府对镇江各典型乡村环境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比重。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公司,给以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充分利用镇江各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校企合作、资源互补。

农村居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村生态环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镇江市政府应积极培养生态农民,坚持以人为本,使得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在环境监管中,农村居民也应是镇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监督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镇江各乡镇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人,同时也是共享者,进而广大农民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农民。

5.2 推进镇江美丽乡村“法制”建设

当前,镇江农村的环境保护法还不完善,有些乡镇企业在利润的诱惑下,为了降低处理“三污”的经济成本,宁愿缴纳违法排污的罚金,也不愿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虽然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但是关于乡镇企业污染处置的具体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许多乡镇企业在经验中钻法律的空子随意排放“三污”,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镇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生态制度的落实是镇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目前镇江相关示范乡镇已在逐步规范化,但是一些没有被纳入示范乡镇的则仍然有企业肆意排污排气等污染环境的问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裁。诸如在生态修复、环境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处理制度、生态环境问责制度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為镇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驱动力。对于相关污染严重工业提出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坚决关停。

5.3 完善生态伦理道德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镇江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应大力提高镇江农村居民生态文明理念、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文化素养。只有广大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镇江各政府部门、环保部门以及镇江的一些高校学生应组织志愿者,在镇江各乡镇宣传符合新农村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倡导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伦理价值理念,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镇江各农村,逐步形成违反环境道德的行为受到舆论谴责的社会氛围。

中国广大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文化水平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比重较小。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守旧,仍旧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追求。此外,中国广大农村,包括镇江的广大农民普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市场观念淡薄等,且多数为老幼或者妇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加强镇江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增加使用有机肥料,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和生态伦理理念。

6 结 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镇江“美丽乡村”的目标,必须坚持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态伦理道德培育。不仅需要改变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方式,而且需要在世界观上进行深刻的变革。[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325.

[3]王从彦,陈林海,吕永生,等.镇江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1).

[4][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1.

推荐访问:镇江 视域 伦理 路径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