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完整版】

时间:2022-08-11 09: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完整版】

 

  简析《百年孤独》

 “若干年以后, 面对行刑队, 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 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加西亚· 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 的开篇这样写道。

 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 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 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 开篇这段话, 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 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 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 , 1967 年 6 月 29 日小说发表。

 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曾言:

 “活着为了讲述生活, 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 而是他的记忆。

 ” 《百年孤独》 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 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 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 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

 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 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

 在小镇马贡多, 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

 这个家族由衰转盛, 又由盛转衰, 一百年的历程, 转来转去, 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

 霍· 阿· 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 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 阿· 布恩地亚同房。

 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 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

 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 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

 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 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 一代不如一代, 甚至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 32 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的时候, 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 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 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 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自己。

 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而这个带尾的男婴, 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

 随后, 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 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 甚至是人物的名字。

 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 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

 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 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百年孤独》 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 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

 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

 奥雷良诺领导了 32 次起义结果都失败; 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 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 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 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 此后十年, 马贡多滴雨未下;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 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 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 吹走了一切, 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 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 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 家族命运急转直下。

 与此相对应, 在拉丁美洲, 内战连连, 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

 同时, 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

 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

 面对落后和愚昧, 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 而只是面对过去, 等待着“猪尾巴” 的重现。

 这样不思进取, 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 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 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

 同样, 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 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 的结尾写道:

 “就在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 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

 城镇, 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

 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 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 , 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 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

 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

 百年孤独, 百年的等待。

 至于这以后, 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 没有明确答案, 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 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 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 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中, 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 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读《等待戈多》 有感 《等待戈多 》 ……是……荒诞感的一种形象的体现, 这主要表现在人与客观世界, 人与人隔膜及对人、 对自 身的生活的迷失这三方面, 而所有这些, 又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形式出现。

  首先, 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 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处地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

 在第二幕里, 那株枯树一夜之间长出 了 四、 五片 绿叶, 以至戈戈狄狄无法辨清楚自 己是否仍在昨天的地点等待戈多 。

 在作品中, 作者多 次写到戈戈和狄狄无法辨清楚自 己的所处的环境和时间, 但这外部的客观环境却又给人以一种压迫感。

 戈戈和狄狄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点, 戈戈:

 “那么, 我们主公儿是在什么地方呢? ” 狄狄:

 “你以为我们可能在别的什么地方? 你难道认不出这地方? ” 戈戈:

 “认不出。

 有什么可认的? 我他妈的这一辈子到处在泥地爬!

 你却跟我谈起景色来了 !

 瞧这个垃圾堆!

 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

 ” 况且,无论是时间的变化, 还是空间的变化, 都无助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无论生活在哪里,是麦康地区还是凯康地区, 是白 天还是黑夜, 这一切, 都与人的生存状态无关, 所以, 是否能够搞清楚自 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无关紧要的。

 在剧中, 波卓说:

 “你干吗老是用 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 这是十分卑鄙的。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一天, 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有一天, 任何一天。

 有一天, 他成了 哑巴, 有一天我成了 瞎子, 有一天, 我们会变成成聋子, 有一天我们诞生, 有一天我们死去。

 同 样的一天, 同 样的一秒钟, 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 正因为人对外在客观世界毫无所知, 正因为外在世界是荒诞不经的, 所以, 人常常为荒诞的现实所惊吓。

 在第二幕里, 戈戈和狄狄突然精神迷乱, 认为戈多 来了 , 认为自 己被包围了 , 而又毫无可以躲藏之处, 那种可怜可笑的处境和模样的说明

 了 这一点。

  其次, 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

 戈戈对狄狄多 次说:

 “咱们要分开手, 各干各的, 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但人类群居的本性又使他们注定无法离开。

 用狄狄对戈戈的话说就是:

 “我想念你……可是, ( 一个人)

 同 时又觉得很快乐, 这不是怪事吗? ” 所以, ……尽管他与戈戈狄狄情感上的丝毫不能沟通, 但也“倒是想跟你们在一块儿消磨一些时间, 随后再赶我的路” 。

 作者用 走路象征着人生的历程, 而在人生中,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毫无目 的, 相互之间也无法理解、 沟通地聚居在了 一起。

 波卓在第二幕里, 搞不清楚来报信的小孩是昨天来报信的那一个, 都是用 荒诞的手法来突出 了 这种不能理解、 沟通。

 而且, 这种聚居, 以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减轻自 己的痛苦的。

 波卓虐待幸运儿是这样, 波卓与戈戈狄狄交谈也是这样:

 “跟最卑下的人分手后, 你就会觉得更聪明, 更富足, 更意识到自 己的幸福” , 作者反复宣扬的, 是人的痛苦不能告别的拯救、 安慰或自身的奋斗而解除, 只能靠别人的痛苦来解除, 人类的生存历来就是如此。

 戈戈安慰幸运儿,幸运儿就不再哭泣了 。

 “他不哭了 , 可以说是你( 戈戈)

 接替了 他( 幸运儿)

