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完整版】

时间:2022-08-12 10: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素质教育【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文化素质教育【完整版】

 

 1995年 , 在改革 “应试教育”的呼声 中, 我 国开始 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 并在当年 7月 , 由原国家教委 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 的通 知》 , 吹响了在我国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的号角。

 从

 起初提倡阅读 中外文化经典著作 , 到广泛开展课余 文 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 再到呼吁在专业课程 中渗透人文 精神, 一路走来 , 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得 以层层推进 ,

 内容也在不断深化 。

 然而 , 我们也应该看到 , 十多年过 去了, 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效 果。

 在一片热 闹繁荣表象的背后 , 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 内涵含混不清 虽然我国开始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已有十多个年

 头 , 但对于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 很多高校领导 、 教师都没有弄清。

  他们有的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单地等 同于通识教育, 有 的将 文化素质教育视为文科教育 、 德育教育。

 由于概 念含混不清, 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未得到肯定

 对学校而言 , 尽管我 国已经出台了相关 的政策法 规 , 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 但在很多大学 , 文化

 素质教育的地位仍然不高 , 在课程安排 、 硬件设施等方面 , 文化素质教育仍然让位于以实用见长的专业教 育。

 学校对开设文化素质教 育课程 的教师也重视不够 , 有 的大学根本没有选派最 优秀的教师授课 , 使得文化素

 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

 对学生而言 , 由于长期受传统

 教育观念 即应试教育观念的影 响, 将专业教育 的学习

 作为 自己唯一的价值取向, 而对文化素质教育 , 则表现

 得冷淡和无所谓 , 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收效甚微 。

 (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大学安排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多是选修 课 , 而在大学生群体里流行一句 口头禅“必修课选 逃,

  选修课必逃”, 可见 , 这些选修课程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听。

 大学语文本应和大学英语 、 大学数学 、 大学计算机 并列为大学生基本必修课程之一 , 但在很多大学 , 这 门 课程却没有设置。

  此外 , 在课程 内容 的选择 上也 比较 散乱 , 主要是

 “什锦小菜式”的“知识拼盘 ”, 表面上看起来是面面俱 到, 实质上却是蜻蜓点水 , 浅尝辄止 , 而且工具性和实

 用性的人文课程居 多, 忽视 了文化素质教育人文性 和 思想性的独特本质。

  (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不灵活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是沿袭了传统的教

 学方式 :

 教师讲 , 学生听, 注重灌输 ,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 发挥。

 教师没有营造 自由思考、 充分表意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也没有摆脱记诵 、 做题 、 应试的顽疾 。

 另一方面, 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

 素质实践活动 , 但是在实践方面 , 当前我国大学开展的 文化素质教育 , 主要仍停 留在上课 、 读书、 听报告的范 畴内, 学生 自己的实践活动寥寥无几 。

  二、 改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

 文化素质的形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在实施文化 素质教育有 了一个 良好开端的前提下 , 针对当前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来 的种种不和谐 因素, 我国大学 应本着积极应对的态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 开创文 化素质教育 的新局面。

 (一)厘清文化素质教育观念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 的基础, 所关 注的是

 人的全面发展 , 使人成为高度 自觉完善的人, 是一种 以 人为本的教育观。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 系, 旨在克服专 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 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 培 养全面发展 的高素质人才 。

 如果说 , 专业教育是要 教会学生做事 , 那么, 文化素质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做 人。

 只会做事的人 只能称为“半人”, 既会做 事又会做 人才能称为“人才”。

 但文化素质教育又不是简单 的人 文礼仪教育 , 人文礼仪教育并不是文化素质教育 的主 要任务。

 文化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 , 包括使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会正确对待 自己、 对 待他人 、 集体 、 社会 、 国家乃 至全人 类和 自然环境 。

 只有加强学校领导 、 全体师生对文化素质教育 的认识 ,

 厘清文化素质教育 的概念和内涵 , 将文化素质教育的 思想观念植人每个人心中, 才能摒弃大学功利主义和 实用主义的趋向, 真正将生命的终极关怀 、 人文关怀作 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归旨。

 寓深厚的人文情 怀、 文化素养于专业教育过程 中, 两类教育相得益彰, 并驾齐驱 , 才能培养出高能力、 高素养的新世纪人才。

 (二)合理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内容

 另外 ,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 教师应从传统 的灌 以课程为载体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 是实施文

 输知识中走 出来 , 充分发挥引路人的角色, 通过对传统 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在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

  文化知识的剖析 , 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人生 程时, 应将部分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开设范围之列 , 辅以

 观 、 价值观 , 帮助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历 全校范围内的选修 , 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 。

 在

  史使命感 、 社会责任感 、 民族 自豪感 、 民族 自尊心和 自信心。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

  长时期 , 就曾将 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

 在西南联大时期 , 由中文系组织开设 的“大一 国文”成学语文理应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加以推广。

