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医生”:“累并快乐着”的治学三境界

时间:2022-10-27 20: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记者日前获悉,为促进我国心血管影像学科建设、提高心血管影像技术和诊断水平、促进中外学科交流、提升我国心血管影像学术国际影响力,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联合承办、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SCI)主办的“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7th Congress of 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以下简称ASCI 2013)”,将于2013年8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ASCI是亚洲最权威的心血管影像学组织机构,旨在通过教育、科研、质量控制和培训等措施,发展亚洲心血管影像事业。ASCI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大会,原则上在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轮流举行。2013年,这场国际学术盛会移师中国北京,无疑是我国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一大盛事,更是该领域学术与国际交流的一次重要契机。

另据记者了解,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国际学术大会上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执行委员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管委会和放射科副主任赵世华教授,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坚持日常工作之余,为这次跨越国界的学术盛会繁重的会务筹备工作忙碌着。前不久,本刊记者就该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以及“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的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赵世华教授。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发展与国际同步

了解赵世华教授的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的“两栖”专家,也是唯一一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同时兼任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组长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因此,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就涉及到了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目前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学科进展等话题。

就此问题,赵世华教授首先概括介绍说:“总体来说,我国的心血管影像学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就新技术设备而言,与国外相比,我们一点儿也不落后。具体来说,超声和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普及率较高,而核心脏病学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则相对集中在少数几家医院,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目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临床对日渐成熟的技术方法选择性应用并不规范。这表现在认识不足,优选不当,滥用或重复检查屡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技术规范化操作和合理化应用,保证其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赵世华教授认为,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普及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级医院医生诊断水平的参差不齐,现阶段临床对日渐成熟的影像学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合理性选择也亟待加强。赵世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影像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如果缺乏相关疾病的临床知识,诊断技术的应用则无从谈起。以功能成像见长的磁共振成像为例,如果缺乏必要的心血管临床知识,不具备基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那么你就无法选择合理的成像序列,也无法选择合理的扫描层面,最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磁共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影像学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师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适时地更新观念,在进一步强化临床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主动地与影像学医师加强沟通与协作,熟悉影像学新技术的特点,了解其优点和不足,把握好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证,最终使影像学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赵世华教授感叹:“实际上,针对上述情况,单凭从业者的自律性则是‘独木难支’的,因此还需要从学会或协会之类的学术组织以及政府和行政层面加以宣传和督导。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和国际心血管大会纷纷开设了影像学论坛或其他形式的学术会议——‘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即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会议之一;此外,相关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等临床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心血管技术的操作和合理应用。但是要让规范化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累并快乐着”的治学三境界

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在国内、国际诸多重要放射和心血管学术会议上,赵世华教授频繁地穿梭于影像、介入和心内科会场做主持和讲座。仅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以及2013年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他就分别带去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继不久前赵世华教授当选为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的执行委员之后,最近,他又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为2014WCC(国际心脏联盟)中国专家团成员,参与大会影像学组的筹备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些几个片段,就可以看出赵世华教授的工作日程排得有多满。

当记者问到他如此频繁地出席、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是否感到劳累,有什么感受时,赵世华教授不加思考地说:“怎么会不累啊?!当然累,但是我很开心。所以我这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旨在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全方位多层面地推广医学影像学技术。而且,我更希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脚踏实地做些实事,将来能够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团队,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生抱负和崇高目标!”

谈到赵世华教授的治学理念,他“搬”出了一位大学问家,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理念。“在对待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态度方面,我愿借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所言的治学的三种境界与同道们共勉——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我们这个领域而言,王国维先生借用的这三句古词,诗意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因此,我十分推崇并身体力行!”

也许就是在这种“诗意而又准确”的治学理念的驱使下,赵世华教授曾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课题,并荣获了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久前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纵项科研基金在阜外医院名列前茅。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赵世华教授简要介绍说:“我能够幸运地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坚信,一个人如果把奉献作为‘种子’,等待的必将会是收获。我之所以能够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则是前期工作积累,二则是把影像学新技术与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我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心血管领域获得一等奖,首先是立题新颖,具有排他性,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立题放在热门的冠心病上,这难免重复,缺乏亮点,甚至让同仁们感到‘审美疲劳’;而我的研究对象都是那些拟放弃外科治疗或外科处理非常棘手的病例,当然也包括权威杂志对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针对性述评,研究成果在全国大部分顶级医院推广应用,并且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应邀报道经验等等的其他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成绩的获得,是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韧、敏锐的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由治学理念谈到具体的学科话题时,赵世华教授特别提到了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和特点。他说:“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曾经着重做过主题为《心脏MRI临床应用进展》的讲演。因为,MRI是判断心内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很多研究因此将其作为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参照标准。与超声比较,MRI扫描视野大、无死角,加之其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判断准确、客观,因此在冠心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术后随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忌症,但现在市场上开发的支架、外科银夹、固定钢丝以及人工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伞等,基本上都是与磁场相兼容的,因此都不影响MRI检查。值得提出的是,现阶段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评估,主要是将左室腔模拟为理想的近似圆锥体,再简单地测量几条径线所获得,因此一旦左室发生室壁重构,可靠性大大降低。而MRI则通过连续短轴层面的电影序列,采用Simpson法三维重建左室形态,更能客观和准确地测定LVEF,是目前评估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

