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个体,由点及面

时间:2022-10-29 15: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拉斐尔·桑西的名作《雅典学院》是一幅以古希腊雅典学院为题创作的巨幅画作,画家把画面中心位置留给了古希腊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柏拉图右手指向天上,表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则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现实世界才是他研究的对象,独立存在的是个别事物,离开了这些现实中的个别事物,我们将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为了追求真理,亚氏最终与柏拉图哲学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个别与一般的范畴,就是他对柏拉图哲学的一个突破。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指出,并非现实世界的所有都具有"理念",只有"个体"才最为真实,诸如数量、关系、性质、动作等个体的"属性"只能依附实体存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概念:白色、28公斤、狗、这条萨摩耶。

我们用上述概念完整表述一句话,可以是:这条萨摩耶是一种狗,它的身体是白色的,重28公斤。而当我们把"这条萨摩耶"从句中去掉后,可以发现在"一种狗,它的身体是白色的,重28公斤。"这句话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准确表达我们所指向的到底是哪一条狗。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表达的观点:上述语句中,只有"这条萨摩耶"才是真正存在的个体,它将自身与其他的"萨摩耶"或其他物种区分开来。而至于"白色、28公斤、狗"则只能用来描述"这条萨摩耶",它们是"个体"的属性,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由此,亚里士多德将"个体"与事物的数量、性质等属性区别开来了。前者是独立存在的"个别",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后者则属于"一般"的范畴,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脱离了"个别",事物的数量、性质等属性就不再具有存在的意义了。这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彻底颠覆:"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个事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具有了普遍的"理念",而源于其是"个别"。即,我们认识世界并不是向上求诸"理念",而应该关注现实世界的"个体"。在了解个体的基础上,借助理性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普遍形式,最终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运用逻辑学就能完成个别到普遍的转换。

亚里士多德同时作为逻辑学的创始人,将逻辑学视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希望能够通过有效论证,以绝对可靠的知识为前提,推断出同样可靠的其他命题用以认识世界。所谓三段论,包括了两个提示和一个结论,结论可以在逻辑上必然地从前提中推导出来。亚里士多德给出以下公式:

前提1:所有C是A

前提2:所有C是B

结论:所有B是A

我们可以尝试让A、B、C表示不同的概念,如:

例一: 前提1:米饭可以充饥

前提2: 米饭是食物

结论: 所有食物都可以充饥

例二: 前提1:亚里士多德会说汉语

前提2:亚里士多德是人

结论:所有人都会说汉语会说汉语

可以看到,在推理均为有效的前提下,例一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因为例二的前提1是一个错误的前提,此三段论的结论也随之出现错误。所以,一个三段论中,只有当两个前提都正确时,才能确保得出正确结论。在保证前提正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逻辑推理,依据个别的事物(米饭)所具有的属性得出普遍事物(食物)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同学们,大家不妨自己试一试,给A、B、C赋予不同含义,从身边的"个别"中推导出普遍的规律来。

推荐访问:立足 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