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16: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课程管理、教材选用、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已建立完整的框架,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实验区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验方案;专家们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众多的专业构想,所有这些都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框架。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学校应做些什么?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中,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也承担了相应的课程管理责任。笔者认为,在学校层面的课程权责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学校课程规划。本文尝试基于学校课程规划背景分析,考察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最后结合一个学校课程规划的案例来分析学校实施课程规划的做法,以期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一个可资参照的实践框架。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背景

(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学校课程规划获得了制度保障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权与责,其最有意义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课程管理的重心下移,将原来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赋予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简单地安排上级的课程,然后交由教师去实施。相反,由于从国家一级到地方一级,再到学校一级,课程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学校就成了事实层面上的课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而在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因为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学校规划学校的全部课程。正因如此,可以说学校课程规划既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应有的课程权力。

(二)课程民主化理念的兴盛:学校课程规划有了观念基础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民主化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而且正在成为课程领域内的一种文化、一种实践。课程的民主化意味着课程不再是专家的课程,不再是专制的课程,而是课程共同体对话、协商和审议的结果。从学校层面看,课程的民主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相反,教师要具有选择、开发、组织教学内容的权力与责任,也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其次,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的方案与学校、学生的现实进行对话、协商的地方,因此,真正的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得以发展的,仅由专家来确定课程是有问题的。可以说,过去课程难度高,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的生活被简化成读书,而且“仅读专家编的、要考试的几本书”,凡此种种弊端都与这种课程来源有关。课程民主化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基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同时,学校课程规划将学校当做课程发展之所,将教师当做课程开发者,本身就是课程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反过来,学校课程规划也是学校、教师就课程决策发出自己的声音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能有效地参与课程决策,从而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三)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执行力呼唤学校课程规划

在新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学校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没有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的严格执行,新课程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但在当前新课程推行的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随意更改计划内课程,或者随意增加计划外课程,理想的课程方案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走样,以致学生得到的课程不再理想。笔者认为,一种课程只有在到达学生层面时依然理想,才是一种真正理想的课程。要让国家课程计划上的课程在转变成学生的课程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理想,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需要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建设。

但对于课程执行力,我们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我们所倡导的课程执行力并非只要求学校或教师机械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校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调整或重建相关的组织与制度,建立健全各种保障系统,确保课程政策落到实处;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课程改革当做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在学校情境中,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各项课程政策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就是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四)学校课程的持续改善: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必然选择

好课程是没有固定标准的,课程的发展没有终点,总是处在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中,换言之,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前对新课程有着一些批评,认为新课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有些问题并非新课程的问题,新课程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则的确存在,却是实践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完全正常的。但说正常并不等于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合理的,相反,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得到解决,在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展中去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课程规划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在学校层面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持续改善,走向更好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学校课程规划就是持续改善课程的过程。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

所谓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首先,实施这种课程规划的主体是学校。国家和地方都不能替代学校来实施学校课程规划,如果说国家课程计划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课程,教师实施的课程是一种现实的课程,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实现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转化的桥梁。只有学校才能够切实地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才能找到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项活动是学校课程管理或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作为一种结果则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其次,学校课程规划所规划的是学校内部的课程,涉及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校课程规划是关于学校的,其目的在于以课程为抓手,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成就学生。课程方案的制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但学校课程规划不限于课程方案的制订,更在于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上,如教学改进、评价改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因此,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除了课程方案之外,还包括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学校课程规划是基于学校的。学校课程规划是以学校为本位的,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和改革,必须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只有基于学校,学校课程规划才能真正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才能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一种适性的课程。而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或意义。

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学校课程规划与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有区别的。从本意看,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两层含义,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面向的是校本课程,比如学校根据自己的愿景制订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教师选择校本课程的主题,编写校本课程的纲要,都属于这一类。当前教师们所熟知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后者面向的不仅仅仅是校本课程,而是学校所有的课程,要对学校中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整体的设计、安排,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尽管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但本质上,学校课程规划完全不同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课程规划是比校本课程更上位的东西,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校本课程,也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学校为主体来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落实同样需要一种调适,以符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都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规划。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践

学校课程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种观念,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力和职责明确以后,学校课程规划的行动性就开始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学校课程规划首先应该是一种行动,是新课程背景下一所负责的、有执行力的学校必须采取的行动,甚至说学校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当务之急也不过分。从实践层面讲,学校如何作本校的课程规划,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下将结合我们与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合作实践,探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制定原则和保障条件,以期能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一个可资参照的实践框架。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

课程方案,也就是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是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学校课程规划需要对学校中实施的全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提高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通盘的设计和安排。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将课程分成语言与文学、数学、社会与人文、科学与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七大领域,规定了各领域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规定了重要的教育主题。但学校课程规划并非只是课程方案的编排,尽管课程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但它只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总的蓝图,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课程方案,确保理想课程的真正落实,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因此,学校课程规划必须包括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评价的改进、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由于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基于本校现实的,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的课程方案也是在学校的愿景和使命的统领下形成的,学校的愿景和使命也应该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

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课程规划框架包括如下内容:学校的愿景与使命;九年一贯的课程方案;有效教学纲要;发展性课程评价纲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框架;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运营;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

(二)制定学校课程规划的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因此,在制定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与安吉路实验学校合作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时坚持如下4个原则:

基于政策。学校课程规划并不是指学校可以对整个国家课程计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学校课程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制约性,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新课程的框架之内,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合作制定的学校课程规划就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方案》、《杭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为直接依据的。

基于学校。学校课程规划,不能完全沿用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必须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已有的课程基础、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的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

基于研究。基于政策与学校现实的学校课程规划必须基于研究,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找到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我们在制定课程规划之前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如回顾、总结了安吉路实验学校课程发展的历史,把握其课程发展的传统、已有的创新;运用SWOT分析、把握了强弱危机;运用FAPO分析、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并通过一系列调查表掌握了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以及家长关于课程的意见。这一系列的调研成为制定安吉路实验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基础。同时,学校课程规划各部分的具体内容都需要基于研究。

基于对话。学校课程规划是以广泛的对话为基础的,且其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不是校长或者教学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民主决策的结果,需要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之间广泛深入的对话。如我们在与安吉路实验学校合作时,与学校的管理团队进行了反复的商讨,广泛地听取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学校内部也就规划的主题、内容、结构等进行了几上几下的论证与协商。这种对话保证了学校课程规划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更容易得到落实。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

首先,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

其次,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适合于学校的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简言之,需要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第三,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当前,新课程实施时间不长,学校获得规划课程的权力的时间也不长,要求学校能独力进行学校课程规划,不是非常现实。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至少从目前看,学校要制定课程规划,就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致力于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寻求“专业合作者”的专业支持。

(栏目主持人赵洪涛)

推荐访问:内涵 实践 课程 规划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