 由于文化素质教育融民族文化知识 、 思维方法 、 审

 美情趣 、 创新精神、 人格意识的培养于一体 , 因此在课

 程内容上, 必须首先包括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 的课

 程, 如开设中华诗词鉴赏课 , 《易经》 、 《老子》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等传统经典著作的导读课等, 培养大学 生良好的文化修养 ,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 把握人类文 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 ; 其次应包括关于思维 方式方法训练的课程, 如开设数学方法论 、 统计学方法 论 、 逻辑学、 语言学方法论等课程, 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

 培养 自由探索 、 勇于创新、 实事求 是的科 学方法和精 神 ; 此外 , 美育课 程也是文化素质教 育必不可少的 内 容 , 如开设 面向全校 的艺术教育选修课 , 如大学美术 、

 大学音乐 以及礼仪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在我国古代教

 育史上 , 就有礼乐并重的优 良传统。

 礼能规范人的行 为, 乐则能陶冶人的性情。

 艺术教育课程实现 了在愉 悦的学习欣赏过程中, 发展人性 , 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操

 守和精神境界。

 我 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 生就 曾指

 出, 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 , 它能开拓科学创 新思 维 。

  (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高水平 、 有实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 需要

 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由于文化素质教育涉及的内

 容比较广 , 因此对教师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知

 识储备必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 既要具有较强的专业 素质 , 又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

 “他们不但要有较高

 的学术水平 、 专业知识 , 而且更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负责 的精神。

 ”l3教师的治学精神 、 人生态度和人格 品行对 学生会产生持久和深远 的影 响。

 “学高 为师 、 身正为 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心人 、 发展人 、 提升人, 理 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主题”l4。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

 应始终秉持人文关怀 , 教师角色应从传统的“授业 型” 角色过渡到“育人型”角色 , 把文化素养濡化 于学生的身心之中。

 (四)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丰富第二课堂 为当时最受欢迎 的全校性必修课之一。

 笔者以为, 大 文化素质教育更多 的是一种“潜移默化

 通过启发 、 感染和熏陶, 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 ,

 而校园的环境建设和文化氛 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 。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文化展板 、 挂条 幅、 写标语 、 放

 映影片、 文化演 出、 诗歌朗诵 、 读书会等形式培养大学 生的人文情怀。

 邀请校 内外名师开设文化讲座 、 作学

 术报告 , 也是在校 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氛 围 的重要途径 , 而且其辐射面广 , 影响范围大 ,能起到“聆 听大师一席话 , 胜君读过十年书”的效果 。

 以笔者所在 的山西大学为例 , 学校 以文学院为基地 , 开设 了“守护 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为主题 的文化讲坛 , 每逢周末 , 都

 邀请省 内外著名文化学者 、 教授为大学生讲授诸子百 家等经典古籍 , 不仅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 还吸引 了一批兄弟 院校 以及社会上的青 年群体前来旁听 , 产

 生了很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 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深

 入人 心 。

  2.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孑L子讲“下学上达”, 就是指要通过亲身修证 , 才能 达到透悟的境界 , 要通过修身践性 , 超越文字表层 , 才 能达到心领神契 、 大彻大悟的境界 。

 文化素质教育 , 通

 俗地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理论知识的习得 只有付诸

 实践 , 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才能实现其价值 。

 大学 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 、 志愿者活动 、 寒暑假三下乡 、 社 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运用习得的知识服务社会 , 有利于 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 怀 , 加强对政治 、 文化 、 社会等问题的深入理解 , 为文化 素质课程的学 习提供 实践来源。

 在参 与实践 的过程 中, 学生们不仅能熟悉 自然 的或社会 的工作对象 , 还能 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学会与人合作 , 广泛接 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 学会跨文化交流和与人共处 ,

 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 , 网络的影响毋庸 置疑。

 网络

 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 , 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的重 要平台。

 在校园网上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 可 以发 挥 网络特殊 的交互性作用 , 运用文字 、 图像 、 声音 的综 合表现力 , 凸显 师生共 同交 流与讨论 。

 在校园网 BBS 专区, 可以粘贴师生讨论交流的帖子 , 鼓励大家畅所欲 言 , 充分调动师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上的积极性 与主动

  性 , 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力。

 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技术 的场所 , 更是传承文

  化 、 陶冶情操 、 塑造灵魂的殿堂。

 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 体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 能为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

 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具有集体荣辱观和团队精神的人

  才 , 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的有机整合 , 培养青年一 代的创新精神 , 使他们成为善 于学 习并有能力进行终 身学习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虽然实施 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 , 但 只要大胆革新 , 不断调适 、 革 新教育观念和心态 , 系统规划和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 程内容 ,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 将显性课程与 隐性课程相结合 , 并借助网络等新型媒介 的推波助澜 ,

 定能开辟 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

 [1]庞海芍 . 通识教育 :

 台湾 与大陆之 比较 [J] . 中国高教研究 , 2007, (6) .

  [2]王义道 , 关于深化文化素质教育 的一点认识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01, (3) .

  [3]张 岂之 .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 , 2005, (9) .

  [4]马廷奇 . 精神融合与重构 :

 现代高等教育 的价值取 向[J]. 现代大学教育 , 2003, (1)

推荐访问:文化素质教育 完整版 素质教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