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教学探微

时间:2022-10-20 15: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开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公选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从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三点并举出发,总体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创造性突破,备课和讲课时将原创讲稿、讲座形式和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金庸;小说;影视;公选课;教学

“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生源基本上涉及全校各个学院所有专业。自2008年首开此课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门课吸引着众多的学生踊跃前来听讲,首先应该感谢金庸小说及影视的无穷魅力,再者笔者也确实在备课和讲课上投入了较高的创新激情,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一、开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公选课的意义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意指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作在当时流传很广。同样,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读者遍布全球华人的各个文化层面,上至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青年学生,下至农夫、民工、小贩,都有金庸迷,由此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14部武侠小说篇名的首字,构成了这副对联。加上另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武侠小说全集”风靡整个华人世界,畅销近半个世纪,实际上已经成为华人的一种文化符号。如陈墨所说:“金庸小说能够吸引中国人,无论是本土的还是海外的,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显然不仅是由于它在艺术上的雅俗共赏,更主要的乃是因为它能拨动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隐秘的心弦。”[1]。正是金庸小说中本能地触及到一系列中国文化符号,使得华人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快感。

金庸小说在全球华人读者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1955年《书剑恩仇录》在香港《新晚报》连载算起,至今已跨越半个世纪,阅读、研究、开发金庸武侠小说的热潮历久不衰。在图书方面,金庸作品畅销几十年,销售过亿册。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等显示,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10名当中,金庸大多经常是名列前茅。时至今日,金庸作品已从“成年人的童话”进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严家炎、冯其庸、孔庆东、陈墨等许多专家学者或著述论说,或开设讲座,竞相研究、探讨、宣讲金庸的武侠小说。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选修课,金庸小说系列讲座登上央视《百家讲坛》,金学研究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天龙八部》片段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笑傲江湖》被收录到《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中。最为奇特的是,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其中几部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即使在各路大片新剧广为宣传轮番登场的今天,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和荧屏的热点,这充分显示出金庸小说及影视持久的别样魅力。

金庸小说及影视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践证明,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公选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其一,金庸作品的出现是武侠小说的巨大成功,雅者见雅,俗者见俗。讲授“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可以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武侠小说优劣高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全面而公允地评价金庸的新武侠小说。其二,金庸小说中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鉴赏金庸小说及影视中增长学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三,金庸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在和学生一起鉴赏其作品之时,引导学生体味金庸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性并举

一门公共选修课开设成功与否,能否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是否得当密切相关。金庸小说的篇幅长,内容多,在选择“教什么”上存在很大难度。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版本繁多,在版本的选择上还必须考虑与原著内容是否相符。笔者尝试从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三点并举出发,灵活机动地从文本、人物、主题等多角度选择讲授内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金庸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其本身的娱乐性、趣味性应该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追根溯源,金庸的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在报纸上连载完成的,其商业目的分明是为了扩大新办报纸的销路,理所当然地将文学的趣味性、娱乐性放在了第一位。金庸小说的畅销及其影视作品的热播,其娱乐大众的流行因素和市场效应显而易见。大众在金庸的武侠中释放自己,酣畅淋漓地娱乐于金庸的武侠世界,从中得到一种人文精神上的消遣和享受。

金庸作品如此让人着迷,其高妙之处自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冯其庸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2]金庸阅历丰厚,深通人情世故;知识广博,精修艺术造诣。他擅长运用虚实迷离的手法,设置环环相扣的悬念,构造出人意表的情节。金庸小说里的爱情精彩纷呈,俊男靓女凄迷的爱情故事动人心弦。金庸小说里的武功神奇惊险,名目繁多的剑招气功惹人注目。金庸小说拥有的读者众多,其通俗优美的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严家炎指出:“金庸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综合,融合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又洗练,传神而又优美。”[3]金庸小说的语言浅显通俗、生动灵活,文字画面感很强。金庸小说的语言幽默谐趣,许多情景的“搞笑”对话令人捧腹,一个“趣”字成为小说诱人的重要招法。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诙谐的语言和趣味的情节相互依托,正是金庸小说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利器法宝。

教学内容首先应凸现其趣味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领略金庸小说及影视的奇特风采。1983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古灵精怪、活泼聪敏的黄蓉,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郭靖,这一对爱情味十足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靖哥哥的憨,蓉儿的刁蛮,不独在彼此眼中,在观者眼里这一切似乎也成了可爱之处。在播放黄蓉女扮男装戏弄郭靖、黄蓉换回女儿装等片断时,学生们不由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代表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在对这一文本进行分析时,围绕主人公韦小宝的人生轨迹,选取了不少突出人物性格的视频片断,促使学生愉悦地感受小说所传达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这部小说的内容及其社会意义。在生动有趣的演讲中适时插播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精神。

