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大家邱蔚六

时间:2022-10-29 14: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2年10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毕业于原四川医学院。1955年至今供职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及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现任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口腔医学界目前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总理事,国际牙医学院院士,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等。

1978年,邱蔚六首次成功地在国内施行颅颌面根治性联合切除术。他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把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到口腔颌面外科的领域当中,对这类病人进行手术后植皮修复,使口腔颌面外科、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迅速的发展。现在,他所领导的科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组织缺损移植修复重建4000余例,成功率在97%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89年他应邀在美国第七十一届“口腔颌面部外科年会”上做了《头颈部肿瘤的处理--中国的经验》的专题报告,是中国学者在该年会做专题报告的第一人。

他先后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作为医生来讲,他的天职应该是救死扶伤

只有借助一个人的头骨模型,我们才能解释清楚邱蔚六院士所从事的颅颌外科医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当我们把颅骨的头盖骨去掉后,再移开脑组织,这时就能看到一个底座,也就是整个颅底。从外面来看,这里包括眼眶、眼球、上颌骨。因为分属医学中不同专科的领域,这个地方曾一度成为谁也不敢触碰的禁区!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口腔癌和咽癌的发病率虽然加起来只是十万分之五点四(肿瘤发病率在世界上排第六位),但是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患口腔癌的患者也为数不少。而且据临床统计,在晚期口腔癌中不少人的癌细胞已经侵犯到了颅底。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邱蔚六谨慎地步入这个禁区时,一切工作都如履薄冰。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邱蔚六和同事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模拟手术。

☆为党献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邱蔚六第一例手术的患者来自宁波,当这位还不到30岁的小伙子1978年6月份来到医院时,面部肿瘤已经侵入到了颅底禁区!面部肿瘤患者的痛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第一,五官出血。第二,颅底这个地方是三叉神经所在地,恶性肿瘤可以让人痛不欲生。第三,口腔牙关紧闭,张不开口,没法吃东西。以往晚期的肿瘤病人不是疼死,就是饿死。据当时参加会诊的神经外科大夫尚汉祖回忆:“病人那时候愁眉苦脸的,不能张嘴,饭也不能吃。肿瘤在口腔内部,外面长不出来,痛得人要跳楼。但是要做这种前所未有过的手术,将要面临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首先,这个地方最容易出血,因为是在很深的一个洞里面进行操作,出血不大好解决。其次,如果要把这个颅底拿掉,就得把脑组织推开,脑组织要推开肯定会受压,很危险的,这里是生命中枢,呼吸心跳都要停掉。”但是,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邱蔚六毅然决定:“不开不行,我们就冒冒险。”这一果断的决定,让他们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拯救生命之后,还要保证生存质量

1978年做完第一例手术之后,邱蔚六感到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手术的成功是一次突破,成为晚期侵犯颅底肿瘤病人的福音;遗憾的是,手术造成的面部损伤尚未解决。手术都是有风险的,颌面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更多,除了可能死亡之外,还会带来面部畸形,也就是毁容!为了清除感染了癌细胞的病灶,需要切除面部原有的组织,甚至是部分骨头和舌头这样重要的结构。第一位患者手术成功了,但眼睛没了,一部分头骨也没了。有的病人因为要通过大块的切除以避免癌细胞复发,结果把整个半边脸都去掉了。手术过程中,还可能要切断面部神经,病人将永远不会笑,失去表情。所以从这时起,邱蔚六就开始考虑给病人做面部修复手术的问题了。因为他知道,毁容对于患者未来的生活来讲,实在是非常残酷的。

☆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在路上

1963年,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师陈中伟教授,把工人王存柏被冲床的冲头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接了起来,这是我国医学上的一件大事,是世界上罕见的一项外科手术。这一事件大大推动了显微外科在我国的发展进程。邱蔚六也率先把显微技术引入口腔颌面外科,用于对术后病人的外形修复中。邱蔚六所领导的科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术后缺损组织移植修复4000余例,成功率在97%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邱蔚六说:“我们还在继续完善。”

