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_,文化素质教育终极理想教育文化终极真善美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2 10: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真善美_,文化素质教育终极理想教育文化终极真善美素质教育,供大家参考。

真善美_,文化素质教育终极理想教育文化终极真善美素质教育

 

 真善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理想 傅茂松 (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

 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三者的有机组合才真正体现了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 才真正体现了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统一, 也才真正体现了 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理想——“求真、 务善、 尽美”。

 主题词:

 文化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 真善美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he ultimately ideal of the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bstract :

 The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general educations mutual recognition. Three organic combinations of the science educatio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the esthetic education has then truly manifested the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ssence, has then truly manifested the unified accomp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nd also then truly manifested the ultimately ideal of the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 ask really, to serve friendly, to be beautiful".

 Key words: Cultur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sthetic education,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十多个年头过去了, 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三者的融合才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反映了 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自由); 才真正体现了文化素质教育中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统一, 也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终极理想——“求真、 务善、 尽美”。

 一、

 求真:

 科学素养的真谛 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

 通常认为:

 “科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素养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 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对于科学素养发达国家将重点放在了解本国公众是否具有参与各种公共政策讨论的能力, 是否保持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的是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并且认为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 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述

 大致的共识是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 包括对科学的本质、 目标和一般局限的认识, 以及对更为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认同(Jenkins,

 1994)。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求真”, 具体而言就是要具有客观真实的科学概念、 严密逻辑的科学过程和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通过科学教育获取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是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科学教育是一种传授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

 它以物为中心, 关注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

 其中科学知识的核心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

 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对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 教会人们如何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 教会人们如何做事。

 除此之外, 科学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心智习惯, 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即指在运用实证实验手段研究物质运动规律、 获取事实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以理性为核心的求真、 求实、 创新和存疑精神。

 1、

 客观真实的科学概念 “求真”的科学素养就是要有客观真实的科学概念, 要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具体而言, 科学知识具有永恒性的唯一特征, 是在于科学知识的本质, 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内容。

 因为科学知识是不断在改变的。

 科学知识具有如下的本质:

 暂时性, 科学知识具有可变性; 公众性, 它是其他人面对相同事件时, 具有相同结论;复制性, 在相同情况下, 无论是时、 空、 人的改变, 至少在理论上, 可得相同结果; 机率性, 应用在实际情形时, 科学的预测与解释应不是绝对而具有机率的;人文性, 科学知识本身是由文化产生的概念而形成的; 历史性, 过去的科学知识是今日知识的基础, 知识是承前启后的; 唯一性, 科学知识是数种意义领域中的一种, 或是人类已发展成功的理解方法中的一种; 合一性, 由科学知识归纳出的概念体系, 对各专门科学来讲都能适用的, 各专门科学只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而没有基本上的不同; 实验性, 科学知识是以观察、 实验为基础而获得的。

  2、

 严密逻辑的科学过程 严密逻辑的科学过程就是说要有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科学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 科学方法是事业成功的方法。“求真” 的科学过程要做到:

 ①能确实应用适当的科学概念、 原理、 原则及理论于所处的环境中。

 科学概念是人类观察自然事物的经验所做象征性的描述, 科学概念没有真或假、 对或错, 只有适宜或不适宜自己。

 因此,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能确实选择适宜的科学概念、 原理、原则及理论应用于他所处的任何环境中。

 ②能运用科学过程, 以解决问题, 作正确抉择及拓展自己对环境的了解。

 美国的“科学活动过程教学” 将科学过程分为八个基本过程即观察、 应用时空关系、 分类、 应用数字、 测量、 传达、 预测、 推

 理; 五个统整过程即控制变因、 解释数据、 形成假设、 操作型定义及实验。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能够运用这些科学过程于日常生活中以解决问题、 做正确而最好的决定, 并拓展对环境的视野和了解。

 3、

 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就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实证中以理性为核心的求真、 求实、 创新和存疑的科学品质。

 具体而言, 要做到:

 ①对自己所处环境中各方面的判断处理, 能符合科学的价值标准。

 科学的价值标准有:

 对认知与理解的渴望;对所有事情的好问心; 对资料及其意义的研究; 求证的需求心, 即对评估既有的发现与主张的有效性具有强烈的需求心; 对逻辑的尊重, 对不符合逻辑程序的结论或行为持怀疑态度; 对前提的考虑, 对内在与外在的基本假设, 经常评判与回顾; 考虑影响, 即对一系列的探讨或行动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②了解并关心科学与技术领域, 重视二者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及它们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关系。

 ③由于具有科学涵养, 对环境有更宽容和更重视的态度, 并在持续地培养这种涵养。

 ④对科学与技术方面, 继续不断地创造出许多新的操作技巧。

 “求真” 的科学素养就是要在科学概念、 科学过程和科学态度上达到如上的素养。

 二、

 务善:

