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国”走向“强国”

时间:2023-05-17 11:54:04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 从“入世”角度观察中国经济,1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因为市场的迅速开放而被冲跨,而且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腾飞奇迹,其答案就在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一个包含了“五个环”的严密的逻辑链:“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推进改革”;“以改革释放体制动力与市场活力”;“体制与市场的两种力量一起营造了巨大的对外引力,吸收了大量外资流入即集聚了全球生产要素,形成了各国共赢的发展格局”;“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需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而从大国走向强国,又应当进一步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后两点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入世 大国 强国 发展道路 五个环

作者 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20)

过去的100年记载着中华民族为崛起而进行的伟大探索。从对外经济关系即“国门”这一特定视角来看,这百年从努力摆脱国门被炮火打开的民族苦难、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开始,经历了在自力更生条件下关闭国门建设强国的探索与曲折,直到主动打开国门、积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实现伟大崛起,中华民族写下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篇章。

近十年世界目睹了中国的迅猛崛起,这正是中国百年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显现。2001年12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如果从“入世”这一角度来看这10年的发展,也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发展的道路;或者说,“入世”在当代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是中国这10年迅猛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入世”前,人们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因为市场的迅速开放而被冲跨,然而10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发生,而且还出现了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腾飞奇迹,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与实践意义。

答案其实就在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一个包含了“五个环”的严密的逻辑链,这就是“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推进改革”;“以改革释放体制动力与市场活力”;“体制与市场的两种力量一起营造了巨大的对外引力,吸收了大量外资流入即集聚了全球生产要素,形成了各国共赢的发展格局”;“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需要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而从大国走向强国,又应当进一步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后两点,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能否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以及对外开放战略能否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升级。

一、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推进改革

“入世”的实践表明,中国在对外开放战略中选择了一条“接受规则,推进改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入世”承诺远远超出了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意义上的市场开放,实际涉及到国内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入世”不只是扩大开放意义上的挑战,而且也是深化改革意义上的选择。接受各成员方的要价,意味着把开放的压力变成改革的动力,体现了改革开放发展的路径与战略。把“入世”作为中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动力,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抉择,这一抉择正是后10年体制转型加快、经济发展腾飞的决定性因素。

“入世”后中国全面推进了涉外经贸法律环境的建设。从立法到部门规章的修订、废止或保留,至2002年8月,商务部共清理了1200多个法规,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2004年4月完成了《对外贸易法》的修改。各类立法一方面履行了对外承诺,另一方面也优化了中国自身长期发展的法制环境,特别是为了履行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修改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形成了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有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制环境。履行入世承诺对国家整个法制环境建设的意义还在于:更新了立法与政策制定的理念,增强了制定规章制度的合规性意识,并建设了一支法律人才队伍。

一个不守国际竞争规则的国家是不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据国际规则推进的国内法规建设也带来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方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从“基于劳动依靠资源”的纯粹低成本竞争转变为“基于规则依靠体制”的竞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10年的经验证明,在以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以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规范推进改革,是加快体制转型的一条成功道路,也是加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快速发展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改革所走的道路是政府主导下、政府培育市场的改革,而政府推进改革的指导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因此,由这一改革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发展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即政府有强大的引导发展功能的市场经济体制。“入世”后10年对外履行承诺完成了这一改革的进程,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体制特征。

“入世”后的10年是中国“超常规崛起”的1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笔者以为,强劲的增长动力首先来自于巨大的体制活力。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不仅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不断得到有效培育迅速成长,而且各级地方政府较强的经济职能也有利于高效地进行重大战略规划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从而使得发展环境得以优化。在“入世”后的10年中,各级地方政府抓住了开放机遇,在履行承诺中加速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从而构造了经济腾飞的“双引擎”。这一体制特点与优势在于,在经济运行中有政府与企业两个主体,亦有政策与市场两种动力。由于政府有着引导和推动发展的强大职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与高效行动层面,明显超越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与此同时,在持续深化改革下,体制的市场化释放了整个经济社会内在的市场潜力,人民群众强烈的脱贫致富欲望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也明显超越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可以说,这一体制特点与优势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三、体制动力与市场活力汇合成巨大的对外引力,构建了各国共赢的发展格局

体制动力与市场活力共同构建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对外引力,各级地方政府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大推进了有利于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开发区建设,优化了发展的政策条件,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这些被营造出来的良好发展环境,加上中国社会中迸发出来的巨大的市场活力,这两大优势使世界跨国公司普遍认定中国为国际投资的首选。大批现代产业向中国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关系。在高端制造业中,中国的出口能力主要由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外资企业成为出口的主体,其实本身就是发达国家竞争力向中国的转移。在这一转移下,中国不仅经济增长得以加快,而且出口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也大幅度提升。以国内市场开放吸收外资形成的产业进步,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抵御了进口冲击,消除了国内产业因进口贸易产品大量涌入而无法生存的现象。在低端传统制造业中,中国劳动力的高性价比构造了巨大的成本与质量优势,也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在新兴经济体中相对更早起步的中国首先赢得了国际市场。2010年在华外资企业出口贸易占全国总出口的54.65%,进口占52.91%。也就是说,中国外贸总值超过一半是在华外资企业所进行的国际竞争。

