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体会文本语言生命力

时间:2023-05-16 20:54: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生掌握的语汇量有限,在阅读文本时可能无法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涵泳,感受文本语言的特殊魅力。涵泳法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古人常常运用此法品味诗词内蕴,而小学语文教学也可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在涵泳品味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一、悉心涵泳,整体把握

在指导小学生涵泳文本文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切记不能让学生拘泥于文辞,而应该将词句的理解放在其特定的语境中考虑,对其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文辞的神韵。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诵读诗词,在诵读中提高语言,尝试提炼出文本的有用信息。

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品味文章中的某些词汇,感受其中的深厚韵味,教师要提醒学生尝试在全文的语境中感受词句,而不要断章取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这个句子,感受其中“活跃”一词的寓意,思考其是否可以用“照耀”等其他词汇代替。学生在对比后发现,“活跃”一词有拟人的效果,和“照耀”相比能更好地展现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而且文中将太阳依次比拟为“快乐的孩童”和“跳水员”,这些用法都是拟人的用法,能很好地展现“太阳”活泼热情的状态,和文章的文意相符合。因此在这里作者也运用了“活跃”这样一个拟人的词汇,比用“照耀”等无拟人意思的词汇更具有感染力。由于学生尝试将分析放在整篇文章中進行,在承前启后中感受词句,故此对词汇的理解具有整体性,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辨析对比,提升语感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引导学生涵泳文字时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感知,促使学生扣紧文本中最经典的句式进行分析,推敲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浸润在文本中的独特情感。

学习了《姥姥的剪纸》一文后,教师拿出文章中的句子“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让学生进行思考。“这里的‘拴’是什么意思?剪刀又不是绳子,难道能够将人‘拴’住吗?”学生在思考后提出:“这里的‘拴’并不是用绳子拴的意思,而是指‘控制’‘阻止我去其他地方’‘吸引我’等意思。”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里的‘拴’能否用其他词语替换呢?如大家刚才提到了‘控制’‘吸引’等词语,对比一下替换后的词语意思是不是不一样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我思考了‘控制’的意思,虽然和‘拴’有相似之处,但是太过于生硬,不符合姥姥温和的性格,所以不能够用‘控制’来替代。”还有学生提出:“‘吸引’这个词语虽然和文章中的‘拴’意思差不多,但是‘拴’更具有口语性,符合姥姥庄稼人的身份,因此我觉得对比之后还是不能用‘吸引’代替‘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辨析和对比,促使学生感受作者炼字之妙。

三、拓展延伸,丰富积淀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极其重要,不少优秀的文本中都浸润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涵泳扩大化,从课堂文本中拓展开,进而阅读更多与之有关的文本,尝试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授《孔子游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拓展阅读,阅读其他一些和孔子有关的文本。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名重要的教育家,本文介绍了孔子是如何教导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流传下一本《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论语》中讲述了不少孔子如何教化别人的故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游春》一文提出水如同有德的真君子,而《论语》中也有不少小故事和德有关,尝试阅读《论语》,并将这些小故事找出来,讲给其他同学听。”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深入阅读了文章中对于“水”的评价,感受到其语言的丰富,这激发了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学生积极投入到了《论语》的阅读中。

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入手,拓展开来进行衍生阅读,让学生的认知范畴得以逐步拓展。

利用涵泳文字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含英咀华,体会到文本内在的语言生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把握、辨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方法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语文修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小沃小学(224500)

推荐访问:含英咀华 生命力 文本 体会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