 人文素养的真谛 “人文素养” 即为“人文” 和“素养” 的结合。

 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 其中包括哲学、 史学、 文学、 语言学、 政治学、 经济学等; 素养在这里指的是人的精神要素。

 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在接受人文教育, 获取人文科学知识后所呈现的人文精神, 这是后天修为的涵养, 这种精神以人为对象, 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康德说:

 “知识只有当它有助于人实现善的目的、 使人变得更具有人性才有意义”。人文素养的核心即在“务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具体表现在为人的情操上, 小的方面表现在个人的道德情操、 高尚理想的追求上; 大的方面则体现在关怀民族、 关怀社会国家的精神上。

 高校实行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项内容即是人文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之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之人文素养。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 无不贯穿了人文教育这一永恒主题。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价值为基础, 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 以培养人的完美人性为途径, 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超越, 所以又称“人性教育”。

 因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既是人类美好的理想, 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

 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 近代从神性到人性的人文教育, 到当代从物性到人性的人文教育, 及至当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人文教育经历了一段反复曲折的发展历程。然而在这反复曲折众, 它的每一进步, 都标志了人类的成长与发展, 彰显了人性

 的超越与光辉。

 在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 我国古代儒家文化日益受彰显和推崇。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求善、 忧患、 乐道、 和合、 人本、 笃行。

 而这集中的体现在“务善” 的本意上, 其实质在于回归到人性的光芒上, 重视人的存在、 价值与发展。

 人文素养的终极理想体现在“务善” 上,其意义就在于“体之行之”, 笃行之, 具体的表现在“宽己达人” 的个人修为和“家国天下” 的宽广情怀。

 1、

 “宽己达人” 的个人修为 孔子提出了“六艺” 之教以造就所谓君子人格。

 之后的《大学》 的教育追求更明示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善。” 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以儒家学说为代表是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人文教育。

 尽管中西古典人文精神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培养多才多艺、 有理想人格、 注重道德操守。

 可见, 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是“成人” 的教育, 它具有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 注重人之为人、 人所特有的文化素养, 尊重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力,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自由方面的发展; 追求人类对于自己的外在自然和自己的内在自然(动物式的情欲)

 的自觉超越, 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日益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品位。

 教育的基本意旨即在于此:

 使作为受教育者做到“宽己”, 尊重自己人之为人的本性, 高扬人的理性、 弘扬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和谐、 崇尚人的自由;进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即要求承认自己欲立欲达的事,也要尊重别人有立、 有达的权力和愿望, 塑造和谐社会氛围。

 2、

 “家国天下” 的宽广情怀 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 早就对“人文” 有着独特的见解。

 所谓“人文化成” 就是对天下人推行道德教化, 这是“圣王” 的品格和圣贤的文化使命。《易经》 曰:“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化成” 基本上是规范家庭、 社会、 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孟子· 滕文公章》 在论及三代的学校教育时便指认道: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 皆以明人伦也。”《大学》 也提出了“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对全球文化、 资源的破坏, 更是使大家关注到地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儒家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和合”的理念受到极大推崇。

 儒家思想早就提出了仁者“泛爱众” 的人类之爱的人本精神, 有了 这种“仁爱”, 社会就会有序, 自然和社会就会和平共处、 持续发展。人文精神在现时已超越个人, 走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务善” 在现代教育语境下, 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宽己达人”, 还要使他们拥有“家国天下” 的宽广胸怀, 要有家庭、 社会、 国家、 民族, 放眼世界宇宙的

 胸襟。

 三、

 尽美:

 审美素养的真谛 “审美是心灵的体操, 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 使理性和感性达到平衡状态, 在克服技术统治、 平面文化的过程中恢复完整的人性。”[1]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 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 审美活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中,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认为:

 “美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肯定。” 在物质优裕的情况下, 人更需要用审美的方式对其生命进行肯定。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黑格尔说, 审美领域中的人是自由和和谐的, 美学的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自由精神。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 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 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 与“完成” 的高度。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在他看来, 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 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 掌握行为道德规范, 而最终能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

 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作为现代教育, 审美素养培养更是不可或缺。

 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它主要是一种非智力的情感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某种知识及技能, 而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

 审美活动重在唤醒感性, 唤醒人性, 陶养人的纯正感情, 而且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 更平和、 更持久、 更深刻, 是现代人生慰藉情感的最佳选择。

 审美教育是心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 可以达到“以美储善, 以美启真”的作用, “尽美” 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理想, 具体的表现在追求“志趣高雅” 的审美情操和“和谐完美” 的人格修养上。

 1、

 “志趣高雅” 的审美情操 审美教育对陶冶人的愉悦情感, 塑造人的纯粹灵魂, 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 良心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 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既会感受到奔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一种精神抖擞、 豪气勃发的意态; 更会体会到...

推荐访问:真善美_ 文化素质教育终极理想教育文化终极真善美素质教育 真善美 素质教育 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