可见,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是与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已经超越了传统经济条件下贸易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恶性业态,形成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格局。由于“入世”后中国走的是一条在融入世界中增强相互依存的道路,这条路径决定了,中国越是发展,与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是紧密,共同利益越是扩大,越是促进中国更快发展。这也是中国扩大开放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入世”的深刻内涵不只在于打开国门,正如这个词语的中文含义所体现的那样,其深意在于“融入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对于由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是拒绝、挑战,还是承认、参与,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时“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口号的历史背景下,融入战略是一个现实而又大胆的选择,也是一个明智而有远见的选择。这一选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既不再是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不再是第三世界的口号。这条发展道路就是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四、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中国“入世”增强了世贸组织的代表性,在这一组织中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又增强了这一组织的权威性。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贡献是积极的和重要的。在世界贸易组织中10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员:国内体制与这一组织兼容,即将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能够遵守这一组织的规则;同时逐步运用这些规则维护自己利益。但是,作为一个大国,今天仍然有一个在这一组织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大问题。

与中国入世同时开始的是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然而这一谈判10年无果,其反映了国际经济制度建设的进步放缓。多哈回合谈判及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治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贸易大国——中国的利益与国际贸易规则密切相关;或者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国际制度,需要全球治理,需要在WTO制度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说10年前中国抓住了入世机遇实现了国力提升,那么今天中国应通过在WTO新的制度建设中发挥作用而实现国际地位的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但现行的国际规则和机制并未体现这一变化。中国应当通过积极地参与规则制定,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建设性作用,使新规则及时反映世界的重大变化。除了WTO外,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等领域中也是如此。

10年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0年前的问题是中国如何适应一个竞争的世界,而10年后的问题已经转变为世界也需要适应一个崛起的中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表明,世界经济的现行体制机制不能适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发展。一些西方学者把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世界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贸易不平衡。一些成员方出于本国利益,滥用贸易规则,大打货币战争,推行保护主义,严重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作为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已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因此,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途径不在于实施报复措施,而在于合法运用规则,维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威性。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立场。WTO争端案例也证明,10年后的今天,在世贸组织规则的运行中,中国能够做到攻防兼备,运用规则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适应规则上升到熟悉规则、运用规则。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中国应当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各种事关全球治理的体制建设中,充分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

五、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推进开放战略

中国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弱国转变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经济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今天,改革开放发展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由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的历史课题也提上时代议程。

经济强国与经济大国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升级,就要努力实现在国际经济中从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10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取得了最令人注目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结构中,具有创新意义的高端产业和著名品牌基本都属于外资企业所有,企业及其生产尽管存在于中国但并不属于中国,即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根本问题在于,资本、技术与品牌的所有权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低端劳动力的收益十分有限,而土地资源的供给最终将走向枯竭。外资流入拉动了中国土地、劳动力投入生产使用,创造了财富,扩大了中国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出口能力,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国自身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投资能力的不足。今天出口贸易中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这表明中国巨大的出口本质上还是在出口低端劳动力。而事实上,中国不可能继续长期依靠土地、劳动力的投入和低端制造业来发展。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简单地从一国出口的结构看该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而应从国际直接投资中各国提供的生产要素的结构看一个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因为正是生产要素的结构在根本上决定了各国的收益分配关系。同样,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产业存在的意义上看一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因为这只是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布局,虽然东道国获得了就业与GDP,但土地与劳动力收益并不与GDP规模相一致。

中国注重要承担大国责任,推进包容性发展。因为作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成员,中国国内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世界经济影响日益增大,中国的发展模式甚至直接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为此,中国要倡导包容性发展理念,注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发展,不对其他国家构成不利局面。为此,中国应以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的结构升级,减少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同构竞争,以利于与世界各国实现错位竞争、互补发展。中国要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转而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减少与世界各国的资源能源竞争,减少排放,改善环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包容性发展观。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是通过包容性发展使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也共同应对发展中的挑战,求同存异,实现共同安全。因此,包容性发展观也是有利于世界共赢的和平发展观。

从对外经济关系角度讲,中国需要实现五个意义上的转型与升级:一是从注重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单向开放,向同时注重合理进口和对外投资的双向开放转型升级。二是从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升级。三是从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向注重结构进步的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四是从依靠土地资源与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创新与体制优势转型升级。五是从与各国的竞争性发展向注重包容性发展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也就是要实现开放战略向国际战略的转型升级,即“实现双向开放、改善外部环境、维护合法权益、提升发展效益、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的国际经济战略”,或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战略”。这就是一条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发展道路。

编辑 李 梅

推荐访问:强国 大国 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