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赜

时间:2023-05-07 15:54:03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不久,新修改的党章在这一思想前加上了“习近平”的前缀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无疑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标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界碑。这一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中生发出来的。它的精神實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构成其核心要件。其理论特质体现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理论特质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07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3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新战略,理论创新层出叠见,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在其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又开出了新的“枝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鲜元素,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将在当代中国再次展现勃勃生机。在新修改的党章中,这一思想被冠以“习近平”的前缀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对这一思想的生成机理、核心要件和理论特质进行梳理、概括与探析,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既是我们科学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来龙去脉、本真精髓的理论需要,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准确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机理

任何科学思想理论都不是基于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之产物,而必然是在既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时代条件下,通过继承和吸收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和文明成果,并对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概括而生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也概莫能外。

1.历史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同样如此,绝不能脱离这种“历史存在”而存在[3]。毛泽东也曾言:历史不容割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广泛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积极继承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汲取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经验等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丰厚的思想文化,还有丰盈的物质资料、发达的生产方式、优越的社会制度等。这些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成果,已经内化和深嵌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基因之中,成为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思想花朵的文化之魂。

2.理论根基

马克思构建的宏大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自然、思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些发展规律在理论上逐渐得到完善,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判、分析当代中国实际,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观点,也涵纳在后续时空境遇下生长出的“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同归于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谱系,同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

第6期谢卓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3.时代境遇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而不是外在于时代的“遐想”。探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关键在于抓住其所面向的时代主题和所遭遇的时代问题。

从时代主题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实践证明,抛开这一主题去走“老路”和“邪路”都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从时代问题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党、政、军乃至全体中华民族儿女的面貌都已经换了“新颜”。在此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也理所当然发生了转移、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的产生就意味着“老办法不顶用”,从而迫切要求在实践上有新思路,在理论上有新发展。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围绕时代主题、回应时代关切、解决时代问题中应运而生的。

4.实践源泉

实践是理论之源。脱离实践的理论从来都是“不接地气”和“不靠谱”的空中楼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绝不是这样的“理论空阁”,它不是靠纯粹理性思维、逻辑、概念等推演出来的,而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提炼和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周密擘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以及党的建设;推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萦绕心头的大事,取得了“中国奇迹”式的跨越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正是由于立基于这些丰富且生动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有了扎根的“肥沃土壤”,才能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件主要包括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三个方面。

1.精神实质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所谓精神实质,就是指某一事物或理论的本质和意旨。其中,“本质”是对这一思想理论“是什么”的深刻回答,“意旨”则是对这一思想理论“最终为了什么”的明确指向。

就本质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2017年7月,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中“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即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脱离开这一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更不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和遵循。其次,更进一步地,这一思想不仅着眼于为中国谋发展,而且使自身提升至“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理论高点。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8]。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并承诺,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世界共同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9]。

综合起来,可以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2.丰富内涵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而是面面俱到,关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明确”。

一是明确新时代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肩负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分几步实现这一任务。二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突破一定的“量”和“度”,发生了“质”的转变,提出了矛盾变化对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三是明确新时代要坚持“两大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四是明确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五是明确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依法治国总目标。六是明确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强军目标。七是明确新时代要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八是明确新时代要坚持党的领导,并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第一至第五个明确涉及内政的方方面面,第六和第七个明确分别阐明我国的外交和国防理念,最后一个明确是对前七个明确的政治保证。总的来说,这“八个明确”就是勾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蓝图、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

3.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是管总的,是我们把握大方向的根本指针,但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还需确立具体的方针战略。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明“八个明确”后继而提出“十四个坚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实际上,“八个明确”是整个理论体系在指导思想层面的宏观要求,而“十四个坚持”则是其在行动纲领层面的具体指导,是对新时代下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解答,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坚持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当然,尽管“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各有侧重、互相区分,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任何一种思想的理论特质都是其内涵本质的外在彰显。从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展开探讨,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和立体地理解这一思想。

1.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从继承性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另起炉灶”,应该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承继和创新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赓续。正如新修改的党章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0]。这就表明,尽管“前者”与“后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谱系;虽然它们所面对和解答的时代课题不一样,但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却是一以贯之的。

由创新性观之,这一思想不是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思想复述,而是在诸多方面都有著新思路和新观点,具有鲜明的创新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建设、以坚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政治建设、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以开展“脱贫攻坚战”为切入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一系列伟大创新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原料。创新的理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没有创新,就没有了生机和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必然要具备创新品格。

结合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谱系为源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而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2.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客观实际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揭橥出它的内在科学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1]。也就是说,其是在不断探求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中形成的理论形态,客观性、真理性和科学性是它的基本属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观点,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就是说,不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不坚守“人民立场”、不坚持走“群众路线”,不以人民为中心,就称不上马克思主义、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一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堅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基因。这不仅是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早已成为我们党深入骨髓、恒久不变的理论品格[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场的频率高达203次,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这一章节就出现30次,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增强“人民获得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人民立场”等价值追求,融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具体而言,其“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治国理政的实践主体。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主体。即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同时以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为评价尺度。

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客观真理性,同时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色,是这二重性质的有机结合。

3.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性的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本人甚至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样态,秉承了这一基本特性。其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立基于实践,理论才能“接地气”“合实际”“展生机”,才能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13]。如果局限于“书斋”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概念或逻辑推演,抛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那么,就不可能萃取出真正的理论精华,不可能发挥科学的理论指南作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认的:“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4]。另一方面,任何思想理论都必须置身实践才能显示其威力、才能验证其真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指针,最终必须付诸实践、落脚于实践,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其现实意义,才能确证和彰显其思想伟力。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诚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抓住和回应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这一最主要和最迫切的时代问题。习近平在2017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中也指出:只有聆听时代声音,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才能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直面时代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生成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

实际上,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性不是孤立并存、毫无联系的,而是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问题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在问题导向下进行探索才能消除实践过程中的迷雾。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其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性的内在联系。

4.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并植根于中国大地,它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而且它本身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因而这就决定了其必然内具着深厚的民族特性。事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全篇就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展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指南的思想理论,同时又兼具宏阔的世界眼光,是“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的“中国解答”,显示出积极的世界意义。

具体而言,世界性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世界性难题而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矛盾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为探索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世界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而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时局、高屋建瓴,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新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呈现欣欣向荣之景,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中国示范”、提供了新的思索源泉和经验借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因而,我们说,这一思想既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内含着积极的世界意义。当然,有必要说清的是,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如“冰炭不可同炉”一样根本“对立”的,民族性并不排斥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积极意义,相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标示世界性也并不是要求别国必须“输入”中国模式,完全“复制”中国的道路,而是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融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人民性、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性、民族性與世界性于一体的可贵理论成果。只要我们坚持以此为行动指南,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展现出光辉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并且,因其具有宏阔的世界视野,亦将推动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10]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J].前进,2017(8):5.

[6][7][8][11][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1).

[12]尚庆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J].求索,2017(10):23.

[13]陈国平.习近平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3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9-290.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责任编辑:张学玲]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