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3-06-20 14:18:01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史料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有效应用史料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实践与体会

历史史料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及对博物馆、历史遗迹的参观等。仔细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史料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史料备受命题者重视呢?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进行史料教学?这是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充分利用史料进行原理和应用分析。历史教学由静态转变成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部分,对史料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条件等方面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与建议。如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适应全国高考卷命题的需要。近几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呈现出几大亮点:选择题大量使用史料创设情境,2009年以来各省自主命题高考卷、全国高考卷明显减少直接设问,普遍使用史料创设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主观题材料阅读量大幅度增多,文字量和深度增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顺应全国高考卷特色,在平时教学中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运用的方法

1.立足教材,就地取“材”。目前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生动翔实。教材中穿插有大量史料,是经过教材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史料就像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藏,等待学生开发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也是史料,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开辟文明交往航线》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讲述哥伦布“不破不立”的故事、展示各种历史图片资料,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深入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于历史教师而言,研究高考试题不仅仅是为了解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试题中的史料题也可以作为教学史料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高考考点是对应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这些试题题干自然可以为课堂教学所用。何况,这些史料还突显了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思想和命题方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善用历史著作和教学杂志。善于钻研的历史教师都会有一些历史著作和几种教学类的期刊。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这些著作中的史料引用一般都较多。历史期刊有《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等,它们一般都会刊登优秀案例。这些优秀案例既可资借鉴,又有史料可供摘引。

4.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学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课。有学生提出:“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为什么会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由学生课后收集材料,课堂上由学生提供一组数据:1493年——1600年葡萄牙单从非洲就掠走黄金27.6万公斤。1545年——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学生很容易明白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的掠夺,使西欧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然后教师追问学生:“封建地主收取固定地租会怎样?资本家出售商品又会怎样?”学生自然会得出地主实力下降,资本家财力上升。

三、史料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史料教学策略着眼于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依托相应的史料,每课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研习探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1.运用史料,突出历史的具体性。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初中阶段“讲故事、说过程”的形式,而应该用史料凸现历史的具体性,通过史料,把抽象的历史分析具体化,展示“细节”。尤其是通过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从而为课外自学提供能力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热闹地“参与”,而是在于阅读思考和积极思维。学生自学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多讲,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重视“引导、发现、探究、总结”。

如高中必修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探究主题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首先,组织“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的讨论。在讨论前,设计一段多媒体视频,有关《七子之歌》、“中华民国”时期地图、闻一多像、港澳台湾等地被割占的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通过这种设计,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接下来交流讨论邓小平的讲话录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解决统一问题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此外,他还考虑了什么问题?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围绕主题有文字图片、音乐录音等多媒体的资料,使历史得到还原,展现历史的生动具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注重史料和问题分析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不是把现成的问题答案、历史结论提供给学生,而是挑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问题,引起讨论。问题分析的开放性是促进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如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我设计几组材料,以分析探究的手段层层深入,沿着“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历史的史实、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然地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

(1)展示材料: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员,乘船沿着以下路线航行:南美东海岸→南美南端的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沿好望角北上→西班牙。播放自制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动态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自觉得出结论“证明地球是圆的,科技进步;动摇教会的权威和封建神学的统治”,教师板书:思想启迪震撼之路。这样学生既掌握重点又理解难点,还培养阅读、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史料体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化难为易。

四、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形式要多样。历史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地图,文学艺术作品甚至历史音像制品。

2.数量要合理。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否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针对性要强。选取的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的材料最好是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当然,由于相关教学资源和学生能力的制约,史料使用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质,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戈琴.试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2).

推荐访问:史料 体会 实践 教学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