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观察、探究性学习教学法设计生物课

时间:2023-05-28 20:54:04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突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变化,要求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方法去设计生物课。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究的学习兴趣,学会观察对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具体的生物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观察;探究

观察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研究生命科学的第一步。生物课的学习离不开观察,观察贯穿于生命科学所有的研究过程中,它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而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现以两栖类和爬行类一节课的教学为例,介绍观察、探究性学习教学法进行生物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在教室内进行,人数24人。划分6个学习小组。课前准备:活体青蛙6只、蜥蜴的干制标本6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以观察青蛙为主,带出两栖类的基本特征。后一部分通过蜥蜴外部形态特征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即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推理。通过探究竟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掌握两栖类、爬行类的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

观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是认识生物学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础。在《两栖类与爬行类》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如青蛙有哪些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我指导学生从体色—四肢—皮肤等方面的进行回答,认识青蛙各部分结构。青蛙的观察是按照从背部到腹部,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而蜥蜴的观察从头部到腹部,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得出探究结论。

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两栖类与爬行类》一节课探究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知识和技能,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1)创设情境。教师轻轻拿起自己采集的青蛙展示,消除学生对青蛙的畏惧。阅读文本身边事让他们描述生活中采集青蛙的故事,来调动学生探究青蛙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探究性活动前重要部分,为进行探究实验青蛙外部特征、适应生活环境、保护青蛙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每组发1只青蛙进行观察,并播放青蛙生活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提示:青蛙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作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假设,那么青蛙有哪些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小组探究。阅读教科书文本,自主学习。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并适时调整,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要求:时间2分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尝试自己找出答案。

1.体色:背包黄绿色,黑色斑纹,腹部白色,(适于保护)。2.四肢: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肌肉发达,(适于跳跃)。后足宽而趾长,趾间有蹼,(适于游泳)。总结:青蛙这些特点,使它适应了水陆两种生活。

(5)合作交流。在小組长领导下,成员间根据学习任务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优化解决问题方案,观察蜥蜴的标本或图片。小组讨论(2分钟)

问题一、观察蜥蜴图片,它的体形和四肢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仔细观察蜥蜴体表有什么特殊结构?适于陆地生活有什么意义?

1.身体:颈部灵活转动,(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2.四肢:短小,(适于爬行)。3.体表有角质鳞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4.呼吸:用肺呼吸,比(两栖类更适于陆地生活)。

(6)得出结论:

1.(两栖类)是动物进化中从(水生)向(陆生)过度类群。2.(爬行类)比(两栖类)更适应(陆地)生活,已经(进化)为(真正)的陆生动物了。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布置观察的具体任务和时间。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从上述探究性学习生物课为例,笔者认为观察、探究性学习方法有一下特点:

1.观察之前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观察的欲望。设置相应的问题,观察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看得再仔细,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有目的而没有观察计划,会使观察不完整、不全面,或者不能进行到底。做一个有明确观察目的,有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和坚持认真观察的人。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常常会有所不同,这与观察者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有关。我们在对生物体进行观察时,应该以一个科学探究者的立场来进行观察。3.科学观察既要有目的性,又要避免先入为主受结论影响,而忽视观察中出现的其他的情况,丧失观察到有研究价值的部分。4.观察的角度往往会影响观察的效果。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不相同的。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5.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远近,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这里介绍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和观察程序——准备观察工具和观察记录表格——准备观察材料——按计划和程序进行实际观察——记录观察结果。6.探究性学习教学法使学生产生一种发现和探究竟的心理,主要是倡导学生自由设想,允许他们得出深浅不一的结论,只要正确就行。7.探究性学习教学法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一起来。在实践、讨论、和总结提升这一过程中,使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8.探究性学习教学法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忆牢固。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法必须采用小班授课制度,使教师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并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此外编排课程表要有灵活性,要使课表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需时间,建议每课的时间也不宜固定。以上两点在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有一定困难。但是观察、探究性学习教学法是当前生物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有利于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洁.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09.

[2]沈海霞.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8(21):34-35.

推荐访问:生物课 教学法 探究性 观察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