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时间:2023-05-07 12:24:05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主要采用文献、历史、比较、系统等分析方法,分别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概括和提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4-0005-13

[作者简介]黄娟(1963—)女,上海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应用研究;(湖北武汉430074)黄丹(1977—)女,吉林白城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1026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KS04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015)、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基地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11A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uthors: HUANG Juan & HUANG Dan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per straightens up and 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 of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with documental, historic, comparative and systematic methods respectively.

生态文明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梳理和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开始注意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过一些生态文明的观点和主张。这些思想集中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水平,是毛泽东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生动体现。

勤俭节约观。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999第7卷:34),“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1999第8卷:294)据此,毛泽东提出了勤俭节约观。一要节约生产,“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1999第7卷:160)他视节约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战略方针,“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999第8卷:240)二要节俭消费,老百姓要“学会过日子。包括农村、城市,要留有余地,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增产节约。”(1999第8卷:81)“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展开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使这个运动成为真正的全体人民运动。”三要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综合利用就“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要想多有赢牌的机会,就得吃上家的废牌!”(哲夫,2004:8)四要反对浪费,他将浪费与贪污并列,“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1999第6卷:208-209)

植树造林观。生态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和林业建设,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他提出:“森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又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保障。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对于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2003b:78)因此,他要求:“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99第6卷:509)他认为,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生产生活环境,“今后庭园里要多种树木,多种果树,还可以种点粮食、蔬莱、油料作物。北京市的中山公园和香山要逐步改种些果树和油料作物。这样,既好看,又实惠,对子孙后代有好处。”(陈炎,1999:10)“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2003b:77)针对大跃进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他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2003b:51)在其思想指导下,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指示》,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独具特色的植树造林运动。

水利建设观。早在江西瑞金期间,毛泽东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提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1999第6卷:451),将水利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运动和根治水旱灾害的伟大历程。面对淮河水患问题,他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并为治理淮河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面对黄河水患严重的局面,他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叮嘱,主张在黄河上中游建设大型水利工程;面对多灾多难的海河,他作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批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根治海河工程;面对长江水灾问题,他提出兴修三峡工程的设想;面对南涝北旱问题,他发出南水北调的先声。为加强和做好水利建设,毛泽东提出了一些原则:国家规划要有水利方面的规划、国家财政预算要有水利建设方面的预算;水利建设既要靠中央也要靠地方政府,中央和地方联合治水;水利建设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国家要有流域规划,也要有小型水利规划等等。毛泽东提出:“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1999第6卷:509)毛泽东的水利建设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 成立以来 生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