☆医生的艰辛与责任

一个外科大夫既要承受心理压力,也要承受体力的重负。邱蔚六作为一位学术型的外科医生,当他面临手术中的各种意外时,总能应对自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动员出身的他所拥有的良好身体素质。做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又因为它是在显微镜下面细致地操作,所以更需要年轻。有时,一台手术因为遇到了复杂的情况,要做到二十个小时以上。而对于医生来讲,即使下了手术台,也要等病人度过了危险期后才能放下心来。

☆父亲遭暗杀,救护中我对医产生了兴趣

1932年,邱蔚六出生于四川成都,从小他并没有想到过长大会当个医生,但是一个突发的事件却把他引上了医学道路。那是邱蔚六还是中学生的时候,父亲遭到暗杀,是医生把他父亲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从此,在邱蔚六的心目中,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他立志要考医学院。

☆和谐的家庭是我成功的基础

1950年,邱蔚六考进了原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五年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毕业后,他和另外三位同学一起从四川分配到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这三位同学中就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王晓仪。在王晓仪的心目中,她的丈夫是令人感动的:“我母亲后来患老年性痴呆,有一次突然脑溢血,从成都到上海来在医院里住几个月之后,回到家里边休养,因为她全身没有什么知觉,全部靠胃管,大便都完全要人用手抠出来,当时我也不在,我们每年都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所以他每天要给我妈妈抠大便,换尿布,孩子们还小,都是他做的。所以孩子们也觉得爸爸真是一个好爸爸。他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以后也知道应当爱护、孝敬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自己也很感动的,有这样一个很贴心的大夫,把我的妈妈当成他自己的妈妈,一样地亲一样地爱,这是我永生都忘不了的。”他还会做针线活,为孩子们做些日常用品,因此他还被院里评为过“好爸爸”的称号。

☆用自己的心去体谅病人的痛

在60年代,我国医学界开展针刺麻醉,当时邱蔚六领导一组人也在搞颌面部的针刺麻醉手术。针刺麻醉真正能解决问题吗?应该怎么操作呢?邱蔚六想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试一下。当然他没有生病,不能开大手术。于是决定切除耳前淋巴结,接受了针刺麻醉手术的考验。(当时这个淋巴结拿掉也可以,不拿掉也可以)他因病自己身上曾动刀九次,邱蔚六能深刻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所以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的疼痛问题,他通过亲身体会,掌握了一些手术的技术操作要领。

☆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甘为人梯的精神

邱蔚六一直辛勤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把医学的未来寄托在下一代身上。1994年,邱蔚六患急性胰腺炎,这个病死亡率很高,非常危险。但在住院二十天后,他基本上能坐起来,身上还插着引流导管,就在为博士改论文了。他的学生们,在他患病期间自发地轮班看护。他们白天上班,晚上陪护,十分辛苦。病好后,为了答谢学生,正月十五请学生们在他家聚会,邱老师亲自下厨,担担面,好味道,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十年。

☆在事业上一定要做到彼此谦让

邱蔚六信奉林则徐的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韧,无欲则刚。他常说:“现在我们科室是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11的重点建设学科、国家教委的重点学科之一,主要还是靠大家,不能靠哪一个人单枪匹马。在事业上一定要做到彼此谦让,自己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东西,考虑自己的东西太多了以后,容易产生失职,不可能搞好团结。”

☆“剑胆琴心”,愧不敢当

邱蔚六家里挂了许多字画,都是他治好的病人送的,其中一位书法家送给他一幅字“剑胆琴心”。邱蔚六说:“这样的赞誉太高了,我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给医生的赞誉很多,都激励着我们,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工程院,邱蔚六的座右铭是:救死扶伤,为民悬壶,渴求创业,永不言弃!

(稿源◎《大医精诚》)

推荐访问:医学 邱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