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转变的几种教育方式

时间:2023-06-06 13:42:0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对现行的传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对现行的传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千百年来中国从科举考试到现今的高考,教育制度长期都以应试为目的,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成为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探究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教育方式,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发展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摆在教育人士面前刻不容缓的责任。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教育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探析。

一、变“死记”为“探知”

传统的应试教育练就了“死记”这一教学方式。“死记”指一种逐字逐句的、机械的、不加理解的记忆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影响,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成了教师教学、学生考试制胜的法宝。因为考试考的是一些死的、机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求学生拼命地去死背这些知识。学生明明知道这种学习方式枯燥无味,但为了能获得高分,还是硬着头皮去做。“死忆”成了应试教育升学考试的必须方式,它能使学生拿到高分,成为进入重点学校的依据。

“死记”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放弃对问题的分析思考,难于使知识内化。语文教学中,成段成篇地背诵古文,只重在对文章字面的理解,对文章揭示的思想内涵很少分析。在历史教学中,大量记忆时间、地点和事件结果,很少去探究事件发生的起因、背景,最终的后果是对问题的片面了解,甚至是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制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死记”这种教学方式效率低,事倍功半,但对考试得分却很“保险”,因而长期坚持沿用。

“探知”是经探听、探查或探测等后得到的知识。“探知”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学习中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自己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想象空间,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无论是印象上还是感受上都是最深刻的,理解也是最透彻的,能很好地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探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二、变“分数”为“能力”

面对应试教育,整个社会都把“分数”作为关注的重点。学生分数考的高,就是优秀学生,就能上重点学校;老师分数教得高,就是优秀教师,就可以当先进。在分数至上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家长、学生都把希望的赌注押在了考试分数上。过度对分数的依赖,使学校、家庭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

“分数”不能代替“能力”,已得到了社会的检验。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它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能力”比“分数”重要的认识逐渐深入人心。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高分”的人。学生将来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能获得成功,关键的就是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1984年5月2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李教授在和少年班的同学们座谈的时候说:“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李教授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要使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挖掘其潜力,锻炼其毅志。只要真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好的智力素质,不仅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应试考试分数也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把教育的重点放“能力”培养上,而不失“分数”上,必将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三、变“大同”为“求异”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一种“大同”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是一样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导致特殊人才、奇才的缺失。长期的“大同”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定势: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教的就不去学,不让做的就不去想,没有得出的结论不敢探索,没有定论的问题不敢思考。教出的学生思维方式、知识面、行为准则都差不多。学生们规规矩矩,但就是缺乏创新思维。“大同”虽然能够在很大限度上规避进入新领域时的风险,但永远不可能走到前面,使学生在将来的事业上难于开创新的天地。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创造性活动,不仅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重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联想,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

要有创新,要有突破,就必须“求异”。“求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所在。21世纪知识经济浪潮的来到,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当然,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独思”的环境,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成为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四、变“传授”为“启迪”

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变“传授”为“启迪”。回顾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很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很少让学生多事件的起因后果进行思考,获得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接受教师的灌输。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迪”,学生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启迪”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变“说教”为“践行”

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老师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与道德的说教者,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授业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社会公德的传递者、公民责任的播种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于对学生大道理的宣讲,忽视了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课堂上,老师们整天跟学生讲“要热爱祖国”、“要遵纪守法”、“要讲究卫生”可就没有带领学生去社会生活中去感悟,去践行。理论脱离了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裂,导致学生言行不一,人格分离。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智慧,为教育理想而践行是教师智慧的源泉。因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经验结晶。学生只有通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感知体验,才能对所学知识深刻领悟。

空洞无物的说教难于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经历的社会生活才能震撼人的心灵。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探知的环境,诱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下转 25页)(上接 11页)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及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不仅对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价值极大,所形成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还将影响他们的终生发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

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上看,都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充满活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教育 几种 现代化 推进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