(2)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金庸博学多才,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他文思敏捷,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严家炎指出:“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4]阅读金庸小说,不仅可以在消遣中陶冶性情,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知识上的极大满足。

金庸小说中融进了很多旧诗词,使得作品平添了不少古雅韵味。这些诗词大多是前人的作品,金庸似乎是随手拈来,放置在文中的某些地方,或直接由人物口中道出,不仅不会感到生涩突兀,反倒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色不少。如在《神雕侠侣》中,写郭靖吟诵杜甫诗句,因郭靖记性不好,只记得“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等句,“完全合乎郭靖的天资”;“郭靖推崇杜甫诗,亦与书中人物性格相合”[5]。又如,《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七回中,写能文能武的丘处机,在赴漠北见成吉思汗时,念了三首诗。虽说这些诗不甚工整,却也感人至深,关键是“与小说的氛围及主题相吻合”[6]。金庸小说中借用诗词恰如其分的例子不胜枚举,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金庸在摘引前人诗词时的高明技巧。

在讲授“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时,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此课为中文类公共选修课,诗词鉴赏尤为突出。比如老顽童和瑛姑当年相恋时经常吟咏的词:“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一对情人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几达百岁之时才最终走到一起。《四张机》这首词情景相生,琅琅上口,学生们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较深的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入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迈陂塘•雁丘词》,不仅非常贴切此部小说的“情”,似乎也适合其所有小说的“情”。元好问的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而书中人物李莫愁始终只吟唱上半阕。“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是她只会上半阕,还是预示她的情感最终难有归宿?李莫愁以情痴而闻名江湖,皆因心上人与他人结为伉俪,致使痴情女性格发生巨变,从一个温柔少女变成恶魔头。学生最初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到这首词,当曲子再次响起时,李莫愁在幻觉中纵身火海,多媒体教室里唏嘘声一片。后来,在交上来的学生论文里,发现一篇由《雁丘词》展开探讨金庸小说引用旧诗词的论文,虽嫌稚嫩,但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各科大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也正是此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

(3)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在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文坛上,金庸的武侠小说集儒释道于一身,兼顾传统的忠孝仁义思想,艺术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实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的人性世情,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传统道德的高尚。金庸没有刻意在小说中作空洞的说教,而是“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7] 。把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武侠的世界里,“武”是驰骋其间的王牌,武功的高下不仅可以决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也可左右他人他派的命运。对于“武”,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批评和否定了旧武侠小说里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习惯套路,并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不论一个人的天资如何,武德的高尚与卑下成为其武功修炼成败的关键因素。如郭靖、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锋、东方不败、丁春秋等人最终落得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是由于他们的卑下乃至邪恶的武德所致。以“侠”而论,金庸小说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侠意识,提出为国为民、天下为怀、苍生为念,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如郭靖、陈家洛的侠士品格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伦理精神,舍小我以全大义;张无忌、萧峰的侠路历程凸显了佛家的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展示了佛家那种舍身饲虎、割肉饲鹰的献身精神。金庸将“侠”的这些品格、精神和理想灌注他的作品之中,使其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提升。

开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尤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在小说及其相关影视片短的选择上必须突出思想性。如《倚天屠龙刀》里,当灭绝师太对锐金旗众人大开杀戒的时候,张无忌不顾人微言轻,毅然以接灭绝师太三掌来换明教教众的性命。张无忌多次临危受命,在实践侠士传统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悲悯精神。在讲授到这些片断时,学生的情绪明显受到了感染,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已完全超脱了民族主义、忠义、情爱、善恶等狭隘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在用佛家的慈悲法眼来观照众生百态。“萧峰之死”一段写得使人如闻如见,视频里的形象又是如此荡气回肠,课堂上的讲授者和听讲者同时都受到了一次感人至深的教育。

在“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公选课的讲授时,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显而易见。这三者相辅相成,大多时间是同时显现的,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则贯穿始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味金庸小说及影视带来的感官享受,汲取作品里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领会作品中阐释的人生理想和人格追求,思考人生哲理的深刻内涵,从而得到人性的升华。

三、教学方法:原创讲稿、讲座形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优秀的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保持高涨的创新激情,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追求创造性突破,应经常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公共选修课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出挑战,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寻求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以此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大学中文类选修课教学旨在促进大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教好“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公选课呢?笔者不仅仅是单纯地利用了金庸小说及影视天然的吸引力和学生自发的学习兴趣,关键是根据此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探寻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设计创作生动深刻并相对稳定的优质讲稿

