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白条天牛防治研究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2 18: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从云斑白条天牛的分布、发生危害入手综述了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方法,并针对目前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云斑白条天牛;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154-02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distribution,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Batocera lineolata, the current control approaches were reviewe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process,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of Batocera lineolat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atocera lineolata;Management;Suggestion

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又名云斑天牛,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白条天牛族白条天牛属(Batocera)[1],属于大型蛀干害虫。该虫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广、寄主种类多,可为害40余种天然林木、经济林木及园林观赏树种,是一种毁灭性的林业害虫,对我国林业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2]。虽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云斑白条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治方法等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其隐蔽危害,蛀道深而长,发育历期长,防治仍较困难。为此,笔者综述了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有效控制该虫提供参考。

1 云斑白条天牛的分布与危害

云斑白条天牛在我国分布广泛,在20多个省(市)均有危害[3-14],可取食40余种寄主植物,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11,14-16],属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17]。云斑白条天牛2~3年1代、2年1代或1年1代[3,9,16],成虫较多晚间活动,成虫啃食新枝嫩皮、叶柄和叶片,幼虫孵出后先在树干的皮层上蛀成三角形蛀道,木屑和粪便从蛀入孔排出,受害处颜色逐渐变深,树皮外胀,不久纵裂,流出褐色树液(有浓烈酒糟味),受害树木枝叶稀疏,果实、木材品质下降,容易风折,长势衰弱乃至整株死亡[2,4,18]。

2 防治现状

2.1 人工及物理防治

根据云斑白条天牛成虫的“⊥”形产卵刻槽[14]、取食特点、趋光性、行动慢、受惊后发出声音以及幼虫蛀干有粪屑排出[16]等特征,可采取锤砸产卵刻槽、灯光诱杀、人工捕捉成虫、用刀解剖蛀道挖出幼虫、钩杀幼虫等人工、物理防治措施对云斑白条天牛进行防治[19-21],防治效果也较明显,但该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防治成本较高,在防治过程中存在很多主观因素,较难做到对该虫的持续控制。

2.2 化学防治

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之前报道的化学农药以有机磷农药居多,具体防治措施包括堵孔熏蒸、毒签堵孔、产卵刻槽处涂抹化学农药等防治卵和幼虫,或通过喷洒农药防治成虫等方法[8,13,18,22-27]。然而,该虫体型大,蛀道长而深、纵横交错,幼虫隐蔽性生活[13]、在树体内取食。幼虫将取食碎屑和排粪堵住蛀道,化学药剂难进入,防治难度较大,持续效果不理想。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生物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A24)[28],病原微生物制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29]、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30],能控制云斑白条天牛的林间虫口密度。运用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31]、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32]、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Buysson)等寄生性天敌昆虫能有效防治云斑白条天牛的幼虫,寄生死亡率可达65%~85%[33]。生物或仿生农药,如灭幼脲[6,26]、苦烟乳油[26]、印楝素[34]等也广泛用于对云斑白条天牛的防治,效果较好。另外,捕食鸟类能取食云斑白条天牛的幼虫及成虫,防治云斑白条天牛潜力很大。

2.4 营林措施及引诱技术

在营林或建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云斑白条天牛寄主范围广泛这一特性,在林内或园内种植适宜密度的诱饵树[35],如野蔷薇、紫荆、月季、绣球、梨树、葡萄、构树等植物是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嗜食的补充营养寄主[36-37],可以在云斑白条天牛成虫羽化后补充营养时对云斑白条天牛的成虫进行防治处理。性诱剂对云斑白条天牛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且对环境、天敌安全[38],在该虫的防治过程中,应用前景广阔。

3 对策与建议

云斑白条天牛在我国分布广泛,寄主植物种类多样,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尽管目前人们已开展了大量防治研究,但该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一是该虫扩散能力强,危害隐蔽,常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很难接触到虫体,作用十分有限;二是众多防治方法没有综合协调起来,单一运用较多,且多针对某一虫态,治标不治本;三是该虫在各地发生危害规律有差异,未建立有效的监测预测机制以及缺乏有力的技术指导,个体农户各自盲目防治,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云斑白条天牛的综合防治研究。在防治云斑天牛时,应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生态控制策略,针对不同时期,有机协调其他防治措施,制定适合当地的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控制其危害。天敌昆虫由于能主动寻找与攻击寄主,防治效果持久且对环境负面影响小,防治蛀干害虫的潜力很大。但目前对云斑白条天牛的天敌昆虫的研究仍然较少,仅限于2~3种常见的天敌。我国天敌昆虫资源丰富,应加强对云斑白条天牛的天敌资源,特别是本土天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建立有效的监测预测体系与联防机制。针对云斑白条天牛发生规律的差异,各地应在云斑白条天牛主要发生区域建立监测点,科学预测预报,为指导当地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该虫扩散能力强、危害面积大,加之一些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需要较大范围实施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该虫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建立不同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有效控制其扩散与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莹,熊赛,任杰群,等.中国白条天牛属比较形态学研究(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白条天牛族)[J].动物分类学报,2012,37(4):701-711.

