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党的建设

时间:2022-10-27 16: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历程显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得以开启和阔步前进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为推进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执政能力和廉政建设、先进性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际交往,提供了广阔舞台,注入了巨大活力。因此,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是两者关系规律性的体现。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坚定不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60003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7;10)深刻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得以开启和阔步前进的根本保证

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发展前进,一步也离不开党的建设的支撑。

党的政治建设为改革开放的开启和发展提供了决定性条件。毛泽东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3]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旨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引党的事业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伟大转折。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遵循“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4]的原则,从党的十二大起,历次党代表大会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总结研究并作出相应的部署。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党的十三大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一项总方针,列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实施;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对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历次党代表大会除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部署外,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也提出目标、任务和贯彻措施;党的十七大科学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及时总结经验,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形成全党共识,在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思想建设为改革开放的开启和不断前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不断把党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然而,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误导致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遭到严重曲解。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胡锦涛强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二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5](P334)。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我们党重新恢复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因此,“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5](P679)

党的组织建设为改革开放准备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造就德才兼备的宏大的干部队伍。这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物质力量。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6](P380)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它的开启,首先应归功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雄才大略、领导才能,特别是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始终不渝地坚定改革开放方针不动摇,不断开创新局面分不开。同时,搞改革,还需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安徽、四川两省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试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党的作风建设为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党的作风体现党的性质,标志党的形象,反映党对承担历史使命的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提高到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教育全党。二是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邓小平指出,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6](P379)遵循这一思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日益深入。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5年1月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5月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文件的下发及其贯彻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建设对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保证作用。

二、改革开放强有力地全面推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

在改革开放提供的广阔舞台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胡锦涛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1](P48)30年来,正是在改革开放巨大活力的推动下,在不断应对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课题新考验的奋斗中,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认识源泉和肥沃土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都是在吮吸着改革开放的丰富养料中形成的。邓小平围绕怎样开展和深化改革开放、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执政党等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时代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面对国际形势曲折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P360)。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7](P483)。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段,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靠谁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

——推进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实施,给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怎样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怎样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怎样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新课题,要求党作出明确的回答。党在总结执政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党的十七大还把党的建设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独立出来。党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办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繁重任务,要求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的先进性。2005年1月,胡锦涛首次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概念。这是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胡锦涛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8]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党从2005年1月起,用1年半时间,从上到下,在全党分期分批地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党要按照中央部署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推进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一是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时,党员总数为3500万名。截止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7415.3万名。全国申请入党人数1950.6万人。30年来党员总数翻了一倍多。党员数量倍增,以及群众空前踊跃地申请入党,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党的建设的伟大进步,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极大地加强了。二是促进了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适时地提出和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公务员制度;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推进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三是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管理和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党把新社会阶层的广大成员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章规定,凡年满18岁的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和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一样申请入党。所以,开展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城市社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的建设,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时代要求,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指明了方向。四是进一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上,确立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既防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弊端,又发挥了集体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重大问题的决定》及以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大大地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地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这样,在坚持“四个服从”上,特别在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上开创了新局面,并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

——推进了我党和各国政党的联系与交往。各国政党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是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也是党的建设必须严重关注和妥善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党在与外国政党的交往中,由于存在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左”的偏向,对外交往的空间大大缩小,陷于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的境地。在邓小平关于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原则,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与外国政党的联系与交往。目前,我党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各种性质的合法政党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交往与合作。一个“知交尽四海,五洲有亲朋”的新型党际关系已经形成,并稳步地向前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P45)加强我党与各国政党的联系和交往,是中国特色外交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利于在党和国家关系中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加强互信、促进友好,以推进和谐世界的建立;有利于各国政党间探讨和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因此,继续推进与各国政党的联系与交往,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三、从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30年良性互动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是两者关系规律性的体现。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建设的领航和支撑。同样,党的建设如果失去了改革开放这一广阔舞台,没有改革开放所倾注的巨大活力,党的建设就不能与时俱进,更不能改革创新。对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强国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0年里,我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变。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国家,变成了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些挑战突出表现在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发展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就业、分配、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党的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内作风不正、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上述挑战只能由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来解决。胡锦涛指出:“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9]党的十七大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实践中创造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巩固成果、再创辉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关键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离开了党的建设的领航与支撑,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寸步难行。党的十七大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规定了明确的目标、途径、重点和任务。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途径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中都明确了重点;并规定了为实现上述要求党的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的六项任务。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大力向前推进,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此外,推进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引领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发展前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要按照中央部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党的建设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7.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971898.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5.

[9]胡锦涛在韩国经济四团体午餐会上的讲演[N].人民日报,20080827.

责任编辑:李 放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三十年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