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崛起启示中国

时间:2023-06-13 11:48:03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梳理世界现代化史,引鉴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思索前行国家的百年经济奇迹,对中国崛起将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世界各国羡慕中国

历史上,中国创造出辉煌的汉唐文明,大幅度领先于世界。

即便在清代,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仍占三分之一的份额。在1820年的世界GDP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印度、法国、英国三国的总和26.6%还要多。直到中国向日本割让台湾的1895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一的状况才被美国取代。

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中国饱经内乱和世界列强侵略,一个世界领先的强国遭遇百年衰落的屈辱历程。民族被分裂,十分之一的国土被割让,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1820年至1952年间,中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0.22%、-0.08%,而欧洲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71%和1.03%;世界GDP总量提高了8倍以上,而中国GDP从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二十分之一,人均GDP低于1820年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时,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为66.1元;重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9%。

崛起的“百年经济奇迹”

后进国家追赶前行国家,似乎都有一个“百年经济奇迹”现象。

1500年前,意大利城邦国家引领商业革命浪潮,成为世界经济最繁华的地带;荷兰在1600年至1700年,全面超越意大利这一商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在1700年至1800年超过了荷兰,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美国在1820年至1914年全面超过了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工业化、统揽全球的大国;日本在1868年至1968年间实现了有力追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它们的崛起大致都用了100年,但其追赶的路径是有差异的。

例如,英国以荷兰为榜样,在所有权、制度、贸易、军事等方面奋力追赶。到1700年,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

1600年,英国主要同西北欧的邻国进行大宗贸易。而100年以后,英国已经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大贸易国。英国商船的足迹远至印度,同亚洲、美洲进行贸易的船只,占到英国所有商船的40%。

美国的崛起总给人一种“突然”的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100多年的工业化赶超。在1790年至1890年的100年间,美国由一个人口不多的农业社会,变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社会;同时,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在1820年至1920年的100年中,美国接纳了2500万移民。

美国在19世纪的第一个50年,其经济发展就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它的国内面积扩大了3倍,人口增长了8倍。美国制造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中心。它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运输和通信网络。

19世纪后半叶,尤其是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50年,美国经济变化更大,成长更快,发展的领域也更加多元化。到19世纪末期,仅仅一代人之后,美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经济。至189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实际上已经超过英国,美国的追赶任务基本完成。而且,美国由一个资本输入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全可以与英国媲美的世界金融帝国。

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

这种世界范围内不谋而合的“百年经济奇迹”现象,为我们探究中国的“百年经济奇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背景和思考视角。

历史不会原封不动地重复。对大国崛起的经验,我们需要扬弃,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

梳理前工业化国家“百年经济奇迹”经验,我们思考的焦点,逐渐聚合在三个方面:

一、通用性技术革命而非一般的技术变迁,乃是决定一个国家崛起的根本性动力要素。在一个经济体的土地、劳动力差不多给定时,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事实上,通用性技术革命带来产业革命,进而决定着工业国的兴起。

二、制度安排。制度是经济活动的导向机制,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效率。国家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制度的竞争能力。公共精神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发展资源。一个大国不仅要具备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考虑向世界提供一种文化和制度参考。

三、商业组织。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度安排来激励企业的产生,培育国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在效率上存在差距。正是荷兰的合伙企业、英国的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的巨型联合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商业组织,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打拼百年实现“中国梦”

从1949年起,中国开始谱写“超英赶美”的历史新篇。但由于种种原因,阻碍了经济的有效增长,使得中国被隔离在日益繁荣的世界经济之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树立起逐步融入世界文明潮流的里程碑。此后,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6%;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追赶西方,到1968年超过当时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用了整整100年。中国实现世界第二的目标只用了60多年。未来如果没有大波动,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在2030年左右,中国“将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占世界GDP的比重增加到23%。

引鉴历史,是为了瞩目未来。我们对英美等国的技术、制度和商业组织效率加以梳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业化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文明。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非但没有终结,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在未来半个世纪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必须在通用性技术革命方面,有自己的贡献。坚持改革方向,不断改革和创新,培育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是中国未来必须重点关注的“软实力”。而且,经济转型升级的含义是综合性的,既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升级,也包括商业形态升级、商业组织效率升级。不断进行商业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商业组织创新,同样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丽妮、邱宝珊、刘名远、牟大裕荐自《特别关注》2013年第4期)

推荐访问:强国 中国 崛起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