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中晚晴海洋意识及猎奇思想

时间:2023-05-27 20:48:03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海洋文学作为具有社会现实镜鉴意义的文化载体,能够反映民族海洋文化的深层状况。晚清时期海盗、西方列强自海陆犯边,大帆船及航海技术、海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涉海小说的兴盛。由于时代局限性猎奇心态在近代涉海小说中極具普遍性和代表意义,反映那个时代的主流海洋意识、海洋想象。以李汝珍等为代表的小说家都有沿海、海外经历,所创作出的《镜花缘》等典型涉海小说虚实结合、包罗万象,兼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古代涉海小说的优秀代表。虽然其创作内旨仍不脱猎奇心态,对海洋的认识亦流于玄浮、片面和模糊,但对时代现实百态、世情风物描写包罗万象,说理痛切。

关键词:镜花缘;孽海花;猎奇心态;海洋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2

一、猎奇心态和海洋意识表现

异域岛屿的浪漫主义笔法书写是以一个文化心理的中心为基点,展示由这个中心向四方延伸,即以“中华上邦”为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以外的世界描绘成离奇的诡异的地方,那里生存的也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镜花缘》作为晚清涉海小说中的长篇巨著,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中记述了从北到南36个岛国。可谓是‘海上奇闻录’或‘海外奇闻录’,固然以浪漫主义手法影射了现实主义晚晴的社会百态,但作者创作的切入点和文化心理依旧是猎奇志怪,也是迎合当时读者市场的普遍猎奇心态。

1.花草鸟兽亦是《镜花缘》重点猎奇的对象,着墨颇多

由于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大有不同,一般人很难见闻,一方面出于作者本人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考虑到读者的猎奇心理,自然出海游历中所见鸟兽虫鱼更是晚清涉海小说重点描写的对象,其中不乏神话传说中的青鸟、精卫、凤凰、人马肉芝等,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使神话小说中的神兽、神鸟成为可见可感的动物,一定程度上褪去了部分神秘感。对海外奇异生物特别是神鸟、神兽、仙草、长生不老药等的猎奇反映出我国传统海洋观念中一贯的对海外仙境的向往,“有浓厚的秦汉以来神仙道家色彩,海外求仙长生的文化心理。

2.《镜花缘》中有较大篇幅介绍华侨的海外生活

《镜花缘》中呈现了诸多海外移民的生活境遇,躲避战争灾难者、逃避仇家追杀者、迫于生计海外谋生者、有落草为寇者、被贩卖人口者、被海盗掳至海外者、逃避政治迫害者、遭遇海难落水被救者,有经商成功富甲一方者、有传播中华文明建庙立祠者,展现出我国早期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百态和对家国的思念。可以窥见沿海移民为主的海外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见证中华文明开枝散叶、远渡重洋的传播历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丰富地、全面地认识海外华人华侨筚路蓝缕的奋斗,辉煌背后的艰辛。

3.海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

海商与海盗交战、官兵与海盗交战、岛国之间海战较为详实地呈现出与陆地截然不同的波澜壮阔斗争场景和海洋深处的国际外交。官兵与海盗作战如徐承志与海盗海上作战,客观地反映出晚晴海盗已是成建制、成规模的武装力量,他们擅长海战和游击袭扰,明清时期轻视海战从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海防和海战的羸弱直接导致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海上岛国间交往从中可管窥一二。

二、猎奇心态和海洋意识成因

涉海小说作者具有涉海经历。《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常年居住江苏海州。《镜花缘》部分章节作者清末国学大师金松岑,江苏吴江人。同一时期救国文学如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海洋著作影响相对更大,反映出当时受救国之国情需要,涉海小说创作者所具备及反映的海洋意识与其阅历、创作水平不无关系,并非所有作者对海洋、海外世界具有深刻的、广泛的认知,海外猎奇之特点得以凸显,但不乏所遇多怪怪奇奇,妙解人颐,谐谑讥肆。

