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2 20:18:02 事迹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文档)

 

 感动中国 2014 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的《感动中国》 已经走过十一年。

 第十一届《感动中国 2014 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已于与 2014 年 2 月 10 日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感动中国 2014 十大人物正式揭晓。

 被评为“感动中国 2014 十大人物” 的分别是:

 黄旭华、 胡佩兰、 方俊明、 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龚全珍、 刘盛兰、 段爱平、 格桑德吉、 陈俊贵、 姚厚芝。

 特别奖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

 感动中国 2014 年度人物十位获奖人来自 社会各个阶层, 身份和年龄相差悬殊, 但他们的事迹都具有打动人心灵的感动特质:

 1、 黄旭华:

 隐姓埋名 30 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2、 胡佩兰:

 退休后 20 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3、 方俊明:

 荣誉迟到 28 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

 4、 沈克泉、 沈昌健:

 35 年前仆后继、 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 ;

 5、 龚全珍:

 守护开国将军梦想,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

 6、 刘盛兰:

 年届 90 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7、 段爱平:

 努力改变乡 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

 8、 格桑德吉:

 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9、 陈俊贵:

 为报答战友深情, 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

 10、 姚厚芝:

 为子女筹学费, 耗时 3 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的重病母亲。

 特别奖:

 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

 《感动中国》 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 年度致敬。

 每一个获奖人物身上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震撼内心的人格力量, 尽管有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 但经过《感动中国》 全新的阐释, 仍然再次深深打动了 现场观众, 节目组在过去一年中深入基层, 挖掘了 不少优秀的普通人楷模, 今年的获奖者中还有一位是 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 这创造了《感动中国》 获奖者年龄新低。

 这些获奖人物的事迹, 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群像, 引 发了 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 纷纷表示受到了 一次精神的洗礼。

 1、 黄旭华

  【获奖名 片】

 :

 誓言无声

  【颁奖词】

 :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 你埋下头,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 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 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 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委员评价】

  阎肃:

 试问大海碧波, 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 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

 抛家舍业, 隐姓埋名 , 为国家做出了 巨大贡献, 却把名 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 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

 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 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 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事迹】

 黄旭华, 男 , 87 岁, 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 年, 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 期, 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 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 年, 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 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 多年中, 8 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 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 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 小岛上。为了 艇上千万台设备, 上百公里长的电缆、 管道, 他要联络全国 24 个省市的 2000 多家科研单位, 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 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 年, 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 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 下潜 300 米, 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 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为国防事业、 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2、 刘盛兰

  【获奖名 片】

 :

 崇仁厚德

  【颁奖词】

 :

 残年风烛, 发出微弱的光, 苍老的手, 在人间写下大爱。

 病弱的身躯, 高贵的心灵, 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一叠叠汇款, 是寄给我们的问卷, 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委员评价】

 陈雨露:

 走过古稀, 走过耄耋, 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 独以无声的行动, 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

 一位普通的老人, 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 人届九旬仍不间断。

 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 感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

 刘盛兰, 男, 91 岁, 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 年轻时在外打工, 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 岁的时候, 老伴去世, 他成了 孤寡老人。

 为了 让自 己老了 无力行动时, 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 他开始了 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 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 自 己的想像。

 1998 年, 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 一则救助报道, 从那时起, 73 岁的他就将自 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 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 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 学生。

 每天清早, 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 就骑着自 行车走村串巷去了 , 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

 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 没添过一件新衣, "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 可捐资助学总计 7 万多元, 资助了 100 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 这样能拿到每年 4000元的生活补贴。

 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 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 里面装满了 汇款单和回信。

 这么多年过去了 , 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 收了 多少封信。

 2013 年 8 月 , 因为肾病, 刘盛兰住进了 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 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 孩子们的希望。

 得知老人住院, 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 照顾他。

 3、 陈俊贵

  【获奖名 片】

 :

 心比金坚

  【颁奖词】

 :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 你守住誓言, 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

 洒一碗酒, 那碗里是岁月 峥嵘; 敬一个礼, 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

 雪下了 又融, 草黄了 又青, 你种在山顶的松, 岿然不动。

 【推选委员评价】

 李小林:

 “义薄云天” 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

 他以自 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

 一口 干粮挽救了 一条生命, 一句嘱托守护了 一生。

 守墓, 守望的是战友情。

 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事迹】

 陈俊贵, 男 , 汉族, 55 岁,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 年, 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 年 4 月6 日 , 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 面临断炊的危险。

 四名 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 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 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 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 , 陈俊贵终于找到了 人群, 部队得救了 。

 接受 4 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 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

 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 己的父母。

 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 , 多方打听无果, 1985 年冬天, 陈俊贵作决定, 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 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 为战友守墓。

 20 多年里, 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

 终于, 他从一名 扫墓的老战友口 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 的地址。

 2005 年 10 月 , 陈俊贵赶赴罗田县, 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

 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

 "对不起, 我来晚了 , 你们不要牵挂, 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 让他永不寂寞!

 "

  目 前, 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 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 还担任了 这里的管理员 。

 陈俊贵说:

 "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 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

 "

 4、 段爱平

  【获奖名 片】

 :

 一秉至公

  【颁奖词】

 :

 山梁挡住了 阳光, 你用肩 膀刚起乡 亲的盼望。

 村庄在渐渐丰满, 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 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

 你贴工, 贴钱, 贴命, 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委员评价】

 于丹:“很多中国乡 村的变化, 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 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 把自 己当成了 返底村的女儿, 扛起了 返底村的希望, 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 她兜住了 人心的底。”

 陆小华: “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 段爱平的当法, 是把身家性命捆一起, 为村民做事。

 她虽不识几个大字, 胸中却有大义、 大理。

 【事迹】

 段爱平, 女, 57 岁, 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1998 年, 段爱平嫁进了 返底村。

 为改善生活, 她借钱做起了 焦炭生意, 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

 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 副其实的穷村, 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 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 年, 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 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 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 学校, 建了 养老院。

 为了 建养老院, 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 为了 使村民发家致富, 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 改造全村电网, 投资园林建设, 栽植树木, 而这些项目 中段爱平自 己就贴了 十几万。

 去年, 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 经过化疗、 电烤, 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 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 , 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

 就是这样, 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 沈克泉 沈昌健:

 【获奖名 片】

 :

 梦想天开

  【颁奖词】

 :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 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

 三十年花开花谢, 两代人春来秋往, 一家人不分昼夜, 守护最微弱的希望。

 一粒种子, 蕴含着世代相传.

 刘姝威:

 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 农业、 农村是什么样的。

 【推选委员评价】

 阿来:

 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 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

 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 足以感动中国。

 【事迹

 沈昌健, 男, 46 岁,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杨桥村村民。

 1978 年, 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 3 株花期长, 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 将其带回家乡 播种, 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 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 乡 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 沈克泉培育出了 优质油菜种, 得到了 乡 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 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 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 罚款、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 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有专业分析、 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 父子俩用肉眼观察, 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 年, 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 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 年, 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 年, 沈克泉带着自 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 引 起了 不小的轰动。

 2009 年, 沈克泉去世, 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 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 沈昌健的"沈油杂"202、 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 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 300 个单株样本, 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 200 元; 300 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 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 35 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 "吃饭靠田, 科研靠借"。

 几十年来, 沈克泉、 沈昌健父子自 筹资金 150 多万元, 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 可沈家里欠下了 不少债, "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 。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 年父子相继, 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

 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 , 会卖给种子公司, 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 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 格桑德吉:

 【获奖名 片】

 :

 格桑花开

  【颁奖词】

 :

 不想让乡 亲的梦, 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 , 坚守在雪山、 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 脉动一群人的心, 用一点光, 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委员评价】

 杜玉波:

 培养学生是事业, 关爱学生是本能。

 一切为了 学生, 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 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

 不是远大的抱负, 只是广阔的胸襟; 不是华丽的说辞, 只是纯净的灵魂。

 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 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事迹】

 格桑德吉, 女, 西藏自 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 教师。

 2000 年,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 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十大 事迹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