 。

 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 有一个人哭, 就有一个人不哭。

 笑也一样。

 因此, 我们不必说我们这一代的坏话, 它并不比它的前几代更不快乐” 。

 波卓的话道出作者眼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 对人, 对人的生活的迷失, 构成了 《等待戈多 》 荒诞感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已经完全失去了 自 己的精神家园。

 戈戈和狄狄搞不清楚自 己的过去在麦康地区亦或凯康地区的生活, 甚至只经过了 一夜的时间, 戈戈就失去了 对昨天的记忆。

 波卓和幸运儿呢?一夜之间就变成了 瞎子和哑巴。

 命运对于人类说来, 就是这样的丝毫无法把握无法预测。谁也无法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 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人不知道自 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戈戈说自 己当过诗人, 那证据就是穿在身上的破烂衣裳。戈戈又说自 己名叫卡图勒斯——公元前罗马著名抒情诗人, 而戈戈已经穷愁潦倒, 那是说,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美德、 崇高、 追求早已不值一提, 早已沦落了 。

 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尽苦难, 甚至连笑也不敢笑, 但人又不知道自 己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戈戈被靴子挤痛了 脚, 但当他终于费力脱下靴子来, 反复向靴子里窥视之后, 却仍然是一无所知。

 狄狄不断地翻来复去地察看帽子也是如此。

 人类奋斗过, 挣扎过, 但这种奋斗、 挣扎毫无用 处, 而且, 既然对外界对自 身毫无所知, 所以, 这些挣扎、 反搞也就毫无作用 毫无目 的, 而且显得可笑。戈戈和狄狄玩幸运儿的帽子, 他们想上吊, 相互对骂, 就都是如此。

 而对未来呢? 他们“没提出 什么要求” , 或者说, 他们再也提不出 什么新的要求。

 正因为人对自 身迷失, 所以,他们放弃了 自 己所有的权力, 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力量上, 而且, 在他们眼中, 任何处在的力量都是十分强大可怕的。

 戈戈和狄狄对波卓毕恭毕敬, 甚至紧初对幸运儿也唯唯诺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戈多 的到来上, 把自 己“拴在戈多 身上” , 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但是, 这种等待也依然是一种绝望的等待, 戈多 一直未能出 场“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 等待的人” 。

 因之, 这等待, 变如同 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 永远推运不到山顶上去的飞石, 因此, 有人称贝 克特的《等待戈多 》 为“等待的西西弗斯神话” 。

 无论等待是多 么痛苦, 多 么令人腻烦, 多 么可怕, 但等待的东西却始终不来。

 其实, 即使戈多 来了 , 又能如何? ……所以, 美国圣昆延监狱的犯人看过《等待戈多 》 之后会说:

 “即使戈多 最终来了 , 他也只会使人失望” 。

 这就是贝 克特笔下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是啊, 即使戈多 来了 又能如何? 人们还不是惊慌失措, 语无伦次, 畏手畏脚。

  读《双城记》 有感

 有人说《双城记》 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 着眼点在于卡顿对露西的博大的单恋, 为了后者的幸福, 前者不惜牺牲自己去搭救后者的丈夫。

 不过如果纯从感情角度剖析, 似乎看不出卡顿为何非得爱上露西不可, 从情节和人物关往中, 比较难以感受到卡顿怎么就会深深的爱上了露西, 在单恋的前提和基础似乎并不牢靠的情况下, 来看卡顿的牺牲,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牺牲确实伟大, 但总觉得有点没来由。

  我想《双城记》 并不重在写情, 露西与达奈的相爱结婚, 卡顿对露西的单恋其实都比较概念化, 个人认为《双城记》 是狄更斯对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当体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后, 下层积累的仇恨最终会大暴发, 冲垮旧的体制。

 由于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合理的新体制的能力, 革命往往会演变成单纯的毁灭性的暴力, 而最终建立的体制可能与旧的体制相距并不遥远, 但这个宣泄仇恨的过程付出的社会成本是相当惨重的。

 在这个过程中, 维系社会正常运转、 维护人的起码的生命、 尊严的道德、 法律都被当成旧体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 因此种种人间惨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革命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倾向于认同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 所付的社会成本是必要的代价。

 而具体到参与革命的人, 从现实角度考虑, 可能纯粹投身革命理想的也并非全部,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不过将革命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 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领导者在内将革命作为宣泄个人仇恨或者是争权夺利的工具, 而革命这种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这部分人大有可为。

 可以说包括法国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

  所以, 人道主义作家对于革命无不抱着矛盾的态度, 他们一方面赞同改善民众处境的革命理想, 另一方面又痛苦于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现实, 如果他们非要坚持个人的观点, 那么在不宽容, 不允许中间路线的革命时代, 他们的个人命运往往是凄惨的。

  从人性角度说, 当体制不能给相当数量的民众提供生活保障时,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是社会正义的呼唤。

 但由于人性的缺陷, 普通民众大多数是盲目, 盲动的, 而作为精英的革命领导...

推荐访问: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 完整版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