笔者在计划开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公选课之前,已有多年阅读金庸小说的兴趣和习惯,积累了不少的相关资料,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在学校讲授过一次金庸小说鉴赏的讲座。但作为一门课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撰写“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的讲稿过程中,备课的工作量还是相当大的。在写讲稿前,有针对性地再次细读“金庸作品集”中的一些重点章节,翻阅了几十本评论金庸小说的著作,观看了大量的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金庸小说及相关资料丰富的内容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搬进课堂,备课的目的就是发挥最大的潜能,尽可能吃透文本,把握文本的精华,把当前的最新信息在第一时间引入课堂,一切备课方法和手段都围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中心。此课的备课要同时关照金庸小说与相关影视两个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笔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安排、穿插、取舍,最终撰写出较为生动、深刻并相对稳定的优质讲稿。如在讲解韦小宝复杂的多重性格时,逐条进行分析,其中“智救茅十八”片段就充分展示了他讲义气的一面。再如,韦小宝的人生哲学就是赌徒哲学,他从小混迹赌场,练就一身绝技,官场人事、家事床帏皆用赌艺。笔者在编写讲稿时,与之相对应分别选取了韦小宝在皇宫里、行军打仗中、给孩子起名时等几个视频片段,配上相应的文字幻灯片,来呈现他无处不赌、无时不赌的赌徒人生。

(2)尝试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讲座形式

公共选修课的生源几乎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讲座形式来讲授“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人为本,对学生上课采取无为管理,尊重学生是否来听课的选择。其二,自觉地发扬教学民主思想,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不分课堂内外,随时都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每一讲都投入高涨的热情,设置与学生沟通的兴奋点,或即兴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时抒发自己的情绪,课堂常常发出笑声一片,气氛十分活跃。笔者在讲授金庸小说中的爱情主题时,分别设置了“终成眷属”与“悲情苦果”两个单元。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憧憬向往,在听讲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会意的笑声与惋惜的感叹。课间时,他们很愿意和老师分享听课的感受,热情洋溢地讲述对小说中人物爱情观的看法,充分享受讲座带给他们的快乐。

(3)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这门课的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如何合理使多媒体课件的问题。其一,深刻认识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此刻课的讲授是以演讲口授为主,即使在发生停电、多媒体设备故障的情况下,随时可以脱离课件,保质保量地讲好课。其二,多媒体课件服务于所要讲授的内容,选用的图像、视频、音频要紧密配合金庸小说里的内容。其三,视频片断的选取多少的原则是宁缺勿滥,每一片断的截取宁短勿长,严格把握视频片断选取的质量。由于有序地将图像、视频、音频穿插在讲课的内容里,教师充满激情演讲,学生兴趣盎然听课,营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萧峰是金庸小说人物塑像中最为魁梧壮伟的一尊,笔者以《悲剧英雄的永恒雕像》为题编写教案,专门选取一组视频片段凸显英雄人物的人生亮点,来阐述壮士的悲悯情怀。最后“萧峰之死”的播放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萧峰为天下苍生的和平安宁之大英雄本色渲染到极致,学生们为之感动的神情显然都十分肃穆。在后续收到的作业中,许多学生都以萧峰这一英雄形象展开论述,抒发自己的敬仰之情。

通过公选课“金庸小说及影视鉴赏”教学实践,感触颇深。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起到引导、向导和指导的作用,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互动形成双赢的局面。讲了几年这门课,多多少少有点欣慰感。一些学生没有报上这门选修课,却一节不拉地听下来,不为学分,只是为了兴趣。一些学生谈起自己听课的体会,认为自己现在阅读金庸小说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会了怎样正确地欣赏金庸的武侠小说及其影视。有时下课了,一些学生意犹未尽,说还想接着听下去。有时站在讲台上,看到200多个座位的多媒体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了站着听课的学生。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令人感动,时常有一种快乐从心底涌出。学生的需要成为教师讲好这门课的动力,在“铁血丹心”、“沧海一声笑”等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师生一起陶醉在其中。

参考文献:

[1][6] 陈墨. 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6,225.

[2] 冯其庸. 序言[A]. 曹正文. 金庸小说人物谱[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2.

[3][4][7] 严家炎. 金庸小说论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6,158-159,159.

[5] 潘国森. 总论金庸[M].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83.

[责任编辑:陈立民]

推荐访问:鉴赏 公选 金庸小说 教学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