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的故事4篇

时间:2022-06-10 09:00:05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党史的故事4篇

学习党史的故事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特别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天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长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和《宁德知青篇》文稿一书的征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天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的党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只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天,凌晨,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于下午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后,当天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返回。今天我们站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事训练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解放初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后回乡的也只有12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那么,“红军窑”算是甚为奇妙了,这个位于官岭村庄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陈窑了,四周自然铸成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来回须绳子攀沿,人入景中,影随步移,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首长也到过这里,召集革命先辈们开过会,讨论过闽东革命发展情况。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古镇更为悠远的历史了。

  官岭,今天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真的,好像在这里疲惫的灵魂才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天,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尽管今天这个村子,确实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废的古屋长满青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刺眼,许是一个巧合,许是一个错位,这曾经出过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县委书记中我们官岭就占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废,这无疑是一个不合谐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业在现代文明环境中,突然被人叹为观止,生出许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祸、是喜、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这个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而怅然,灰飞烟灭,总之过去的都过去了,历史却留下了一份难以估价的遗产,这决不是让今人因遗产而困囿自己。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乌瓦的老屋里,村子里除鸡犬之声外,也很难听到随着时代随着节拍各领风骚的流行歌曲,难道这里墨守成规吗?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天他们都已不在人世间了,可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意味着要继承他们遗志,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吧!

学习党史的故事篇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特别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天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长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和《宁德知青篇》文稿一书的征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天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的党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只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天,凌晨,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于下午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后,当天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返回。今天我们站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事训练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解放初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后回乡的也只有12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那么,“红军窑”算是甚为奇妙了,这个位于官岭村庄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陈窑了,四周自然铸成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来回须绳子攀沿,人入景中,影随步移,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首长也到过这里,召集革命先辈们开过会,讨论过闽东革命发展情况。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古镇更为悠远的历史了。

  官岭,今天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真的,好像在这里疲惫的灵魂才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天,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尽管今天这个村子,确实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废的古屋长满青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刺眼,许是一个巧合,许是一个错位,这曾经出过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县委书记中我们官岭就占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废,这无疑是一个不合谐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业在现代文明环境中,突然被人叹为观止,生出许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祸、是喜、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这个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而怅然,灰飞烟灭,总之过去的都过去了,历史却留下了一份难以估价的遗产,这决不是让今人因遗产而困囿自己。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乌瓦的老屋里,村子里除鸡犬之声外,也很难听到随着时代随着节拍各领风骚的流行歌曲,难道这里墨守成规吗?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天他们都已不在人世间了,可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意味着要继承他们遗志,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吧!

学习党史的故事篇3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党史是门 必修课 ,不仅要修,而且要修好,必须让学党史蔚然成风。

  怀忧党之心,在深学深信中增强政治判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党史是掌握工作制胜的 看家本领 ,是克服 本领恐慌 的重要途径。学习党史应当成为每一名党员的自觉行动。揆诸现实,个别党员学党史不主动、不求甚解,往往是上级要求学就学,或者学习浅尝辄止,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云里雾里。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事实证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如果一名党员不清楚党的历史,那绝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广大年轻党员,定位自觉是学习党史的前提,只有深学深信,才能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永葆政治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怀强党之志,在融会贯通中增强政治领悟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初心如磐的奋斗史。自党成立以来,像刘胡兰等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像焦裕禄、李保国、廖俊波等榜样为人民、勤奉献,他们共同抒写了峥嵘党史。这部厚重的教科书,记录着艰辛奋斗和惊世奇迹,记录着光辉理论和宝贵经验,也见证了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崇高之志,照亮着前行的方向。要精读党史、细读党史、深读党史,既站在高处看又站在远处看,既立足当前看又放眼长远看,既全方位看又深层次看,既联系实际学又带着问题学;要抓住重点、瞄准关键,着重从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入手,了解我们党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只有真正触动灵魂,融会贯通,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不断增强政治领悟力。

  怀为党之责,在勇毅笃行中增强政治执行力。党史一头镌刻着光荣的过去,一头展望着辉煌的未来。 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 学习党史的最终目的是坚定信仰、指导实践。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的 奋斗密码 ,弄清楚了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党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古语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对共产党员来说,学习党史既是重温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与信念,也是为了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善于把党的历史的经验,斗争策略、斗争艺术转化为抓落实的具体措施,用担当本色诠释对党忠诚,在斗争中镌刻历史、创造辉煌;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党的人和事,实事求是,敢于正视,认真反思党的挫折教训,照好反面典型这面 镜子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学习党史的故事篇4

  聆听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细品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听红船的故事,品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中诞生。百年来,小小红船一路开天辟地、力挽狂澜、艰辛探索,从最初仅有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如今9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在不断的革命与奋斗中直面时代潮流,勇担历史使命,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期党员干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应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初心,坚持对本职工作不懈进取的态度,从红船故事中汲取精神之钙,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无畏胆气,直面危机与考验。

  听抗战的故事,品舍身为国、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十四年的持久抗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华夏大地的平静安宁。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国歌中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筑起了一道信念“长城”,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中培植出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面对空前磨难与危机时,所葆有的舍身为国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铭记英雄的铮铮铁骨、浴血奋战,传承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着眼当下,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不畏困难,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前进、前进、再前进。

  听春天的故事,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四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开始吹向大江南北,中国也翻开了新的篇章,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如今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看华夏五千年历史,是创新引领民族进步、时代发展、国家昌盛。新时期党员干部,当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掌好时代舵盘,抓住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让创新之风贯穿工作,成为当代中国一张最亮眼的名片。

  知党史,修党性。从过去的故事中,学习那些薪火相传的优秀精神,勇担时代重任,不懈奋斗,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推荐访问:党史 故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