赵世华教授还认为,与CT比较,MRI具有无辐射、任意角度成像以及动态观察心脏运动的特点。虽然MRI在冠状动脉成像上仍不及CT,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更可喜的是,CTCA和MRA的结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上具有极好的互补性。众所周知,现阶段CTCA对冠心病有极高的阴性排查能力,但钙化则严重降低了CTCA的阳性预测值,而钙化在MRI无信号的特点,使MRI有望更加准确并直接显示各种类型的管腔狭窄。而且,MRI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区分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亮的就是死的”,延迟强化所对应的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瘢痕组织已通过病理对照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并且已经公认为识别瘢痕组织的“金标准”。其与PET识别活力心肌的互补,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导冠心病治疗,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赵世华教授还介绍说:“腺苷负荷MRI评估心肌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MRI评估心肌活力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初步开展,并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MRI在动脉斑块以及分子显像领域如干细胞标记等也具有无限潜力。随着MRI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一站式’扫描的特点有望在冠状动脉成像、斑块定性、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分子显像等全面实现突破。因此,心血管病专业医师应特别重视MRI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除此之外我还认为,MRI与CT等其他影像技术有机结合,进而整合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冠心病诊断流程,即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

“医生的医生”:

“心病”诊疗离不开影像指导

在采访中,赵世华教授还谈及了影像技术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关系。他认为:“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阶段,才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临床治疗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其高度的阴性排查能力使很多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MRI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以及直接识别瘢痕组织的能力;PET判断存活心肌的能力;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优化等。所以这些都充分说明心脏病的精确治疗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心脏病学会议都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注意到并强调了影像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顺应了当前临床上真正的实际需要。”

关于这个话题,赵世华教授很形象地说:“谁也无法否认,医师是为患者服务的,因此医师首先是患者的医师。但是,从事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应该说是‘医师的医师——doctor’s doctor’,因为我刚才说了,‘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无疑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实施正确的治疗;反之,错漏诊的结果必然使治疗误入歧途。因此,放射科医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放射科医师应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业务,同时还应该加强影像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避免单学科发展;另一方面,放射科医师还应主动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帮助心血管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合理把握适应证。心血管影像学只有完全服务于临床,才能切实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才能使影像学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真正落实到处。”

赵世华教授继续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环节。当前国外学者也在大力倡导遵循指南,以期规范医疗行为,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指南往往针对某一项疾病或一项技术,并不针对某一位患者,而临床实践工作则是要在专家共识与指南的框架下强调个体化原则。所以,实施影像学检查并完成诊断报告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指南,照本宣科,各种医学影像诊断者的阅片经验尚不能用循证医学的形式表达。因此,医师的经验和专业训练仍然是不容轻视的。总而言之,影像学医师应依据指南,主动参与到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来,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检查申请单,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医师更是如此。当对不同疾病、抑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实施CT或MRI检查时,事实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影像学医师首先应该密切结合临床,了解检查的目的和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思考治疗目标和执行过程,然后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条件。只有将临床指南、实践经验和患者意愿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指导价值……”

赵世华教授感慨道:“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不仅大大推动了医学学科的进展,而且正在逐渐改变临床的工作方式,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主要依据之一——曾经有人发出了‘三个教授抵不上一台磁共振’的感叹。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依托客观的影像学结果作为证据,无论对服务临床还是惠及患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现代医学具有较强的设备依赖性,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单纯靠望、触、扣、听看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影像设备在心脏科的部署已经是大势所趋……”

采访将要结束时,赵世华教授谈到了即将于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七届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年会”。

据赵世华教授介绍,这场学术盛会将追踪心血管影像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对临床和科研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议题涵盖心血管影像学科的各个领域;同时设有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专家讲座及培训课程。会议已邀请到来自美国的Dan Berman、James Min、Joao Lima、Joseph Schoep、Frank John Rybicki、Ricardo Cury ,欧洲ESCR的Gutberlet、Bremerich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杂志的主编Johan Reiber等十余位目前世界顶级的心血管领域临床和影像专业的专家讲者。讲座内容涵盖了最新的临床和影像的进展,如CT FFR研究、冠脉斑块的评价、心肌灌注成像、MR-PET、分子影像等。会议还设立了青年研究者奖,鼓励青年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各国及地区的相关心血管专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将共聚北京,共论国内国际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几乎所有热点话题。

赵世华教授最后充满激情地说:“8月,是热情如火的季节。我衷心期待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各位同道们,能在今年的8月,在首都北京相聚,参与这个心血管影像领域的盛会。让我们在这次盛会上,共同见证我国以及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诸多丰硕成果!”

专家简介

赵世华,医学博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影像管委会和放射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结构性心脏病(先心病和瓣膜病)介入治疗。现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外科医师学会介入治疗学副主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先心病介入诊疗考试面试考官,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医学部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十余家核心期刊编委及编委会常委、副主编、执行主编等。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2011年主编出版了《心血管病磁共振诊断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201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推荐访问:医生 治学 快乐 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