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研究

时间:2022-10-23 08: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征观察,分析CT对间质瘤的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观察其CT影像资料,并与其大体病理加以对照。结果: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24例,食管间质瘤患者3例,回肠间质瘤3例,空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5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3例;良性患者9例,潜在恶性患者12例,恶性患者19例。通过CT诊断治疗,良性和潜在恶性肿瘤的实质部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静脉其也得到加强。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诊断对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与形态等有重要的作用,对有效诊断肿瘤和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值得大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体层摄影术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这种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主要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临床变化较大,且病理形态较为复杂。以往大多将胃肠道间质瘤归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进行治疗,随着电镜分子生物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利用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逐渐成为一项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类肿瘤一般没有结构蛋白表达和肌丝的存在,其肌动蛋白呈阴性,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确诊病例CT表现特点,与手术病理加以对照,分析CT诊断的效果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33~77岁,平均年龄52.4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患者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进食哽咽感患者3例,便血患者4例,病程2个月~18年。所有病例患者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得到证实。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确保空腹6~8h,并进行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CT机一般采用GE HiSpeed CT/i与HiSpeed NX/ I螺旋CT两种,使用平扫加强化后肝动脉期与2静脉期双期动态螺旋扫描,主要扫描肾、肝和触及的肿块部位。扫描厚度为5~9mm,螺距为1.6mm重建图像,进行完CT扫描之后,对患者从肘静脉注入100ml碘海醇,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速度为3ml/s。在注射完造影剂之后30s和1min使均进行扫描,获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

1.3 影像结果分析

对病变的CT表现加以观察,分析其肿瘤的具体位置、形态、大小、平扫速度、边界、动静脉期强化的特点以及其远处或邻近转移。

2 结果

2.1 手术与病理表现

40例患者中,手术证实患者肿瘤发生于胃部的有22例,其中胃底部的有12例,胃体6例,胃窦4例;产生于小肠的有14例,其中十二指肠3例,回肠3例,空肠6例,2例患者的肿瘤与小肠细膜广泛粘连,其具体位置不能确定。肿瘤恶性患者23例,潜在恶性患者7例,良性患者10例。病理切面呈棕色或灰白色,没有包膜,在光镜下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的,部分上皮样细胞呈腺泡状排列时,肿瘤内部即会出现变性、出血、坏死或囊变等。

2.2 CT诊断表现特征

在进行CT诊断之后,肿物具有肌壁间的患者有12例,粘膜下生长的患者有22例,浆膜下生长的患者有6例。肿物主要呈圆形或椭圆形状,肿物较大的11例患者中,可观察到内部有小的分叶,且与局部胃壁没有明显的分界。平扫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0~52HU,增强扫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轻和中度强化34例,CT值为95~145HU,肿块实性位置得到增强之后呈现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且静脉期的强化程度比动脉期强化程度高。16例良性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为4.4cm,无患者出现囊变现象,其实性部分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增强前2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直径为5.2~17.1cm,其中17例患者恶性肿块不均匀,且有部分肿瘤部位呈囊实性改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轻度和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有4例患者肿瘤肿块内能见到点状钙化,还有1例患者伴有大量腹水形成。

CT诊断表现特征边界清楚的患者有37例,占总数的92.5%,圆形或椭圆形患者29例。占总数的72.5%,密度均匀患者有24例,占总数的60%。良性患者强化均匀的有9例,占良性患者的90%;恶性患者表现中心密度不均匀和密度低的有13例,占恶性患者的56.5%;强化不均匀患者有19例,占恶性患者的82.6%。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概念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没有平滑肌分化和神经源分化抗原表达的胃肠道间叶肿瘤[2],是一种超微结构形式的肿瘤。在病理上进行组织学检查,其表现主要为上皮样与梭形细胞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上皮样与梭形细胞混合型三种。一般来说,上皮样细胞主要呈圆形或多边形,属于弱酸性细胞;梭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属于嗜酸性细胞。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多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生的比例略高于女性,一般主要发生在胃部、小肠、结肠等部位[3]。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一般多出现腹胀、腹痛、呕血或黑便等症状,其生长部位主要有腔内型、壁内型、壁外型和哑铃型四种。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性或恶性是临床治疗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结合本文CT检查的特征,可将CT检查标准概括为以下两种:肯定型恶性肿瘤,这种间质瘤肿块内部含有大量坏死灶或囊内积气,对相邻组织或器官有威胁侵犯作用,通过手术切除,进行CT复查时能够看到肿瘤复发或征象转移;潜在型恶性肿瘤,这种肿瘤的肿块一般直径在5cm以上,其肿块形状多呈分叶状,形态不够规整,肿块内部有小灶性囊变或坏死现象[4]。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以看出CT诊断对肿瘤的定位、形态大小及其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朔,许乙凯,贾飞鸽.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02):274-277.

[2]蒋忠毅.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0(09):14-15.

[3]李健丁,乔英,贺敬红.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J]. 当代医学,2010(08):28-31.

[4]董其龙,胡绍童,皮厚山.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0(04):622-624+683.

推荐访问:胃肠道 诊断 间质 研究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