[2] 曹军合.云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00(1):18.

[3] 云南省林业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云南森林昆虫[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653-678.

[4] 舒凝碧,黄谦.我省核桃常见的病虫种类[J].西部林业科学,1985(1):42-50.

[5] 河南省鹤壁市农林局.核桃云斑天牛的防治方法[J].中国果树,1981(2):48.

[6] 嵇保中.灭幼脲对云斑天牛成虫寿命和取食活动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2):97-100.

[7] 杨保祥.云斑天牛危害的生态调查[J].昆虫知识,2000,37(3):191-192.

[8] 焦荣斌.核桃云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2003(5):21.

[9] 严敖金,嵇保中.云斑天牛Batacera horsfieldi(Hope)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1):1-6.

[10] 陈宝强.云斑天牛在核桃树上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J].山西林业科技,2005(2):38.

[11] 梁潇予,杨伟,杨远亮,等.云斑天牛对补充营养寄主的选择性[J].昆虫知识,2008,45(1):78-82.

[12] 唐成,潘武全,龙万辉,等.德阳市杨树云斑天牛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6):62-64.

[13] 黄锋.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s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武夷科学,1998,14(12):132-135.

[14] 王直诚.原色中国东北天牛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3-285.

[15] 宋墩福,陈元生,赖福胜.杨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及其控制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066-1070.

[16] 季梅,刘宏屛.云南省核桃有害生物及防治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150-152.

[17] 李建庆,杨忠岐,梅增霞,等.云斑天牛的风险分析及其防控对策[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1):148-153.

[18] 杨源.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243-245.

[19] 徐明举.核桃云斑天牛的防治[J].农业知识,2006(32):36.

[20] 杨宝祥.核桃云斑天牛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90(9):27.

[21] 郭晓滨.云斑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2012(6):73-75.

[22] 胡长林.云斑天牛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0(2):51-52.

[23] 张世权,周锡华,苏满意.云斑天牛的生物学与综合防治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2(9):9-12.

[24] 李东鸿.熏杀毒签防治云斑天牛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93(1):26.

[25] 喻锦秀,张玉荣,钟武洪.云斑天牛在杨树上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5):30-31.

[26] 胡斌.云斑天牛在酉阳县杨树上的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05,18(3):24-25.

[27] 王绍林,王宏琦,夏明辉,等.核桃树云斑天牛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果树,2004(2):11-13.

[28] 卢希平,朱传祥,刘玉,等.应用斯氏线虫防治云斑天牛幼虫[J].植物保护,1996(4):43-44.

[29] 逯晋忠,李菁菁,张献芳,等.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云斑天牛杀虫活性的体外检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6):681-686.

[30] 李建庆,梅增霞,杨忠岐,等.白僵菌代谢物对杨树云斑天牛毒性生物测定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30-631.

[31] 肖银波,周建华,肖育贵,等.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试验初报[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4):37-41.

[32] 李建庆,杨忠岐,张雅林,等.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9,45(9):94-100.

[33] 陈鹏,薛文杰,杨建华,等.管氏肿腿蜂防治云斑白条天牛的幼虫实验[C].云南省核桃产业科技论坛论文集,2008:150-153.

[34] 巨云为,赵博光,成量,等.印楝提取物对云斑天牛成虫选择取食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85-87.

[35] 高瑞桐,王宏乾,徐邦新,等.云斑天牛补充营养习性及与寄主树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5(6):619-623.

[36] 李娟,王满囷,张志春,等.云斑天牛成虫对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J].林业科学,2008,8(6):168-170.

[37] 吴敏.核桃云斑天牛的生物特性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2):103.

[38] 熊昌勇,骆雪莲,吴柳泳.桉树云斑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引诱防治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0(2):22-24.

推荐访问:天牛 斑白 对策 现状及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