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时间:2023-05-17 12:18: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分类号】G633.55

环境问题是制约全球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我国的环境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面对强大的人口压力、资源枯竭和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且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渗透在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不仅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确定了教育的方向。教师可通过阐述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森林锐减、土壤破坏、城市化问题等,阐明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感,产生保护与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例如:七年级湘教版教材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中就提出“在解决全球性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编制城乡规划,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统领四册教材的总论。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中,大篇幅讲述人口增加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问题;“活动”设计了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很有趣的展现了环境问题,第四节讲到城市化问题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二、注重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针对七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干旱、沙尘暴等灾害的产生有自然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而导致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水污染区域、风景区、垃圾污染区域等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有理性认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在本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实施此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

四、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

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要受到各种不同的惩罚。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现在地理课本中已写进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人类需要很好的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才能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总之,学校普及环境教育已刻不容缓,因为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山更美,水更绿,天更蓝。

推荐访问:地理 初中 环境 教育 教学中