1.长期海禁限制海洋意识发展

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严苛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帝“片帆不得入海”;康熙帝因日寇、西洋威胁、东南亚海盗侵扰实施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时又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雍正时期实行南洋海禁,规定雍正五年(1727),即南洋海禁十年后,清政府再开南洋海禁。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乾隆帝则全面落实闭关锁国政策,后被迫只开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正是清长期以来对海洋的拒止,使海洋成了禁忌之地,回归海外仙岛、仙人、仙梦的陌生和玄想。晚晴具备完整而成熟海洋意识、国际思维的中国人已经寥寥无几。

2.内陆文化为主导使海洋意识淡化

其实中国古代对海洋的开发与探索,历史悠久,过程曲折。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一方面是伴随着道教方土的神话仙药等的传说而充满了神奇色彩,另一方面是沿着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扩大海洋的势力范围的。中国历史上的国度无一不在内陆,夏商周直至晚晴都城大多在内陆。虽有齐国、东吴、东晋、南宋、南明等沿海政权的苦心经营,但海上繁荣也如飘摇的政权昙花一现。

3.海洋知识学科人才严重匮乏

几千年的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科举制度使对涉海事物缺乏科学的认识精神,《本草纲目》记录了中国陆地上绝大多数中草药及功效,对涉海植物及岛屿草药记录寥寥;《徐霞客游记》对中国陆地山川地理风貌深入的记述,对涉海地理风貌却建树无几。诸如此类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鸿篇巨著大多是陆地科学建设,相对成熟;《更路簿》又称《南海更路经》作为康熙年间以来海南民间以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既无专业人才整理又无官方史料。士子大夫为考取功名皓首穷经,海洋知识只能成为想象和旁门。长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使海外交往受抑制。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海上渔猎文化和经济并未受到晚晴政府充分重视,甚至被限制。

三、涉海小说猎奇心态的影响

1.吸引中国有志之士出海游历

中國人的海洋文化、意识、活动一直受到限制、压抑,或是支流之末,或者故步自封,但江浙、桂粤琼这些东南沿海居民的海外活动从未停止过。但是晚清仁人志士经历了海外先进文明的野蛮洗劫,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走出去、放眼看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海外贸易增多,海禁逐步放开,《镜花缘》等描写海外经历、世界地理人文风情的涉海小说的风靡,促进了更多中国人走出国门游历开眼看世界者脚步和眼界越来越广阔。

2.促进中国同海外经济文化交往

《镜花缘》中唐敖请求林之洋出海贩运带上几种植盆花草同卖,多九公以“铁扇散”使歧舌国王世子起死回生,又以保产无忧散医好国王王妃难产之症。透过小说文本,我们可以窥见瓷器、中药、桑蚕丝织、养殖、建房、制衣、建庙立祠等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是如何通过海外游历者、华侨华人远渡重洋传输到海外各国,促进了国际文化和经济交往。小说在晚清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注重海外猎奇的涉海小说宣传和介绍,不断提升中国海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

3.凸显晚清士人海洋意识的滞后性

《镜花缘》虽为涉海小说,但小说中唐敖、林之洋、多九公游历重在猎奇海外仙道、鸟兽虫鱼、异国风情,虽有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的觉醒,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停留在道德说教的观察和点评,封建礼教治国的思想充斥于笔端和思想意识形态中。可见,纵使如国家积贫积弱遭遇外敌入侵,封建礼教专制已穷途末路,士子文人心中还是不能逃脱封建导通思想的窠臼,思想上未能迅速适应时事,迅速转变为救国图存、经世致用。晚清涉海小说猎奇心态局限性,继承了陆地文化主导心态,海洋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这感性表现在初步、不全面的、刻板的、浅层的、碎片化。透过晚清涉海小说可管窥晚清海洋文学、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亦可证见中华民族千年未有之大巨变百年之殇。

参考文献:

[1]徐永斌,镜花缘与旅游文化,明清小说研究,2010第一期.

[2]镜花缘,李汝珍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04.

[3]金碧莲,苏州大学,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印象,2011.05.

[4]庄黄靖,暨南大学,清代涉海小说研究, 2015.06.

[5]沈文凡, <镜花缘>海外异国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3月第2期.

推荐访问:猎奇 海洋 意识 思想 镜花缘中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